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字里写了五个日本年轻人在1945年到1948年在大连的旧事,另外还提到了其他一些人,石堂清伦可能不为人们所熟悉,但是连续两天出现了的人物必然有其重要性的一面。
关注和了解石堂清伦和清冈卓行会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一段特殊时期中大连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清冈卓行的作品会在日本获奖,八十年代到二千年前后那些曾经生活在大连的日本人为什么回来,回来了都在做些什么。
石堂清伦的身份是社会评论家,话题更宏大,而清冈卓行则是文学家,小说散文更容易为一般人熟知,近年来本地的社团组织还自行出版过他的作品翻译版,很受欢迎。今天推荐一本书,也是大连人写的博士论文,柴红梅老师的《二十世纪日本文学TO大连》,2015年人民出版社的书籍,想来各大图书馆会有收藏吧,建议各位找找看看。
关于这本书我先引用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博士,从事中日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的刘伟老师的话来推荐;
柴红梅的《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从都市空间、都市文化、政治地理学视角探究其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揭示了日本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罪恶,追问曾为日本殖民地的都市大连对二十世纪日本文学的影响,确立了大连题材的日本文学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赋予了“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的关系研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切实的现实意义。
柴红梅在《二十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中这样描述大连:“大连,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的城市,她虽只有百年历史,但却饱经风霜,历尽沧桑,很多地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岁月印记和精神遗存,在其本土文化之中浸透着外来殖民统治的历史与文化。一方面她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生生的‘见证人’,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并与东亚共同走过二十世纪百年史的都市;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沙俄、日本外来殖民统治和中外文化的交互撞击和融合中生成和兴盛起来的现代摩登都市。由于殖民统治者和殖民文化不同,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都市形成历史的差别,与同样遭受了外来殖民统治的上海、天津、青岛、香港和澳门以及东北的其它城市相比,大连这座城市被赋予了迥异于这些城市的特殊性。
读懂了文学中的大连,也就是读懂了城市的大连,大连的建造与街道,更乃至也读懂了大连的历史。
目录中可以看到其中有关于“返迁体验文学”还有"故乡" "异乡"之于清冈卓行的”大连文学“的内容,而在大连的二十万日本人的”“返迁体验”其主要的执行者参与者就是石堂清伦,作为左翼人士能让苏联红军和当时在大连的我党政府承认,但是却不一定能被日本社会认可,那一段历史经历如果在文学上得以呈现,要是不读石堂清伦的返迁记录则是很难理解。
同样的,在柴红梅老师关于清冈卓行的论述中还有一个名字,原口统三,是在1945年3月和清冈一同返回大连的,原口也是通常所说的生于大连的孩子,比清冈小几岁,也是一同志向于法国文学,少年时代在大连住过,是当时大连一中学生,后来也考入东京的旧制一高,是清冈的后辈。
一同返回大连后原口先一步被遣返回日本,然后他在衣服口袋里塞满了石子在日本逗子海岸自沉而亡,留下来了这样的文字:
故郷はない、それなのに、僕は己の故郷以外の土地には住めない人間なのだ。
没有故乡,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能住在自己的故乡以外的土地上的人。
清冈当时是不知道自己的挚友的死讯的,但是那以后在他后期的大连文学中一直纠缠的就是大连到底是故乡还是异乡,其文学的魅力也就是在于此处了。 而当时的大连包括整个东北旧满洲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加害结果,注定不会成为日本人的故乡了。
政治和社会面上的石堂清伦,文学和社会面上的清冈卓行,
推荐先读书,很好的一本速读入门书可能就是柴红梅老师的这本书了。
内战的硝烟中断了这个设想,李亚农带领教职员队伍随部队向北转移,到达当时由苏联红军占领的大连。李亚农在大连继续进行教育日俘、救济日侨的工作,与此同时,为防止文物流散,还负责中共地下组织开设的文物商店“博古堂”的具体事务,收购保存了包括罗振玉所藏甲骨等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
1948年9月,李亚农奉命离开大连,回到陈毅身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