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夜里大雪纷飞。
国产红葡萄酒木杺,喝过一次,很臭,难喝,是我喝过的为数不多的特别讨厌的葡萄酒。
名字是不是受到了木心先生的影响不知道,但是看起来是有关联的。
我最早知道木心,是看到有人在网上装b,说自己性格孤傲,像木心一样是一个在黑夜里大雪纷飞的人。
这个意象很直白,但胜在直接有力寒气扑面而来。好比中学食堂里的红烧大排,味道一塌糊涂,但是咬一大口肉你也觉得这顿午饭值了。
木心给我的印象就似乎是为了支持那些文化水平不高但想要装x的人,让他们装x时候说的话有一点装修过的感觉。
2. 文学回忆录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是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普及的水平。我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刘俊江就曾经给我们上过类似的课。我因为语文成绩好,被特赦可以在这类课上看余华小说。换句话说,你只要正经念过高中,即使不看木心,他书里的表达水平你也应该有。
木心的走红主要是因为他自封的学生陈DQ,很巧合的,陈DQ就没怎么读过书。却偏偏很想要装b。
陈DQ比较没有文化,这个比较甚至可以拿掉。陈老师是那种很典型的表演型人格的上海男人,自命不凡,蜜汁自信。有段时间陈DQ特别喜欢公开说脏话,好像是嘴里零碎越多就越显得他敢说真话。产生这种独特气质主要原因是见的世面不多,眼界不宽,并且坚持享受坐井观天。外来的刺激还没有击碎自己内在膨胀的ego。我曾经有个著名网红秃头建筑朋友和他有点类似。但我的网红建筑师朋友有一说一比陈丹青的确还是要有文化一点。
同样喜欢说点零碎的王朔老师真的冤死,王朔老师也说点粗话脏话,但王朔老师给人的感觉是牛逼,有文化,对人性洞悉深不可测,反观陈DQ就只能借助道具木心,证明自己也接受过义务教育。
归纳一下,木心本质上是陈DQ扮演知识分子时用的一个道具。
3. 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
木心大概率是弯的,不弯不会那么敏感,这种敏感就是长期处于社会边缘而训练出来的。要不是被陈DQ利用,不至于暴得身后大名,但其实逝者如斯,来者何苦要再追。
当然陈DQ的受众是老百姓,他搞的就不是精英文化,那只要受众买单,我觉得都没问题。
我翻过一些文学回忆录。起因是为了正确引导我的弟弟。傻弟弟是个单纯善良的吃饱饭没事干的左派理工男,他看安娜卡列尼娜都可以总结出本书主要为了呼吁女权和女性解放。弟弟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过于偏理工,他希望可以有一个捷径来弥补一下自己过于羸弱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积累。在诸多“键盘教授”的推荐下他决心把时间投资在《文学回忆录》上。这又是一类木心的受众画像。有一种说法是木心自己是动笔的,陈DQ为他执笔,那么他有些地方是引用,化用,援引,都被没文化不看书的陈DQ当作原创写进书里了。我觉得不是没可能,例如我和我弟弟说聪明的人是一样的,愚蠢的人各有各的愚蠢。我弟就觉得这句话特别牛逼,直到他看了托尔斯泰原著才知道这句话我只是化用。
当然,读不读木心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影响,木心抄袭不抄袭也不至于引发学术界的雪崩。
就是有没有可能,当初捧木心的人和现在骂木心的人其实目的是一样的,都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聪明那么一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