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养娃”模式,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不亲!

文摘   2024-07-18 18:32   广东  

从小养大的孩子,怎么就不亲了?不仅不听话,还经常跟你反着来?为什么与孩子沟通时,你会有挫败感和无助感?是孩子的错还是你的错?问题出在哪里?

亲子沟通和相处问题,似乎成了现代家庭绕不开的话题。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可孩子根本无视父母的苦口婆心,甚至对父母敬而远之,结果成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根本的原因是,家长未能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缺乏有效的沟通。而沟通,绝不是简单的说话,也不是一味的讲道理,更不是用“我为你好”来强求孩子。


今天,就来教大家走出亲子沟通的误区,努力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学会好好说话。让我们学会做一名智慧家长,与孩子重新开启一段“心”的连接。


01 孩子的心理健康取决于什么?









什么样的孩子是心理健康的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最佳的状态。

  • 生理健康:发育正常,无疾病和虚弱状态;
  • 心理健康:智力完整,无情绪和行为的异常,能高效学习。
  • 社会关系良好:与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良好。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国的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程度如何呢?
2021年5月,郑毅教授等人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杂志报告了中国6~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报告中国青少年轻度抑郁风险检出率13.7%,重度抑郁的检出率是5.3%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与父母的沟通模式(造成不良的教养模式)的关系密切。

  ▲影响心理行为健康的因素

儿童青少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出现一些不良事件或亲子问题,比如父母早期的不良教养方式,包括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等,将导致孩子心理创伤,从而直接/间接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并对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很大的影响。

02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有沟通问题?









什么类型的父母,最容易产生沟通不良?
第一种,是焦虑型的父母。
经常感到担忧和不安的父母,他们的焦虑可能源自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育儿能力的怀疑、或是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等。主要表现为放大孩子的缺点,整日批评与责备孩子等。焦虑型的父母增加孩子的压力、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发育特征不一样,个性特征不一样,或者发育的不同阶段,他的能力水平都不一样。这种类型的父母不断地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而孩子的能力没有达到,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种,是偏执型的父母。
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共情孩子的情绪感受,专制,缺少基本的慈爱。这种父母经常说你应该去做什么,很少去倾听孩子的感受,很少去关心孩子真正需求是什么。


他们的不良沟通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违背孩子的意愿。
不良沟通经常表现为这三种行为模式
  • 硬控制:

    是一种直接和强制性的控制手段,使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他人的想法,包括批评、教育、命令、惩罚、限制人身自由;  比如“你总是….,你必须…….” 

    当然,在潜在危险、扰乱秩序、违反行为规范时,硬控制是不能缺少的;但使用硬控制,一定是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感受。

  • 软控制:

    软控制是一种情感操控手段,通常是指通过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负罪感或责任感来影响孩子的行为或决策。

    比如父母可能会说“如果你真的懂事,你就会听我的话”、“你让我很失望”等。

    软控制使孩子感觉自己很无能、可耻、尴尬,会使孩子产生内在的、贬低自我的消极情绪。

  • 比较:

    父母经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模式,但这种比较可能对孩子的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父母在批评孩子时,经常使用“看看别人家孩子”这样的话,这可能导致孩子感到自己不够好,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


03 如何构建良好的沟通方式?









良好亲子关系和沟通包括以下五个原则:
  • 第一,尊重与理解

    尊重与理解对于良好亲子沟通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尊重孩子的观点,尤其在青少年阶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青少年经历了身心的显著变化,自我意识在膨胀,在这个阶段更应该去尊重他、理解他;通过尊重与理解,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从而让亲子沟通更加有弹性。

  • 第二,支持与保护,增强安全感

    家长对青少年的支持与保护是多方面的,涉及情感、教育、安全和个人成长的各个层面。比如,一次考试失败,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即使没考好,也没关系,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爱你、支持你的”。如果家庭给不了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去外界寻找安全感,比如早恋等。

  • 第三,分享

    孩子不仅需要被尊重,还需要被引导,其中分享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法,家长对青少年的分享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分享经验、知识、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分享,孩子获得经验和安全感;

  • 第四,前后一致

    对青少年保持前后一致性是建立良好的沟通的关键。比如爸妈高兴,就让你玩久点手机,不高兴,你就别想玩。这种前后的不一致,将导致孩子价值观混乱,缺少自我认同能力,情绪不稳定;

  • 第五,无条件的爱

    对青少年的无条件爱是建立亲子沟通的重要基石,它意味着无论孩子的行为、成就或选择如何,家长都会给予他们爱和支持,不附加任何条件。

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家长没有重视孩子的感受,也不会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比如在学校被欺负了,孩子一开口,马上就打断说,为什么他不欺负其他孩子?家长要多听孩子说,等孩子说完,我们再进行分析。
在这个倾听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去学会说出孩子的感受,比如这个事情,是不是让你感到很焦虑、很紧张?是不是很愤怒?要通过这种共情的方式,拉近跟孩子的关系,这一点也很重要。
另外,对孩子宽容一些,建立良好的联结。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塑造的过程,犯点小错肯定是在所难免,大人也一样会犯错。
还有就是,家长如何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刘翔平老师在《亲子沟通》这本书也给了我们很宝贵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四步:
1 倾听孩子的感受
家长积极倾听,蹲下身子,靠拢孩子,平视眼睛,观察情况询问情况,倾听孩子需要。
2 说出孩子的感受
去共情,你是不是很焦虑、很紧张、很恐惧,考试不及格,是不是很伤心?
3 接纳孩子的感受
理解孩子的感受,但不接纳孩子不好的行为。注意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的感受。

为什么理解与接纳这么重要呢?因为它有着巨大的力量:

  •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 接纳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有助于孩子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有好的感受;

  •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


4 理解孩子的感受,但不接纳孩子不好的行为

理解孩子的感受与不接纳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家长可以在保持对孩子感受的理解的同时,坚持对孩子的行为设定界限,清楚地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解释为什么,这有助于孩子了解界限并学习适当的行为。

有人说,养育孩子其实是家长的自我修行,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让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共同成为更好的家长,学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孩子互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引导孩子全面自由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孩子建立深厚的心灵联系,成为幸福的家庭。



参考文献:

[1]刘翔平.亲子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17.

[2]Li F, Cui Y, Li Y, Guo L, Ke X, Liu J, Luo X, Zheng Y,Leckman JF.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22 Jan;63(1):34-46. doi: 10.1111/jcpp.13445.

[3] Medeiros GC, Prueitt WL, Minhajuddin A, Patel SS, Czysz AH, Furman JL, Mason BL, Rush AJ, Jha MK, Trivedi MH.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impact on clinical feature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adults. Psychiatry Res. 2020 Nov;293:113412. doi: 10.1016/j.psychres.2020.113412.

[4]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30-69



-End-


本文作者系: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医师 刘剑波博士

编辑:健桥君



本期名医

刘剑波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博士后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深圳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含并列) 身份发表SCI/SSCI文章40多篇;兼任《四川精神病学》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当代儿科学杂志》通讯编委等;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一届儿童青少年心身医学协作学组秘书、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康复医学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康复医学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教育康复学组副组长。

 预约挂号方式 

1.深圳市康宁医院微信公众号、健康深圳微信公众号、健康桥微信公众号

2.健康深圳APP、健康160APP

科室简介

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成立于1995年,由儿少精神科门诊和病房、儿少康复教育室、儿少心理评估测验室、儿少精神医学教研室组成,是国内领先拥有儿童心理评估与治疗、儿童神经精神康复与教育、青少年社会工作、儿少精神医学和儿少精神护理以及儿童精神医学研究等多学科团队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科室全科专业技术人员85人,规模和资源配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团队由儿少精神科亚专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评师、音乐治疗师、绘画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老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8名,博士后3名,硕士19名。编制床位70张,科室规模、服务项目及形式位于国内儿童精神医学亚专科前列。科室是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深圳市医管中心品牌学科、深圳市一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深圳市脑神经发育障碍康复技术工程实验室依托科室,是广东省巾帼文明岗、深圳市青年文明号。2015年与墨尔本大学合作成立“深圳市康宁医院-墨尔本大学国际孤独症研究培训中心”。2020年编制《深圳市孤独症诊疗康复质量评估标准》承担全市儿童自闭症康复机构指导与质量评审。2017年至2022年获深圳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资助建立“深圳市康宁医院-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儿少精神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全方位学科建设合作平台,学科建设得到全面发展:2017年在全国领先建立“医校共建学生心理健康联盟”;成为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支持下启动的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胜任力培养项目——中国儿童精神医学精英医院联盟(CM7)7个成员单位之一,推动中国儿童精神科精英教学的发展。2021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儿童精神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创新奖”。

交流健康心得,分享生活态度

每天群内分享健康知识↓↓




这里有靠谱、实用的科普干货

长按下图关注一波↓↓


好看就点这里 

健康桥
健康桥是由深圳市卫健委支持的、深圳市健康服务与传播促进会主办的公共健康资讯平台。致力于整合社会健康资源,提供专业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