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猹”“西瓜地”“银项圈”。
这几个词会让你想到什么?是不是脑子里已经浮现出《故乡》里少年闰土戴着银项圈,在西瓜地里举着钢叉刺猹的画面?
“赵庄”“白篷船”“社戏”“罗汉豆”。
你又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一群少年撑着小船去看社戏的画面?
这就是鲁迅的魅力。作为近代国民作家、中国人精神偶像,鲁迅给我们和我们的学习生涯里留下了无数中国人生活的和精神的画面。
但有个问题,不知你在读《社戏》的时候想没想过:他看的是什么戏?
是不是很难想得起来?其实在文章里,鲁迅先生详细写了戏台上的演出。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戏这种事不止在绍兴和江南存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域都有,历史相当悠久。那么,社戏究竟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戏能够如此长久地流传?
事实上,很久以前,社戏多是社坛祭祀活动的一部分,不止是民俗那么简单。作为一种民间活动,历史上它却与王朝的兴亡更替息息相关。
今天的好书,就是一本关于社戏以及社戏背后所代表的民间社坛与厉坛的书:《帝国缩影》。本书从看似微不足道的民俗活动入手,梳理历史上社坛与厉坛的源流及其在乡村社会的变迁,揭示出它对庞大帝国的影响。
社坛、厉坛,都起源于祭祀活动。本书的开始,即以简洁明了的篇章回溯了祭祀活动的历史演变。
社坛,即社稷祭祀,源自对土地及其出产物的崇拜,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周代金文记载。社祭的中心最初是以土堆、树丛或石头(石堆),后来的演变中开始设坛祭祀,称为社坛。
随着历史的演进,农业兴盛,社祭在土地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对农业神的祭祀,形成了由五土、五谷及相关神明为主要祭祀对象的礼制体系,用祭祀活动祈祷作物丰收,这是古代人对土地的一种理解,也是社祭活动的主观诉求。
与社坛不同,历祭源自对横死者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和衍生的祭祀活动也许在史前就已存在,但最早的记述来自《左传》对周代厉祭的记载,通常被认为是厉坛的起源。
对横死者的祭祀后来演变为祭祀孤魂的一种礼仪。后来,人们认为不仅横死者会作祟,无祀的孤魂也会,甚至其他有恶行的神明也会祸害民众,因而都需要加以祭祀。
无论社坛还是厉坛,曾经都是与王权绑定的,民间并没有具体的礼制规矩。直至唐宋时期,社坛才以官方制度的形式下延至州县,而再向乡村推行要等到明代,厉坛也是如此。
《帝国缩影》中指出,明代之前虽未有官方制度在乡村推行社坛和厉坛,但至少宋代江南的部分州县是建有社坛和厉坛的。不过,此时的乡村,社坛和厉坛并非是官方礼制的祭祀活动。换言之,它不是全国一体的强制性仪式,直至明代。
明代是个神奇的帝国。
中国经历唐宋的繁盛之后,到明代其实是相对没落的。但它又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不折不扣的强大帝国,只从集权制度和军事力量来说,恐怕纵观整个封建王朝史都无出其右。明代制定了很多不同于以前朝代的制度,祭祀制度向乡村的推行也是如此。
明太祖朱元璋早在扫平各路势力的征途中,就开始构建郊社祭祀制度。平定天下后,朱元璋重修祭祀制度,到洪武八年,里社坛出现在官方制度中:“里社,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
朱老板还对里社坛的祭祀制度作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祭祀用一只羊、一头猪,酒、水果、香烛、祭纸等也应随用。就连祭祀用的程序、礼词等,都有详细规定。明代推行的里社坛的基本理念,不仅仅是祈祷风调雨顺,答谢神明,也在构建一个遵守礼法、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乡厉坛制度则比社坛略早几年。朱元璋详细规定了各级厉坛的名号系列、祭祀礼法等。厉坛制度的目的首先是礼制等级秩序,并对民众的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借由城隍、无祀鬼神的监督,朝廷致力于控制民众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建立正确的秩序观,从而达致国运昌盛、长治久安的目的。”
我国各地乡村留存至今的里社坛和乡厉坛,绝大部分沿自明初,也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当时规定的祭祀礼法。
当然,随着时日变迁,里社坛和乡厉坛出现了新的演变和习俗。不过至少,在明初的百余年间,这个制度是严格推行并沿袭的。而在有的地方,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非常久远的以后,给当地乡村社会带来了持久的社会文化影响,甚至今天也能找到它们的印记。
在明朝的制度里,里社坛每年祭祀2次,乡厉坛每年祭祀3次。也就是说,平均两个多月就有一次祭祀活动。一个人从18岁开始算起,如果每次都不缺席,到50岁时他会参加将近160次祭祀。
这种长期反复的祭祀经历,对他的思想礼法等观念的影响无疑是根深蒂固的。这就是明朝用以在思想上同化民众的一种特殊方法。
而这种同化显然取得了效果。数百年的时间里,每当瘟疫流行和病虫肆虐,很多地方的村民都会自发到里社坛或乡厉坛祈求神明帮助,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志里都有记载,可见里社坛和乡厉坛制度在乡村扎根的深度和广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正做到了“下沉”。
不过,明代中后叶,皇室和王权发生了几次震荡,社会也几历变迁,里社坛和乡厉坛逐渐没落破败。但很多坛后来又被重新修建,祭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逐渐变成当地化的一种文化活动。
再后来,伴随着祭祀活动,人们在社坛和厉坛附近聚起集市,演出戏文,也成了各地普遍的习俗。
《帝国缩影》从小小的里社坛和乡厉坛,窥见一个庞大集权帝国如何运用远至乡村的民间祭祀活动来影响和控制民众,对后世的影响延续数百年而不绝。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明代里社坛和乡厉坛在帝国中的兴衰,同时也折射了帝国本身的兴衰。而作为封建王朝中的代表,明帝国的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其他朝代历史的映照。有时候历史就藏在细节里。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这本《帝国缩影》推荐给你。
转发本文,并留言说说
迅哥儿和闰土到底有没有看过社戏?
我们将抽取1人
送出本期的《帝国缩影》
恭喜 杉杉来迟的小王老师 获得上期好书
- 往期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