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李壹尘”
关注我,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是我日更公众号第458/1000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所著的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这本书以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蛤蟆先生为主人公,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展开。
蛤蟆先生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形象,但最近一段时间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状态。他常常感到悲伤、无助,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都提不起劲来,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蛤蟆先生逐渐学会了审视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且开始尝试改变。
在这本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愤怒并非单一的情绪,而是多种复杂情感的混合体。它可能源于我们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失望、焦虑、无助甚至羞愧。
当我们深入剖析愤怒的根源时,会发现它往往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合理信念和期望有关。
例如,当我们期望别人应该按照我们的方式行事,而对方却未能做到时,我们便可能产生愤怒情绪。这种愤怒并非针对他人,而是源于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合理期望。
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然而,这些表达方式往往并不恰当,甚至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在书中,蛤蟆先生就尝试了多种方式来应对愤怒,如压抑、爆发和转移注意力等。但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压抑愤怒可能导致内心的不满和紧张不断累积,最终爆发出来时可能更加猛烈和不可控。而转移注意力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愤怒情绪,但长期来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这张图:
这些表现形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一些不好的事情。以前,农村的孩子们大都从小就跟着父母去地里干活,我在同龄的小伙伴中应该干的是最多的 ,因为老爸一直在外面打工,所以地里的活大都是我帮着干的。
那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犁地,我牵着牛走在前面,老妈扶着犁耙在后面,现在想来这个活好像很轻松,累活都让牛干了,我只是牵着走而已。
但那时候,我真的超烦干这个活,因为每次干活都顶着一个大太阳,晒得皮肤生疼,玉米矮一点还好说,要是玉米长得很高,叶子割得皮肤上都是划痕,再碰上汗水,那个酸爽劲真是刺激。
每次干这个活我都很烦,可是没办法,我改变不了老妈的意志,于是我就怄气、拖延,拉着一个臭脸,通过这种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释放攻击性。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每次遇到不可抗拒的事情时我总会怄气、拖延。比如说领导交给我一个工作,我觉得这不是我的活,不应该我做,可是我又没法反抗,于是我就会故意拖延,直到最后截止时间才草草完成,交上去。
结果呢?领导当然很不满意,就会发回来让我重做,然后我便更生气,更拖延。
以前我就经常陷入这种状态无法自拔,现在我倒是改变了许多,虽然还是会生气,但我会想办法先把怒气释放出去,或者转个念,让自己恢复平静,然后再去做事,这样就好多了。
愤怒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他的生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学会管理和控制愤怒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这让我想起非暴力沟通中,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
①停下来,深吸一口气,
②辨识脑中的评判性想法,
③与自己的需要链接,
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未满足的需要。
这四个步骤对于释放自己的愤怒,真的很有效果。
情绪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调整。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关爱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并给予自己足够的支持和陪伴。
最后我想说,情绪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当我们学会以积极、健康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美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