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市中山区高阳巷的街角有这样一座建筑,样式看起来就是大连人最为熟知的日本房,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在当时规划中也是属于城市高级住宅区的南山区域里。
四五年前的百度街景照片依旧,请教过文保爱好者,目前也还是一切如旧。
这座建筑是旧满铁社员柴田天马在大连的居所,在他1919年出版的书籍前记中写了居住在大连南山,想来那个时候就是这里了。
《聊斋志异》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志怪小说,作者蒲松龄(1640-1715)其家族原本是东北女真族,在清朝为官移居山东。《聊斋志异》成书大概是在清康熙年间1679年,也是日本的江户初期。最早的出版物是乾隆年间1766年,存世最多的就是青柯亭版,在日本也是这个版本最为广泛流传。
插播一句,蒲松龄手稿的《聊斋志异》现存于辽宁省图书馆,是1950年在辽宁西丰县一个农家被发现的,也算是回到了女真一族的地方了吧。
《聊斋志异》在十九世纪以前的日本虽然也有流入,但是仅仅限于少数文人在读,并没有被翻译被流传于世。
1905年,柴田天马首次接触《聊斋志异》,后来他花了近四十年时间于1952年完整地翻译了《聊斋志异》。根据其《聊斎志異完訳まで》回忆录,他1905年在中国旅顺的一家宾馆借阅《聊斋志异》后,就迷上了该书。5年后的1910年,他进入满洲铁路公司,担任《读书会杂志》的编辑,每一集都登载一篇他翻译的聊斋故事。后经人推荐,他将所译出的聊斋故事,以《和译聊斋志异》为书名,于1919年10月由东京玄文社出版发行,其中包括《竹青》《石清虚》《黄英》在内,共34篇。
具体到这本书及其在日本的翻译出版,后世也有很多研究都是可以在中国和日本找到更多的资料。
就是在大连的近四十年之中,柴田天马完成了对于《聊斋志异》的阅读,研究,在战后的日本也是持续不断地发表,出版,奠定了其在日本作为《聊斋志异》翻译第一人的地位。
不知道哪个窗户后面曾经是柴田的书桌。
战后回归日本时他没有带走他的手稿,在日本以后的研究等等是靠在日本重新收集以前在日本的各种出版物,给编辑部的投稿,来往书信等等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