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呢,一看就是阿扎利。
阿扎利是沪语俚语,意思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骗子”。
而在生活方式这个赛道,不骗怎么活?因为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个“骗局”。
你口袋里的钞票决定了你的生活,tmd哪里来一个方式的后缀。
方式一加,便否定了有钱人的所有努力,包括投胎的努力。
花小钱办大事,约等于生活方式。生活就是个片场,票圈是实现假装阶级跨越的载体。
嗯… 这些人先是承认了“阶级”,接着便向往跨越。
你去上海那些chill的马路上随便抓几个,让他当着镜头严肃地讲出“我很穷!”
她们应当没什么勇气的。
她们会有一大堆多元的借口,她们只管练好英语,这样就看起来不那么穷了。
或者… 可以表现出,我除了穷,还有别的。
于是和“生活方式”狼狈为奸的另一个概念出现了,“独立”。
我以前玩乐队时,一个前辈听着我们狗屎一样的排练,浅笑一句,你们蛮独立的。
独立就是标准外,为不被认可的“才华”,自洽和找个借口。
我为什么要用“才华”,因为那群标榜生活方式和独立的废物其实都很懒惰。她们自以为依靠天赋就能苟活和赚大钱。
每一个野鸡电影学院的本科生都觉得自己是被耽搁的韦斯.安德森。以及梦想去给费里尼扫墓…
才华不能赚钱,就不是才华。任何艺术都是命题作文,文艺复兴充斥着甲方乙方的比稿review和算计。
不被认可的产出和屎被套上“独立”的外衣,一起都变得很自由。啥都行…
譬如大量廉价的定机位胶片效果的vlog,以及爱列书单的文艺老菜皮。
所以,独立咖啡馆成了这群“废物”的目的地和乌托邦。她们也不是真诚,也不是博爱,更不是独立,只是扮演着这些精神,换取另一种彩礼。
所以从这个角度,独立咖啡馆反而不应该被指责,独立咖啡馆承担着筛选垃圾,收容垃圾的,观察垃圾的功能。
如果他能做出还蛮好喝的不那么啰嗦的饮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