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兽喜欢独行,牛羊愿意结群,智者能发现独处的好。
大家好,我是寒橘。
不是不合群,是不要盲目合群,是远离乌烟瘴气。不是不社交,是不要深陷无效低层社交,懂得保护自己的能量。
但是我们往往不想做人群里的另类的那一个,所以不敢拒绝,吃个饭吧,去,把家庭的安排取消了;唱个歌吧,去,把打开的书先放一下。
和酒肉朋友在一起,坏了身体,和无聊的人在一起,荒了技能,和溜须拍马的人在一起,耗了热情。
如果是这样,大多数时候换来的不是内心的丰盈,反而是空虚。
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再用疲惫的身体迎接新的一天,有没有深层次想过,低层次的社交不知不觉就让我们钻进了圈套。
01
认知圈套
低层次社交并非仅仅是低水平的情绪交换,而是一种“认知的圈套”。
你为什么陷入低层次社交,本质上是认知层级太低了。
《乌合之众》这本书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感到安全的归属感。
它让人误以为表面的热闹等同于价值,实际上,这种热闹是对内在匮乏的掩盖,对深度思考的逃避。
听了几个八卦没有价值,讲了几个荤段子也没什么意义,仅是消解可乐一下。
毛选说,“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
而低层次社交的表现,是对生活目标没有清晰认知,有人云亦云的倾向,无法辨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价值。
话说的重一点,底层社交不仅是“无意义”,更是“反意义”。
它并非中性,而是一种消耗,不仅剥夺了你向上攀爬的可能,还将你拉入更低的层级,削弱你的独立性和深度认知能力。
被狭隘的思维包裹之后,你的大脑慢慢被侵蚀,就如同井底的蛙,固守着自以为天的天。
02
心理圈套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无效低层次社交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满足了一些即时的心理需求,让你觉得自我良好。
一个是即时奖励,社交中的点赞、迎合、短暂的热闹,我们听了后很愉悦,这种多巴胺刺激的享受,和刷短视频、快餐文化真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一个是价值幻觉,人一多、场面一热闹,顿时产生了“我被需要”“我很重要”的错觉,于是乎,你似乎站在了舞台最中央。
时间久了,陷入了,我们就会害怕被群体孤立,宁可被无意义的热闹裹挟,也不愿面对自己的孤独。
教员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曾批判过的现象,“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
这种大家好的麻痹心理正是底层社交的根源,习惯追求短期舒适感,再也不愿面对深层次的自我建设。
以至于表面看起来,低层次社交似乎是一种投入产出的关系,但实际上是单向的能量消耗。
03
圈子圈套
你害怕失去自己的圈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圈套。
你以为低层社交赢得了圈子,实际上却失去了更高的圈子。
成年人的世界里,价值是基础。如果你没有价值,怎么能进入高层次的圈子,是靠吹捧阿谀、吹牛忽悠吗?
高层次的社交,本质上是一种“成长型连接”,是共赢,而非索取,是如何彼此成就,而不是情绪合流。
教员在革命时期注重团结,但他所追求的团结,是以共同目标为基础的革命伙伴关系,而非表面上的交际,这也正是分清敌人和朋友的关键。
高层次社交的本质,是价值的对等与成长的共鸣,只有当你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与价值高度时,你才能吸引那些与你真正匹配的人。
04
走心的碎碎念
平庸的人关心怎么耗费时间,因为时间耗费了,你会觉得短暂的充实。
因为我们是社交动物啊,我们害怕孤独,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孤独或许才是成长最好的土壤,只有经历深度的孤独,一个人才能真正接触到内在力量。
教员在井冈山、在延安的窑洞里,每一个深夜,通过学习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如果他逃避孤独,沉迷于表面的热闹,又怎能成就《矛盾论》《实践论》的伟大思想?
深刻的孤独,能够让人摆脱外界的虚假,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进而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增强独立行动的意志。
这些高级的喜悦,底层社交能满足你吗?
拒绝低层社交不只是物理上的离开,更是心智层面的超越,不是孤立自己,而是选择更高层次的成长。
毕竟,热闹是别人的狂欢,孤独是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