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的日子里》选摘三十六:挑战与成功并存 | 作者朱铮坤

民生   情感   2024-10-20 19:14   浙江  


三十六.挑战与成功并存 




去一趟项家的时间并没有浪费,从项家回来,模坯刚好完成刨床加工。了解到上虞工具厂(崧厦轧花厂)有台平面磨床,如果能加工,就可缩短工期,而且质量更有保证,试着去加工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人端的是铁饭碗,只要按要求完成任务,别的与他们无关,所以去外单位加工凭的是情面。一些刚入行的人办事难,像求爹爹拜爷爷一样。我由于一离开学校就下农村了,在崧厦缺少社会基础,与人打交道是从零开始的。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立足,首先要使自己能适应这种工作环境,必须培养应付这种繁杂关系的能力。随行就市,多个熟人好办事。好在父亲有一块金字招牌,说起谁都知道,给我沾了不少光,在社会上走动提供了不少方便。

随着私营经济的出现,企业性质的改变,从原来的加工难变成了企业要打广告招揽生意;从原来靠请客送礼、笼络感情的手段变成了加工企业老板给你送红包。甲、乙双方的“合同义务”颠倒了,这是 80 年代转入双轨制所反映出来的现象。

完成了模具材料的外协加工,进入制作阶段。这套模具的结构是由上、下凸模与模套组成。为了脱模方便,模具是组装式的。制作难点集中在上、下凸模,其中上凸模的技术要求更为复杂。按当时的加工条件,模具极大部分工作要靠手工完成。第一道工序是模坯上划线,因条件制约,就利用台钻的工作台作为划线平板,用游标卡尺、划针、角度尺作划线工具划出了模具所有尺寸,并确定了产品的收缩率0.8%。

去公社农机厂加工,因小立铣的精度太差、振动大。生怕报废,凸模只铣了个大概尺寸,后续的工作是用锉刀、錾子、钻头和台钻,生吞活剥地对凸模进行加工。在西安时根本不会去考虑这样的加工方式,所幸的是师傅注重学徒基本功练习,到这时才体会到扎实的基础对开展工作是何等的重要。

许多小台阶的加工不想一次一次跑加工点,就尽量用钻床的功能代替铣床,虽过多的余量增加了手工作业量, 而且增加了难度,但花费的时间比跑加工点等候来得划算,又省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情面。对于加工形状不规则的深孔,难度就大多了,采取的办法是先用钻头排去多余的料,再用相应的锉刀锉削,费神又费力。模具要求孔壁与基准面必须保持垂直,否则产品不能从模具中脱离。有些尺寸用双面的划线来保证的,形状锉得差不多了,就做一个与孔形状完全相同的“冲头”,经热处理后用它一点点挤进去, 挤一次,就锉掉被挤出来的铁屑,始终要保证与基准面垂直。深孔给测量造成困难,冲头的露出部分成了辅助测量面,经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胶木模不同于塑料模,前者一处失误可能导致模具报废,后者可以拼接修复。在结构复杂的模具中,如一着不慎会满盘皆输,因此需要考虑更周全、精力更集中,照顾好各种的链接关系。

如果以现在的工艺,用线切割、电火花的加工手段去加工这类模具非常方便,但20世纪 70 年代因加工条件所限制,只能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点一点啃,而且还应具有不错的操作技能才行。

整个制作过程除了要掌握制作进度,更重要的是保证质量,两者兼顾,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虽有西安打下的基础,但遇到的难度比想的要大,是出道以来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一次。人有一个共性,孤立无援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师傅,如果有师傅点拨一二,这道坎也许会很容易地迈过去,而现在只能靠自己来承担压力, 尝到了不一样的苦与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有探索实践才能看见曙光。吃一堑长一智,每挺过一个坎,就会收获一份自信,经验上也有一次提高。经受曲折也是一种成长。

大江大队离我家一里多点的路程,在制作模具期间, 除了回家吃饭,就整天都泡在厂里,争分夺秒地抢时间, 抢进度,满脑子都是这档子事。当别的企业是上班时间, 你要考虑到今天有没有需要外加工的东西,要考虑到如出门加工要花去多少等候时间,这些都是影响模具制作周期的因素。只有傍晚和夜里才能排除各种干扰,是精力最集中的时候。

上下模制作接近完成阶段,对模具的每一个尺寸和要达到的要求早已了然于心,不用看图也记得清清楚楚,对一些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刻刻在意。模具中碎杂的,操作难度大的部分基本上完成得差不多了,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

做一件事都在接受一个挑战,制作模套流出的汗水最多。在毛坯上划出尺寸线后,用钻头排去废料是粗中有细的活。钻孔时钻头不能选择太大,大了虽贪图一时之快,但给后续加工带来无限烦恼;孔与孔之间一定要搭边, 否则废料取不下来。当废料取下后,理应用刨床加工,但自己没有设备。求人家,叫喊不应,无处加工,如能加工的话,费用也令人咋舌。

决定以手工代替刨床加工的工艺,用錾子解决模套的粗加工。沿着已划的线条,用錾子一层一层地錾去多余的料。加工形状特殊的面,要自制相应角度的錾子,随着加工深入,磨出来的刃口越来越方便切削,一层一层铁屑顺利地被錾去,心情也平稳起来。心中有个目标,行动起来也有了动力,不可能的事成了可能!

到了这个阶段,省去了外加工的占时和烦恼,一心一意用錾子和锉刀去完成模套型腔的制作,心情反而变得轻松起来。过了几天时间, 模套已有模有样,所有錾切面没有明显的凹陷,为锉削提供了极大方便。以后的锉削加工,以自己锉刀上的功夫应该不成问题了。

保持谨慎的心态是必需的,是每个模具工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没有生产出合格产品前,每一刻都是战战兢兢。

凸模与模套配制是一项重要工作。胶木产品成型后,要求溢出的废料少,才能脱模顺利,使产品漂亮,修整方便。如废边厚了,第一个有意见的就是整修工。

模套是保证产品外形尺寸的基准孔件。配套时,用凸模压印的方法,把红丹涂在套璧上用硬木敲击凸模,取出凸模后,模套上有压痕的地方用锉刀或刮刀修去,这种工艺费时费力。当凸模进入模套的初始阶段,用透光的方法检查配合的缝隙,目的是修正位置。

待凸模完全进入模套,心情释然了。胶木模成型面的光洁度应在▽10 以上,达到镜面要求。根据经验,模套和凸模用各种粒度的油石打光研磨后,所形成的空隙是模具设计所要求的间隙。

大江大队的领导每天总是要来顾问一下进度,担心产品不能按时交样而造成合同报废。一个大队企业的业务合同来之不易,其中的经济代价和花费精力是可想而知的,我也深谙其中的奥妙,不能在我这一关出现问题,否则难以给大江社员一个交代。模具进入组装,离要求的时间还有四五天,有把握不会超出预期了。

领导来的次数多了,从他们口中了解到这套模具在协作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由于模具复杂,工作量大,工期又紧,一般师傅不敢接。对于专干私活的人来说,工期和需要的专注力,不允许他们干这类的活。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钳工,他们也持怀疑的态度,但他们相信的是介绍人俞师傅,由他撑腰如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随着模具进入组装,双方人员悬着的心也逐步放了下来。

模具装配好以后,时间还比较宽裕。我特别注重脱模斜度和更高的光洁度,力求一次试模成功。再次对成型面进行打光处理,检查模具的脱模斜度,及内嵌的小、深、不规则的孔,再三考虑了脱模的细节问题。心里明白,只要有一处折断在腔内,就不是成功的试模,会给人造成负面影响,给自己增加压力。把准备工作做得完善一些,想得周到一些,小心无大错,要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顺利地发展下去,这些都是基本环节。

那个年代,工业错峰用电,像胶木厂这类乡镇企业,晚间用电要在 9:00 后,试模确定在 9:00 进行。

农村里往往欢喜凑热闹。那天附近的社员,厂里的职工来了好多人,大队干部也来了,我和俞师傅等人也提前到了厂里。试模前大家都不愿谈到试模的事,以免增加紧张感,都海阔天空地闲聊着。9 点钟一到,压铸机合闸加热,我叫操作工打开模具,在关键部位上了点脱模的白油,并对需要注意的事情做了个交代。压铸机升温到预定温度,操作工把模具推进压铸机预热。待加热到了一定温度,拉出模具,取出上凸模,在模套中加入胶木粉后重新合上凸模,模具又推入了压铸机。没有一点心理反应是假的,模具推入压铸机的那刻,心被悬了起来。经过人工加压后,静等产品固化时间到来。

准备工作做足了,但愿结果能符合自己所想的。几分钟后,压铸机螺杆缓缓上升,操作工把模具移至脱模架上, 轻轻地磕了几下,上下模分离,产品照要求留在模套中。出模的产品没有变形,细小部位更无缺陷,光洁度达到镜面级。溢出的废边薄如纸衣,稍作整理就是一个漂亮的产品。试模中最容易出现产品粘在上凸模的担心,在这一刻化为乌有,试模取得一个完美的结果。产品冷却后,最有权威的俞师傅拿起产品,仔细地测量了各部分尺寸并与对方提供的其他零件进行组装。组装结果,互配性好、功能到位。大队领导脸上堆满笑容:“想不到如此顺利。”操作工说:“从来没碰到过像这样一次试模成功的。”

俞师傅也顺势说道:“我说,以阿坤师傅的技术制作这套模具应绰绰有余,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吧!我说得怎样?”深谙社会交际的俞师傅,他的话语更能活跃热烈的气氛。从那刻起,我被大队领导、社员和厂里的职工认可了,赢得了很高的人气。

已经深夜了,父亲也同我一样经受着成功与否的煎熬。当我们几个人回到家,父亲问我们试模的结果怎样,我们把情况说了后,他方舒了一口气。我们还处于兴奋之中,一炮打响,喜乐溢于言表,一个月的重压一朝释放,心中无比的轻松。皓月当空,树影婆娑,月光洒满了老屋的天井,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几个人围着一张小桌谈论着,意犹未尽。有人提议,应当弄些酒来庆贺一下。一句话提醒了老父亲,可惜的是家中无好酒,只有一瓶甘蔗烧,那种带着猫尿味的白酒。夜已深,就是有酒票也无处买了,我面露难色。“只要有酒,不在乎好坏。”不知谁说了一句。说得也实在,那个年代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母亲赶紧炒了盘鸡蛋,弄了点花生米和家里的剩菜,算是别开生面的庆功宴了。

几天后,大江大队聘用我为厂里的模具工。求之不得呀!但我还是把自己的情况给大队透了个底,主要的是每年必须回队参加春耕、双抢。经协商,原则上同意我的要求,如遇特殊情况,协商解决。我暂时有了一个能发挥一技之长的地方,人也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大队从长远考虑,不久叫我带了个学徒。我是一个躲阵头雨的过客,不可能在大江胶木厂长期待下去,所以对徒弟尽心相授。有了备胎,去趟项家就方便多了,一朝如有上调机会,对他们企业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大江胶木厂的工资是每月 180 元钱,虽不是很高,但与正规企业的职工工资还是高了 4 倍之多,镇上工资级别最高的转业干部78元的月工资也相差甚远。社会已形成一种难以逾越的共识,只有在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获取的收入才是国家工资政策下的正当收入,旱涝保收的收入。从乡镇企业赚钱觉得有旁门左道之嫌,特别是一个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

在大江胶木厂干了近三年,直至拿到招工登记表。期间帮助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转,满足了企业的模具所求,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 培养了接班人,赢得了广大社员的口碑。每个人选择的路有不同,当集体企业向你招手的时候,只有告别大江胶木厂。从此,乡镇企业工作成为一种过往的经历。


1


END





点击上图阅读朱峥坤作品

作者简介 | 朱铮坤,崧厦镇人,与共和国同龄,66届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运动中在原丰惠区永徐公社民生大队插队落户,历时8年半。

悠悠丰惠
丰惠为上虞古县城,从唐长庆二年到解放后的1954年,一直是上虞县治所在地,镇区依山傍水,既具古城之秀,又赋江河之美,有着众多的名人胜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说丰惠,也就是说上虞。悠悠丰惠,虞山舜水,说古道今,闲谈一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