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老师上午备课,下午讲课,无暇创作,所以推送从前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有人问,文老师,你辛辛苦苦敲出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
中医这样的国宝,要想发扬光大,必须传播出去。你不说,我不说,到最后就没人知道。那谁还会去相信中医呢?
如果说,能有人,通过文老师的文字,对中医产生了兴趣或者信赖之感,那就证明我的力气,没白费。
现在,我给你说的这个,就是一张不错的基础方。它的创制者,是广州中医内科临床大家赵立诚前辈。赵师1938年生人,早年追随邓铁涛教授,尽得真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查阅一下他的学术生平。
这个方子干啥呢?就是改善肝肾不足、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
这个人,很多年前就有高血压病史了。但是,由于症状不明显,所以一直没服药。
后来,此人症状开始加剧,逐渐眩晕、下肢无力而且发麻。一测血压,好家伙,高压180,低压110。
这怎么办啊?患者不想这么早就用西药,打算先喝中医汤药来控制。于是,慕名求治于赵立诚前辈。
刻诊,患者脉弦细,舌质嫩红而少苔。细问得知,患者平素容易耳鸣健忘、心悸失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腿软发麻、脑袋眩晕的现象尤为突出。
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女贞子12克,白芍13克,钩藤12克,牛膝9克,石决明20克,熟枣仁12克,丹参12克,橘红6克,龟板20克。
结果如何?患者再测血压,发现高压降为168,低压100。但是,眩晕和下肢乏力,走路头重脚轻之感依然存在。
这个方子,患者又用了一个月。此后,患者眩晕、腿软等感觉几乎全部消失,高压稳定在150,低压90。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效果了,患者十分满意。
其实,这个人的问题,非常普遍,就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你看,此人就诊的时候,舌红少苔,脉弦细。这是典型阴虚舌脉。
肾主骨生髓,和下肢关系密切。肝肾阴虚,下肢腰膝失养,所以患者两条腿乏力,酸软。走起路来,就像是脚踩棉花。
肝肾阴虚,阴不敛阳,所以肝阳就上亢。患者由此就眩晕、心悸、失眠。
总之,这个患者的问题无外乎上下两端。下端,肝肾阴虚为本,两条腿乏力麻软,上端,就是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使得眩晕耳鸣、心悸心慌。下端之虚为本,上端之实为标。这就是上盛下虚,本虚标实。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补下清上。在下滋补肝肾,在上平肝潜阳息风。
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女贞子12克,白芍13克,钩藤12克,牛膝9克,石决明20克,熟枣仁12克,丹参12克,橘红6克,龟板20克。
这里头,在下补肝肾的有杜仲、桑寄生、女贞子和龟板。
其中,女贞子和龟板滋补肾阴。桑寄生和杜仲则补肝肾、强筋骨,缓解肢体的酸软疼痛。
在下平肝潜阳息风的,是白芍、钩藤、牛膝、石决明。其中白芍可以平肝泄肝。钩藤清肝热息肝风。牛膝引热下行,令阳亢之势可以向下消解。石决明则平肝潜阳。最后,看枣仁、丹参和陈皮。陈皮行气健脾。枣仁则助眠安神。丹参用于清心活血。
最后,医家又加了一个牡蛎。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对肝阳上亢导致的眩晕和失眠等,有很好疗效。
可以这么说,高血压患者里头,一期二期的,大多数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扰。面对这类非常普遍的疾病证型,我们应该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之法。赵师的配伍,在业界流传多年,久经检验,是经得起推敲的。它值得我们收藏和琢磨。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是缓慢的。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得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为对一个人体阴阳气血的重新调和,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中医需要传播。中医里的好经验,需要传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赵立诚前辈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依然健在。他的经验,我们自然要学习。而还有很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中医大家,他们如今已经故去大半。对这些人经验的继承和传播,刻不容缓。否则,就真的淹没于风尘历史中了。正所谓,好方不入土。优秀大家的智慧结晶,作为后辈中医人,一定要想办法学习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