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综艺节目《再见爱人4》因嘉宾麦琳的一系列争议性言行,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作为一档聚焦婚姻关系的治愈类真人秀,本季节目却因“青团事件”等话题意外走红,引发全网大讨论。李行亮花费了 11 个小时,坐飞机来回上海去买青团送给妻子。但是,麦琳的第一反应不是感动。由于吃的第一口不是喜欢的口味,并且她觉得李行亮这样来回折腾是一种浪费。在此次“青团事件”中,网友直呼感动,但伴侣却不买账。有人说这是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构建这份“付出”,是一场虚伪的“自我感动”。知名辩手、主持人黄执中曾说:“凡是没有受益者的付出,感动的都是自己”。他在论述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现在的年轻人打电话时都倾向于报喜不报忧,这是因为老人家有一个“坏”毛病,叫做你跟他讲了坏事以后,他就跟你讲,昨天那件事我跟你爸一个晚上睡不着,你爸吃也吃不下……他认为父母的这种担忧对自己问题本身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他也把这归于是一场父母针对子女的“自我感动”,并无任何“受益者”。我们或许要承认,没有受益者的付出在某些情境下可以被解读为自我感动,特别是当这种付出伴随着对自我牺牲的过度强调,同时出于一种施加压力而并非善意的出发点时,忽略了关系中的平等与沟通。但是,我们也许可以想象,父母为我们的问题辗转反侧时,他们虽然没有能力替我们解决问题,但在那样一个深夜,在父母的脑海里一直不停地在想该怎么办,只是想来想去,他们没有能力解决。这难道不能算作付出吗?难道只有解决问题的结果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付出”?解决不了就不是付出了吗?这未免会陷入到了唯结果论的陷阱中。若仅以“没有受益者”就一概而论地判定付出只是自我感动,这无疑是一种片面且浅薄的认知。在人际关系中,很多时候付出的价值与意义不能简单地以表面的受益结果来衡量。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为对方所做的一切,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渴望与期待。在人际交往中,减少“我觉得”的盲目自信,增加“你感觉如何”的敏感度,是构建更紧密情感连接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要条件”。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当深陷生活中的琐碎而苦恼时,朋友的关心、家人的安慰虽然不能对事情发展的结果产生影响,甚至我们可能会对此感到有些厌倦,但是当有人“忧我之忧”“乐我之乐”时,这种情绪上的温暖未尝不是一种价值补偿。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处于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之中。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更倾向于将时间投入更直接的利益关系之中。这种注重边界感、追求高效化、倾向于功利性的社交关系越来越普遍。但是,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理性、效率追因到最后空虚和孤独会成为宿命。人和人交往的核心在于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以及心灵的契合,而非简单的任务完成或功利性交换。人与人的交往需要双方投入时间去培养深层次的情感联系,通过持续的支持、耐心和相互理解来加深彼此间的纽带。(文/宋嘉怡 辽宁大学 指导教师:罗曼)
*文内作品系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