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我每天早起、跑步、读书、学习,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忙碌到感动自己,为什么只能成为很好的人,却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

文摘   2025-01-12 07:01   山东  

▲点击上方“李壹尘

关注我,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是我日更公众号457/1000


前两天有个读者向我咨询,他说自己也认真读了《认知觉醒》,也是每天读书写作跑步,坚持了一段时间,为什么却一点改变都没有?


听到他的困惑,我想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当初读完《认知觉醒》后我也发誓要要每天读书、跑步和写作,努力改变自己。


一开始我的确做到了,从走路大喘气到轻松3公里,从多年不读书到读完几十本书,唯一没做到的就是写作。


我不敢公开发表,害怕写不好,害怕别人批评,只敢默默地写反思日记,就这样写了两年,写了300多篇反思日记。


很快我就感觉自己的动力越来越小,因为拖延写作,不断的怀疑自己,怀疑读书写作和跑步,怀疑自己的努力到底有没有意义。于是我焦虑、痛苦、自责,内疚,整夜整夜的失眠,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直到后来,我终于摆脱拖延,开始了日更公众号,一切好像都变了样子——虽然写的不好,但我一直坚持写,读者越来越多;虽然不是每天跑步,但跑步的习惯一直都保持着;虽然读得有点乱,却几乎每天都在读。


为什么变化如此巨大?


根本原因是反馈


反思日记写得再多,写得再好也没人看到,自然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动力,反正写好写坏都没人看,干嘛还要写?


但是写公众号就不一样,每天的文章都会有人看,写得好就点赞,写不好就划走,数据就是最直观的反馈,我必须好好写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虽然很累却值得,因为它让我看见了努力的希望。


《认知驱动》里把人的成长分为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


  • 内向成长,就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读书、学习、跑步等;

  • 外向成长,则是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演讲等。


内向成长偏向于培养习惯,比如读书跑步, 这些活动都是内部循环,不会跟外界产生互动,所以坚持这些习惯只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却不能让我们轻易成为很厉害的人。


而外向成长恰恰相反,它偏向于锻炼技能,会让我们持续对外产出作品或价值,参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能被他人强烈的需要,从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就拿我来说吧,当初写了300多篇反思日记,对我察觉情绪和了解自己有很大帮助,但也仅此而已,并没有其他作用。


我日更才400多天,就收获了2万多读者的关注 ,每篇文章都会被他们看到,或许也能帮到他们一点点即使没有帮助,我每天坚持写作的精神也能鼓舞和激励到他们,所以他们才愿意关注我。


一个是对内写作,无人问津;一个是对外写作,让自己越来越厉害。


所以,如果你想变得更厉害,就一定要产出自己的作品和价值,只有被看见才会有反馈,只有被需要才会有价值。


一定要做一个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共勉!


······END······


推荐阅读

村上春树:我所做的一切,都只为取悦自己,而你如何看我,如何想我,与我无关,那是你的事情,不会影响我丝毫。

余华说:当你压力大到快要崩溃的时候,不要和别人去讲。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都要试着安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儿。


作者简介

我是李壹尘,曾经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多年,2021年开始觉醒读书,拖延两年之后,2023年10月开始日更公众号,现已更新400天。希望自己能活成一道光,温暖和照亮这个世界,通过自律和行动,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欢迎加我微信,交个朋友👇👇👇


重要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公众号的推送。两步加星标方法如下:


李壹尘
不要为了赚钱而写作,写作是为了和你还没见过的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关系。 - 纳瓦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