话说上虞(三十):穿越管溪五百年的那束光 | 作者松风明月

民生   文学   2024-11-19 19:08   浙江  







 
在上虞广袤地域中,下管这块血性男儿的天地,以其巍峨挺拔的山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了一片孕育英才的沃土。自元朝奉化徐氏迁居于此,繁衍生息,下管就逐渐成了上虞徐氏的大本营。距今恰好五百年的明朝嘉靖癸未年(1523年),为旌表徐氏七世孙徐文彪教育上的卓越功勋,朝廷下诏建五经牌坊。牌坊四柱三间重叠,以青石雕筑,细细的透雕,栩栩如生。前后分别雕刻着“五经科第,恩光奕世”八个大字,上面密密麻麻雕刻着徐氏大族功名贤达150余人。旧时,五经牌坊不仅是荣耀的象征,更有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威严规矩。
每天在山中背毛竹、打板栗的下管男儿经过牌坊时被读书出山的魅力彻底刺激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亲眷子侄、街坊邻舍,这种激励不需要父母或老师讲大道理教育灌输,晴耕雨读即刻便成了管溪百姓生命中的血液基因如同管溪日夜流淌。

几块石头搭起的牌坊,发挥了持久的功效。大概石匠用铁凿在牌坊上刻录时的每一记榔头,都刻进了管溪人的心中。据统计下管共出过进士25人,举人33人,征辟11人;监生、贡生184人,秀才748人。粗略计算,光是下管徐氏明清两代进士就占上虞文科进士的16%。正如现代文学家、下管人徐懋庸说过:“桥头的五经牌坊,是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光荣。我们村里的秀才多得可以打篱笆,举人、进士、翰林、状元都有。牌坊上‘五经科第’四个字,这就是说我们徐氏的祖宗通五经的都有,这是何等光荣。” 

当读书成为山乡的风气,在这里形成集聚效应,大家互问互学、知识互通成了日常之事。下管男子在田间地头、春节走亲访友时,都不忘手捧书本,刻苦研读,甚至上茅房都手捧论语。雨天,其他地方麻将声此起彼伏,而下管溪畔则回荡着四书五经的琅琅书声。学业上有疑难问题,要是上虞别乡的学子,都得要坐牛车赶到丰惠城里询问高级教师解疑解惑,而这里如同镇海中学、衡水中学,已具备知识系统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了。就连村里的念佛老太,因为长年听孙子背诵诗经、论语,都能顺口念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了。

每过几年,下管的铜锣、鞭炮声总要响彻云天。下管人的求学欲望,像原子弹的链式反应在这块土地上中发生着能量震荡。奇怪的是,这个“反应釜”好似盖了一个金钟罩,辐射几乎不出下管。当然,这刺激的声音也偶有溢出的时候,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朝廷和地方衙役要将进士录取通知书送到下管徐人龙、徐宗儒家中,于是坐上竹排,敲锣打鼓沿着丁宅夏溪进入上流管溪,被正在丁宅溪边洗粪担桶的小后生丁进看到。这种光宗耀祖的刺激感,内化成了小后生每天竹篾点灯,在烟火熏罩下发奋努力的决心。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不负有心人,丁进与下管人徐景麟中了同科进士,一起享受了万人瞩目的高光时刻。下管的铜锣、鞭炮声一直要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乡人徐承宣作为上虞最后一位科举进士,才画上了历史的止息符。

下管人屡考屡中的情景,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现代社会的某些场景,以此借今喻古:张三考进清华,住金通华府20幢;李四考进北大,住金通华府20幢……,如此风水,物业公司天天都要出面拉横幅以示祝福,就连二手房房价都要高出一大截。可见,下管风水的加持,已然成为当时上虞乃至江南地区的文化重镇。

民国以降,风云变幻。下管先贤在这里办图书馆,藏书万册;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徐用宾、徐镜渠还在这里创办文学刊物《管溪声》,他们在乡间兴办平民夜校,对农民进行文化和思想教育。知识与革命的飓风刮过管溪,在这里走出了现代文学家徐懋庸、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等贤杰达士。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能杰像管溪中强健的鲤鱼纷纷越过管溪堤坝,流过丁宅夏溪,经过章镇,流向曹娥江、钱塘江、东海、大洋洲……在海外、全国各大城市建功立业。

如今当这些“大树”被移栽之后,下管还剩什么?还能做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镌刻在牌坊上的名字虽经风化而漫漶不清,但仍如巨星一样璀璨,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这是下管人秉承先志,再次激发的精神力量。
其次,下管的好山好水,永远是这里的优质资源。在新时代,科技农业中的林下经济、文旅产业或许是下管二次辉煌的宝贵财富。据说,下管下一步将重点开展林下三叶青、灰树花综合种养集成技术研发与桑黄工厂化栽培技术研发。同时,下管“蝶上新河”综合项目将致力于打造虞南独具特色的一站式、一体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包括中国骑警联盟管溪驿站、高山马场、灰树花产业基地、汪家桥新宿四大区块等。
同时,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产业或可成为下管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期待下管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突破与发展。
看好下管!期待下管的再次崛起,让穿越管溪五百年的那束光继续照亮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再辉煌!






- 待续 -

话说上虞(一):虞舜

话说上虞(二):昨夜肚痛,今在上虞

话说上虞(三):理论过秤 

话说上虞(四):凤鸣仙气

话说上虞(五):隔纱的爱情

话说上虞(六):电影艺术的天选之子

话说上虞(七):八百年前的县城发展大会

话说上虞(八):隐士高地太平山

话说上虞(九):投奔百官(上)

话说上虞(十):投奔百官(下) 

话说上虞(十一):青春之城

话说上虞(十二):断档的乡土美食

话说上虞(十三):高人逸士马一浮

话说上虞(十四):土话俚语

话说上虞(十五):人情债

话说上虞(十六):丰惠展望

话说上虞(十七):丁宅期待

话说上虞(十八):乡下赶集

话说上虞(十九):地理气候与物产

话说上虞(二十):寺庙力量

话说上虞(二十一):1513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话说上虞(二十二):乡村建筑

话说上虞(二十三):汰脚桶里的月亮

话说上虞(二十四):一个朝鲜人眼中的上虞

话说上虞(二十五):虞南山区的展望

话说上虞(二十六):白马湖畔的大场面

话说上虞(二十七):家乡的脐带 

话说上虞(二十八):曹娥江,不舍昼夜 

话说上虞(二十九):上虞,4.4之城的另一种可能 

编辑  ▏暗香
扫码关注悠悠丰惠
投稿请发226816144@qq.com

悠悠丰惠
丰惠为上虞古县城,从唐长庆二年到解放后的1954年,一直是上虞县治所在地,镇区依山傍水,既具古城之秀,又赋江河之美,有着众多的名人胜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说丰惠,也就是说上虞。悠悠丰惠,虞山舜水,说古道今,闲谈一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