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李壹尘”
关注我,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是我日更公众号第441/1000天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
早上好!
一首《壮志在我胸》送给你,希望你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精神,昂首挺胸,大步迈进2025年!
昨天,我在《布局2025:一定要往死里卷自己》说,我要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不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胡乱读了,而是按照主题阅读的方式进行。
我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时间管理”,因为我现在是全职写作,时间非常充裕 ,产出却不甚理想,最起码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所以我想从时间管理开始学起。
说到时间管理,《为什么时间都是时间控》这本小册子名气还是不小的,很多牛人都推荐过。
它的作者是桦泽紫苑,是日本的一名神经科医生,他把脑科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出了一套“神一般的时间管理术”,并且把所有的方法都写进了这本书里。
桦泽紫苑发现,人体的生物钟里面藏着大学问,早上的时候,大脑经过一夜休息,就像刚充满电的电池,能量满满,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适合干那些需要深度思考、创造力爆棚的活儿,像写论文、做方案之类的。
到了下午,身体的能量开始下滑,这时候就适合处理一些相对常规、不那么费脑子的事儿,比如回复信息、整理资料。
要是反着来,非得在晚上疲惫不堪的时候去攻克难题,那效率低得可怜不说,还容易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压力山大。
就像我刚开始日更的时候,都是下班之后写作,但经过一天的工作,我的脑力、体力都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有时候甚至头疼得难受,只能出去跑几圈放松放松大脑,回来继续写。
辞职之后,我就把写作时间调到了早上,这才发现,早上的大脑反应实在太快了,写作效率也非常高。如果说晚上写1000字用一个小时的话,那早上不到半小时就能搞定,而且质量更高。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反着来。比如,有人早上起来,啥都不干,先抓起手机刷一会朋友圈、微博或者抖音,等到刷个差不多了,这才慢悠悠的起床。
也有人下班之后,往沙发上一趟就开始玩手机,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该睡觉了,本来打算读书学习的,结果却什么都没干成。
很多人都有一个认知误区,以为玩手机是放松。其实不然,现在的各个APP都是依据算法,会按照个人的喜好推送信息,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而且,用户在玩手机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包括娱乐、新闻、知识等各种类型。过多的信息会让人的大脑处于一种过载状态,各种信息冲击大脑,会使大脑变得应接不暇,疲惫不堪。
所以,很多人玩惯了手机就会发现,自己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学习和工作等需要深度思考的活动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早上刚起床就刷手机,大脑信息过载,更容易疲惫,那么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会降低,甚至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来。
桦泽紫苑还发明了“二维时间管理术”,如下图所示,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专注力”。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时间的流动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
比如说,在早上精力充沛的时候,我通常会写作、构思文章框架、阅读烧脑的书,这时候的大脑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灵感源源不断。
到了午后,我会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如回复信息、与读者互动或者读书练字,这些相对轻松的任务不会过多消耗我的专注力,同时也能保证工作的连贯性。
桦泽紫苑还强调了“黄金三小时”的概念,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天都有一段最为高效的工作时间,通常是起床后的两到三个小时。
他建议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做那些最重要、最困难的事情。
对于我而言,这段时间就是早晨的七点到十点,我会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
桦泽紫苑还提倡利用“番茄工作法”来提高专注力,也就是每工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每完成四个“番茄钟”后再进行长时间的休息。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高效的工作节奏,又能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带来的疲劳感。
值得一提的是,桦泽紫苑的时间管理术并非一成不变,他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总之,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合理规划、精心管理,才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你如何度过每一天,决定了你如何过这一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