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今天继续大快人心。如果不是中午突发某会提前召开的消息,昨天那根放量长上影还是会阻挡很多人的信心。那么反弹的格局就会从快速修复变成慢慢成长了。
经过某会的指引,下午地产、消费批量涨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的方向也就是地产、消费,外加券商、破净、重组等。关于消费股的行情,我在前天《大涨之后买什么》就写的很明确了,逻辑不再解释。至于为什么会涨地产,后面慢慢推演。
所以前天接连写下《闭眼买的时间窗口又打开了》、《大涨之后买什么》后,我思考最多的就是行情的根本逻辑是什么?因为什么样的逻辑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股票,以及该在什么时候买和什么时候卖。毕竟宏观经济仍在逆水行舟,给你赚钱的时间窗口是非常宝贵。买错方向,一等又是大半年了。
这波行情的起爆器,经过3天的发酵,我认为还是《大涨之后买什么》写过的金融创新工具。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是某券商机构或者企业大股东,我拿着手上价值1亿元的股票去找央妈换了1亿元的债券,债券我拿到二级市场卖了换了1亿的现金,然后回购1亿的股票。这就相当于增加了股票市场一亿元的流动性。然后我再拿着新增1亿元的股票再去找央妈换1亿元的现金,再买一亿元的股票,再给央妈。理论上,就跟贷款道理一样,1亿的资金可以放大N倍直到买下全世界。
所以贷款一般都要求有保证金,或者叫资本金、首付款等,就是为了限制货币乘数无限扩张。但在此次新的央妈工具中,尚未看到这种用股票换债券再用债券换现金买股票的循环里,什么措施可以控制货币乘数。
这就是说,虽然你只看到3000+5000亿的央妈额度,但实际央妈放出8000亿的高等级债券来,可以放多少倍杠杆全看金融机构怎么动脑经了。
这就必然产生一个约束:不是什么样的企业,也不是什么样的金融机构都能找央妈换债券的。毕竟80万亿市值里面,大股东起码占40万亿。
所以,这种放杠杆的买卖,我估计还是得亲儿子才玩得起。比如券商、保险、央企、国企等。券商可以买ETF,央企可以买自己。包括今年约6000亿买了宽基ETF的神秘资金,也必然可以参与央妈这笔交易。
于是,第一个买股方向也就推演出来:ETF权重股及央企。配合上另两个光环:高股息+破净,所以我们看到这三天里面,银行、保险、券商、建筑央企都是大涨,而上证50和沪深300连续3天强于中证500、1000等其他中小企业指数。
第二层逻辑,政策为什么会突然转向?有没有持续性?要达到什么目的?
其实今天某会发布前我也很怀疑的。即便《大涨之后买什么》看好,我也提示过风险。但结合今天某会内容来看,这次决心应该是没有问题了,时间窗口也卡的正好。解释理由前先看个一周前的小作文:
什么事情都是从换人开始的。换人意味着前面的医生开的药方可能不能治病,需要换医生。而为什么要换医生呢?又是什么药方呢?
每次开药,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回看4月份某会的决议:
当时对基本面的判断是积“极因素增多.....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于是到了7月份就变成“固本培元”,从此资本市场一蹶不振。4月、7月的给的总体要求还是“稳中求进”,9月份就变成了“正视困难......紧迫感”。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4月份是“灵活运用.......”,7月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现在是“加大.....力度,保证......支出,实施有力度降息”。房地产4月是“因城施策.......统筹研究”,7月是“落实平稳发展......”,9月是“止跌企稳......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调整限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对于资本市场4月是:“多措并举促进......”,7月是“提振投资者信心......”,9月是“努力提振.....大力引导.......打通社保、保险、理财资金入市”。
所以从众多措辞变化上看,打破去杠杆通缩螺旋应该是被顶层认可了。表面看是利好资本市场,背后说明顶层是真的意识到了通缩的后患,有点危机意识啦。
至于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肯定是9月经济数据又崩了么。我之前文章写过,每年7、8月份经济不好没关系,但金九银十起不来,半年就白干了。何况截止8月末GDP已经离5.0%渐行渐远。不在国庆前把政策出了,思想统一了,等国庆大假回来再做这些事,四季度又过去一半。政策落地还需要时间,这样全年目标就是笑话了。所以,赶在国庆前持续放大招,真是时不我待。
既然这次密集政策出台是顶层对现状的认知和改变,就会产生两个后果:
1、未来的至少2个季度内,不大会再次调整方向。正如4月份还觉得经济可以,所以4-9月都没有调整方向。而实际的4-9月现状明显下滑,所以10月开始才又再次调整政策。所以,从验证周期看,2-3个季度才是讨论药方见不见效的时候。当前既然已经是“积极货币+积极财政”的组合,可见至少半年内不会出现打脸的情况。
2、既然新的路径确定,不到证伪自然是不会修正的。这次通缩,如果不是9月经济数据不好,甚至是湖南财政厅长出事,估计有些事也没那么快改变。换个角度说,假设股市出现了非理性上涨,会不会引起政策打压呢?从前面分析看出,这次政策出台是要解决通缩螺旋的问题,如果股市大涨了,甚至过快上涨了,只要通缩螺旋没有明显转变为通胀,则不必担心政策打压股市。反之,如果股市暴涨一波却不能带来CPI、PPI、社融、社零、GDP的数据的好转,那么还会有更多刺激政策做后手呢。直到你相信,中国也可以像美国一样,通过资产增值获得消费能力;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实体产业也可以致富,这才叫阻断通缩恢复信心。否则叫大家都饿着肚子搞消费,搞高科技?
这次政策的大转变,还伴生了一些有趣的事件。比如昨天的东风快递,汇率的暴涨,美联储的降息等。这些事情放大了来看,都在指向哀股有可能有意要在美联储降息的时候去吸引海外资金入市。
美元强势的根基,除了经济体量最大外,军事实力是基本盘。没有军事的国家,就没见过能稳定货币的。而今晚小作文说中国要发2450亿美元主权债,买债的肯定是歪果仁。人家拿着你的债肯定要看到你不会破产,甚至有还款能力才会借钱给你。因此提振经济、展示军事实力都是发债的必要路演。
而此时的境外股市,除了发达国家还算基本合理外,印度、菲律宾等市场,早就严重泡沫,甚至日本都存在衰退风险。此时处在历史最低PB,最低PE的A股资产,难道不是给了全球资本家又一次盆满钵满的机遇?如果你非要对中国资产有偏见,对不起,机会不给第二次!
所以前段时间鼓励重组并购政策出来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要在这个时点出台这样的政策?除了并购可见的资源整合意义外,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赶紧自己买自己,做大做强,免得被外资抄了底。未来IPO放缓了,池子不再扩大了,剩下的就是优胜劣汰,放水养鱼啦。
因此我们可以推演出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三个买股逻辑:低估优质资产(例如央企破净)和北水偏好(比如白酒、金融)。
这两天暴涨的白酒股里面,一定有北水的大量买入。所以白酒也才能成为消费中军里面最具有资金容量和号召力的存在。
第四个逻辑也就是今天盘面最超预期的消费板块,特别是饮料和零食。
财政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最终是要发展经济。资本市场只是经济发展中提供融资便利的渠道。这个渠道本身不是发展经济的因,而是发展经济的果。
迫在眉睫的四季度GDP怎么完成?CPI-PPI螺旋怎么打破?关键就是扩大消费总量。中国这种制造业国家,最终是要卖商品。如果大家都捂着钱袋子不买商品,工厂就要亏损,就要裁员,就要停止投资,最终大家更消费不起了。
经历了十几年动不动就保经济主体的思路后,现在才反应过来要保消费主体。光有生产没有消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前因果倒置,最终活成国际市场都厌恶的国家。所以四季度经济还看在座诸位的努力了。
当然,让诸位去消费,总得给点甜头嘛,这才是资本市场的意义。因此看好消费,表面是降存量房贷后的必然逻辑,但最终其实是各种商品的总需求增加。
消费如果真要复苏,无非两条线——穷人消费和富人消费,也就是K型复苏。从资本市场派发红利角度看,未来富人消费估计复苏会更显著。
所以这波市场选择主攻白酒,有多方面理由。比如位置超跌,外资买入,降息等。但从长远看,我觉得高端白酒和低端白酒可能会走的更远。但能不能抵消白酒库存的问题,那就看一两个季度后数据来验证了。
白酒外的消费也一样。比如黄金珠宝可能要强于零食量贩,可选消费可能要强于必选消费,也就是酱油可能不如黄油,馒头不如面包,啤酒不如红酒,服装代工不如品牌服装,马应龙不如片仔癀,等等啦。
不过反弹初期,还是建议无脑入ETF,比如515710,515170,159766之类的。
总结一下吧,这波行情仍远未结束。在指数强攻的时候,最忌讳没有仓位。指数强的时候,大部分人是跑不过ETF的,这点也需要特别提醒。什么叫指数行情?就是源源不断增量资金进来的时候,现在就是如此。
无论从国家战略还是验证周期看,国庆前后9月份的经济数据不必关注,但是10月末11月初的经济数据就很重要了。那时候会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大跌也不可能。所以,我们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窗口可以好好玩股票,完全不必担惊受怕。如果是众人认可的抱团方向,一两个涨停肯定只是起点不要怕高(希望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板块,不要再私信来问),在板块龙头股玩死之前不要去担心基本面(本来就是政策预期,情绪炒作)。一两个月后,或者更早一些能够得到政策验证的行业,必然会走出更牛的行情,要拉好扶好,跌了都是机会。今年玩过的红利逻辑、季报博弈逻辑、甚至题材逻辑可能在前期都跑不过政策抱团,不要因小失大,该换就换。
最后祝大家能在年底前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