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四关厢的香火,承载了百年祈愿
前 言
在《泰兴十样景》中曾这样记载:泰兴城,好风光,十样景,听我唱,一鼓楼,二水关,三井头,四关厢,五城门,六角桥,七星池,八善堂,九条巷,十院寺,劝诸君,莫记忘。
当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历史上繁华的泰兴城一下子跃入了我的脑海。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四关厢的故事吧!
那么当年泰兴城修建这四座庙,是出于何种目的呢?小编翻阅资料,找到了多种说法↓
泰兴古城池本是圆形的,俗称“西瓜城”。这四座庙既挡视线又挡大道,直走看不到、走不到城门,街道至此均需拐弯,才能走出城门。按过去的说法,这种设计在风水学上含有深意,寓意“瓜城的甜水不外流”,以冀民生永泰,百业兴旺。
另外还有种说法,建庙的主要目的也是“希冀百姓安居乐业”,城门建庙,犹如神灵守门,可保城池安然无恙。
用现代眼光看,这显然属于迷信,但古人在这类问题上向来不肯含糊,煞费苦心,不惜财力,忠实遵循风水学。
从科学的角度看问题,这种设计从军事上考虑,主要作用是“不给外敌便利”。泰兴城地处大江之滨,明初“垣堞残毁”,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尚未安宁,不免盗贼四起。当时泰兴城门仅为土筑,并非瓮城,十分单薄,不堪一击。四座庙设置于紧邻城门的主街道旁,入侵者只能绕道而行,不可长驱直入,多少起到一点瓮城的防御作用。弘治年后,随着砖砌城墙的形成以及防御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一设置的实际防御作用则微乎其微。
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传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为保大明江山,发现泰兴有龙兴之象后,为破风水下令修建,以阻止泰兴人出人头地,故有泰兴民谚“三山不出头,淮水向西流,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侯”之说。预示泰兴人在外做官,文官最高只能做到尚书、侍郎,做不到宰相;武官也只能做到总兵,成不了再大的气候。这个传说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泰兴人才辈出,却受到了封建的压制。
嘉庆《泰兴县志》县治图中的“四关厢”格局
聊完传说,咱们再来看看这四座庙中供奉的是何方神灵?
关帝庙,供奉的是三国时的大将关羽。在历代的君民印象中,关帝是以忠为首的完美无缺的神圣。民间尊称为关公、关二爷、关老爷、关圣帝君,更被奉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朱元璋十分推崇武圣关公,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的九城门时,每个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关帝庙。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其讲信用、重义气,故又为商家所崇祀,他们以关公为守护神,视其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司徒庙突出的是孝,又称五司徒庙。五司徒为茅、许、祝、蒋、吴五位不同姓氏的结拜兄弟。这五人虽然都是平民百姓,但讲义气,好田猎,深得百姓敬重,被隋炀帝封为司徒。相传,古时扬州一带山林茂密,常有虎患。五兄弟共同奉养了一位孤寡老妇为母,一天他们打猎回来不见老人,以为被虎所害,便一起出动,上山捕虎。进山后,虎伏地就降,从此虎患绝迹。后人为纪念五兄弟的孝义之举,便立庙祭祀,当神供奉。
天王庙,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司掌“风调雨顺”。在四大天王中,北方的多闻天王,又称毗沙门天王,地位最高,名声最大,是佛教中的“财神爷”。相传毗沙门曾帮助唐军打败蕃兵的进攻,故在唐朝的军营里都供有他的神像,建有天王庙,后来的托塔天王李靖便是他的化身,许多神话中多有叙述:李靖是商纣王的陈塘关总兵,父子皆武艺超群,忠于天庭,除妖降魔,庇护百姓,是个对妖魔神勇,对人民仁义的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亦是古代官方祈祷的必修课。
广灵王庙,又称崔府君庙。崔府君,名珏,字子玉,唐朝乐平人。相传崔府君在世时,昼理阳,夜治阴,死后主幽冥之神,列为东岳大帝之辅佐。崔府君曾因显灵于唐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封其“护国显灵公”,元符二年(1099年)又改封为“护国显灵王”。相传金兵南下时,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宋高宗加封“护国显灵真君”。元成宗封其“灵惠齐圣广祐王”。如此护国神灵,当然必须供奉祭拜。
四座庙,以忠孝仁义彰于世,以忠孝仁义教化人。在封建社会,将士出征、凯旋,学子进京赶考,商贾买卖经营,连皇亲国戚出入城门都要进庙祈祷,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这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四关厢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不仅为泰兴古城的风貌增色添彩,还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传奇佳话。
香火旺盛的四座庙,曾是多少游子对家的念想,回望那袅袅青烟中,隐约可见年迈的父母虔诚叩拜,为出门在外的游子祈祷、祝福……
文章转载于襟江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