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香墨韵品茶联(二)

美食   2024-11-01 17:03   北京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起与古代文人墨客对饮茶的钟爱不无关联,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审美追求。


茶联是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被广泛用于茶叶店、茶馆、茶庄、茶居、茶亭、茶人之家等场合,以及茶艺、雅集等活动。茶联内容广泛,含义深刻,雅俗共赏,既传播了茶文化,又给人以无限遐想,烘托气氛,增添了品茗情趣。


一壶好茶,一盏香茗,一幅妙联,清雅之美尽在不言中。



在古代文人的审美创造中,茶之美并非虚无缥缈的,人们通过对茶的色、香、味、形等直观外在状态的认识发现美、感受美。因为有了斑斓的色泽、清幽的芳香、多姿的外形,茶之美才变得具体生动、贴切感人,再通过品味,将茶与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



瓯香茶色嫩

窗冷竹声干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中描写了夜宿寺院时饮茶及观茶园的情形。其中写道:“京兆小斋宽,公庭半药阑。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寥寥几笔,茶的色香跃然纸上。




合座半瓯轻泛绿

开缄数片浅含黄

此联出自唐代诗人郑谷写的《峡中尝茶》,叙述了诗人品茶的具体经过,可以说是一首关于茶道的茶诗。原诗为: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夸赞了茶的颜色。轻泛绿,是形容茶汤呈浅绿色;浅含黄,是形容茶饼外形呈浅黄色。诗人用极富色彩感染力的词汇将茶叶的清香描绘出来,一抹茶香似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松花飘鼎泛

兰气入瓯轻

  唐代宰相李德裕对茶颇有研究,曾写过一首春日品茶的诗《忆平泉杂咏·忆茗芽》:“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欲及清明火,能销醉客酲。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



  作者在这首诗中回忆了细品早春茶的情景。唐代文人士大夫品茗时,讲究茶品、茶具、用水、程式,饮茶从一般茶艺上升到精神层面。“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一个“轻”字形象地表达了如兰花般极为清雅的茶香随着茶的烹煮而逐渐散发出来的过程。尽管时过千年,但仍能让读者感知作者在观看煎茶、轻嗅茶香时产生的畅快之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北宋大文豪苏轼是一位极富魅力的人。他兴趣广泛,除了文学美食、琴棋书画外,对茶道也很精通。他写过很多关于茶的诗,最为出名的一首就是《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前四句分别从茶山环境、茶山天气、收茶心情等不同角度讲茶的妙处。五六句则告诉人们如何辨别茶叶真伪。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传诵最广的部分。茶的好坏,在每个人心中犹如佳人一样。一个拟人手法,便将茶的独具之美描写得活灵活现,这是苏轼品茶意境的最高体现,也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最好注解,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茶学修为。


后人将此句与苏轼的另一首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集到一起,组成了一副对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切地切景,工绝异常,令人称妙不已。


汤发云腴酽白

盏浮花乳轻圆

  此联出自苏轼《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上阕是说,这一年的龙焙茶(建茶)为茶中极品,自古以来,谷帘瀑布是泉水上品。产自双井的雪芽贡茶十分珍贵,其茶树的始祖源于闽地北苑。下阕是说,茶汤沸腾,如同白云那样白厚绵软。沏好的茶汤在茶盏中翻滚,冒出细小的气泡。人世间还有谁能胜此茶汤?只有红色窗户下娇美的佳人可与之媲美。



  苏轼用六字精准概括了茶的口感:汤发云腴酽白。点茶时,将沸水注入盏内,茶膏随极热的水流迅速发散翻滚,叫作“发”。“汤发”即茶汤沸腾翻滚。“云腴”,茶的别称,这里是说像云一样丰腴。“酽白”即纯白,这里是说沏好的茶味道如同浓香的白酒一样十分醇厚。他又用六字赞美茶的外形:盏浮花乳轻圆。“盏浮”,指茶盏中如牛奶般美味的茶汤。“花乳”,指刚沏好的茶汤面上漂浮的泡沫,因形状如花似乳,故名。“轻圆”,物体轻浮而圆润。建茶的美好轻盈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新火发茶乳

温风散粥饧

  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调离颍州。颍州签判赵德麟为其饯行,苏轼遂作《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老守惜春意,主人留客情。官余闲日月,湖上好清明。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酒阑红杏暗,日落大堤平。清夜除灯坐,孤舟擘岸撑。逮君帻未堕,对此月犹横。”



  苏轼深谙饮茶三昧,对赵德麟用上品之茶待客评价甚高,赞扬其新火所烹新茶色香味甚妙。其中,“新火发茶乳”是夸赞煮好的茶汤沫白色佳。


已炊藟散真珠米

更点丁坑白雪茶

  点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又称试茶、泼茶,是将茶饼研末、熁盏后再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然后以汤瓶冲点,边冲煮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如果说唐代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点茶更重于意境。它可以给饮茶之人带来身心享受与无穷的回味。


  南宋诗人陆游醉心于点茶,其点茶诗形色俱美,读来沁人心脾。如《秋日郊居》:“秋日留连野老家,朱槃鲊脔粲如花。已炊藟散真珠米,更点丁坑白雪茶。”读这样的诗句,似乎感受到满室茶香。后人将最后两句化为对联,悬于茶室。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不仅善于品茶,更深谙分茶之道。他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分茶是在注水的过程中,要用茶匙击拂拨弄,使激发在茶汤表面的茶沫幻化成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等图案以及各种文字的形状,类似于咖啡拉花,不需要添加其他配料。分茶技艺的偶然性使其成为高难度的文娱活动,深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泉从石出情宜洌

茶自峰生味更圆

  明代茶联已大行其道,渐与茶诗各走一途,从诗中引出茶联者较少。而由当代书法家刘炳森所书、挂于杭州西子湖畔“莠翠堂”茶馆的一联“泉从石出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圆”,却是出自明代诗人陈继儒的一首茶诗《试茶》:“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泉从石出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圆。此意偏於廉士得,之情那许俗人专。蔡襄夙辨兰芽贵,不到兹山识不全。”


  该联把西湖龙井茶特有的茶、泉、情、味都点了出来,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宣传作用。


清泉烹蟹眼

小盏翠涛凉

  此联出自清代诗人高士奇所写茶词《临江仙·谷雨才过春渐暖》:“谷雨才过春渐暖,建安新拆旗枪。银瓶细箬总香。清泉烹蟹眼,小盏翠涛凉。记得当年龙井路,摘来旋焙旋尝。轻衫窄袖采茶娘。只今乡土远,对此又思量。”



  后人将“清泉烹蟹眼,小盏翠涛凉”引为茶联。此联对仗似不工整,但以蟹眼喻沸水,以翠涛比茶汤,借古人意而翻出新境,又加上“清泉”“小盏”二词,令人颇感小巧清心之意,也属难得。



来源:《中国食品报》2024年11月01日06版

责编:王宁、赵钰

排版:赵钰

图片:摄图网

审核:欧阳美华

终审:龙颖

监制:邹海华



往期推荐

1

菊花酒香解秋愁,一抹温情暖心头

2

冷知识|奶茶比咖啡更易导致失眠

3

囤囤囤,囤出幸福感:东北囤秋菜名场面来了!

4

冷知识|“辣”是一种痛觉!







在看






中国食品报官方平台
《中国食品报》创刊于1984年,作为中国食品行业专业的经济类日报,《中国食品报》为食业人士护航指向。行业趋势解读、政策导向解读、权威新闻报道、食品市场动态、食品舆论监督.....关注食品报,随时随地了解中国食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