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想,填“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但标准答案是“班级文化”。2.选择:下面哪一项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班集体管理运转的动力?我觉得都不是。按我的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但答案没这一选项,所以我不知选哪一项。结果答案是:ABD。这是前不久一位年轻班主任给我提供的题。他要参加市级“班主任技能大赛”(在许多地方,这项大赛也叫“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正在“备战”,所以他研究了历届“班主任技能大赛”的笔试题,然后来向我“请教”。类似的大赛,除了笔试题,还有班会课、治班策略、教育故事一篇(提前写好)、家长会方案撰写、突发事件处理方案等。比如“突发事件处理方案”就是模拟一个教育场景:面对课堂上突然捣蛋的学生,或者正在备课时办公室突然闯进一个不讲道理的家长啊,等等。“请问你怎么处理?”面对好几大页的试题,我头都晕了。我说:“如果我去参赛,绝对不及格。你来找我辅导,找错人了。真是抱歉!”我绝对不是说我做不起这些题,而是“班主任技能大赛”本身就是错的。也许还有人会认为,试题的设计可以改进,甚至比赛的方式也可以设计得更科学合理一些,但“班主任技能大赛”本身是无可置疑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技能是通过“大赛”得以掌握并提升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是需要许多技能的——谈心的技能、家访的技能、组织班会课的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但这些技能从来不是“大赛”出来的。以我和许多称职(不敢说“优秀”,但其实一个班主任能够称职就很了不起了)班主任的成长经验来看,班主任的技能是通过日复一日和孩子“泡”在一起而积累起来的。离开了和孩子水乳交融的生活,就谈不上任何“技能”。就以谈心为例。以我几十年的班主任经验,最考验班主任智慧的事儿便是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谈心。特别重要的是,真正走进心灵的谈心不是“技巧”也不是“话术”,一千个孩子便有一千条走进其心灵的道路,没有交叉,无法重叠,真正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好这把“钥匙”的前提是,教师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心灵倾听心灵,用童心理解童心,用人性解开人性。在这里,任何“三下五除二便制服了学生”的“招数”,都是“伪教育”!如此丰富的谈心,岂是几个专家评委设计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现场提问题……所能囊括的?班主任当然需要了解一些理论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只有将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转化应用于班级建设与学生教育,它们才有生命力。如果一个班主任记不住这些名词术语,写不出这个“原则”那个“性”,只要他的班级各方面生机勃勃,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班级,更热爱他们的班主任,这个班主任就算所有“笔试题”都得零分,他也是一个“满分”的优秀班主任!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班主任的优秀 ,班主任的光荣就印在一届又一届学生温馨的记忆中!特别荒唐的是所谓“突发事件处理方案”,专家评委们设计出一些自以为常见但班主任未必遇到过的“情景”,然后要参赛的班主任去应对没有遇到过的奇葩的学生或刁钻的家长,这简直就是在为难班主任。如果答不上专家的问题,脸红脖子粗的班主任感到的是一种羞辱感。丰富多彩的班主任生活,居然能用一套赛题削足适履——能穿进这双鞋的便是“技能大赛优胜者”,穿不进去的参赛者(无论他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优秀)则不但成了大赛的失败者,而且客观上被认定为班主任工作“不优秀”,还有比这更荒唐的“大赛”吗?而且,现在许多的班主任技能大赛越来越具有“观赏性”了。因为对班主任的“技能要求”多了许多吹拉弹唱之类的“表演”。这让那些相貌俊朗、才艺全面的年轻人无疑占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我承认,班主任有一些文艺才能肯定对带好班是有好处的,我自己音乐、绘画、摄影的爱好,就为我的历届班集体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但这不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必备的技能。如果一个班主任,特别有爱心,特别擅长理解孩子,特别擅长组织班级活动,带的班特别优秀,可他就是五音不全,也不会跳舞,而且连在大庭广众下演讲都脸红(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能够真正放开),这样的班主任一旦参赛,多半连预选赛都过不了。 类似的大赛甚至还和身材长相相关。一位班主任告诉我:“这种大赛让一部分微胖、身材不高的老师很自卑。我们学校有一个年轻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和执行力都很强,一直当班主任,很优秀。但是因为身材不好,她没有参加过,学校也不让她参加。”
这样的“班主任技能大赛”,是选拔艺术人才,还是推出优秀班主任?是选美,还是选师?曾经有专家和我争论:“班主任技能大赛的种种不足可以改正,但这种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毕竟是打磨班主任的一种有效形式,许多一线优秀的班主任正是因此受到磨砺而走向成熟与优秀的。”也许吧,也许有的年轻人因此而成长起来了。但现在包括班主任技能大赛在内的各种大赛,已经与提拔、晋升、评优、选先等因素挂钩,班主任技能大赛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帮助年轻人成长的方式了,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我不否认类似的大赛让一些年轻人快速地“成长”了起来,但“一将功成万骨枯”,特等奖、一等奖永远是个别,大多数参赛者一无所获。有人会说:“虽然没获奖,但参赛的过程就是成长。”然而,这个所谓“成长”付出的代价太多,这个代价便包括全心全意泡在学生中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包括纯粹的初心不知不觉开始不那么纯粹。为了备赛,有多少年轻人心灵的重点由学生移向了“大赛”。学校集中推出一个“有培养前途”的年轻班主任,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啊!一次次模拟,一次次排练,一次次“打造”,一次次“包装”……就是为了获得那个一等奖或特等奖。此刻,这个“参赛选手”已经不完全属于他自己了,而是代表了“学校荣誉”。当然“不完全属于”说明也有“部分属于”,只是这“部分属于自己”的参赛选手一门心思想的是“志在必得”“勇争第一”。因为只要拿到了优胜名次,一炮打响,回到学校将有许多机会:破格提拔、加分晋升、教坛新秀、市级名师、最年轻的德育处副主任甚至副校长……如果说魏书生、丁榕、任小艾等老一代优秀班主任成长的年代没有“班主任技能大赛”一说的话,那么我所知道的当今不少优秀班主任——郭文红、陈宇、钟杰、李迪、王丹凤、秦望……没有一个参加过“班主任技能大赛”。在写篇文章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了272位优秀(有的甚至在所处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班主任,结果显示,只有13位班主任参加过“班主任基本功(技能)大赛”并获奖。其余的都没参加过任何“基本功大赛”。一位优秀班主任说:“我没有参加过任何班主任技能大赛,我认为参赛得奖和班主任是否优秀没有必然联系!现在的技能大赛完全是应试,而且劳民伤财。现在有些地方的基本功大赛、技能比赛,走火入魔,把优秀的班主任也卷起来了。高级别得奖后,很多优秀的班主任就不再做班主任了,走上了行政,做中层、校长去了。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得奖是当领导的台阶。总之,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得奖≠优秀班主任!”
一位同样优秀的班主任说:“我没有参加任何班主任技能大赛呢!我就是立足实践,我不擅长比赛。我发现,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拿到奖之后,也很少活跃在班主任这个领域。我省各市都很重视比赛拿奖,在选择谁去比赛时,不仅仅是从班主任工作能力去选拔的,长相,普通话,表达能力,这是首选。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在比赛的过程中,以赛促成长,确实变得越来越优秀了。”还有一位优秀班主任说:“我没有参加过,我觉得很假。很多获得大赛一等奖的选手,根本就没有当过几年班主任,就是凭借背诵,学校出钱打造的,甚至备赛的时候,被封闭到酒店里,一个学期都不上课。只要形象好,语言表达好,学校肯出钱,就能获奖,然后就成了专家,到处给人家辅导,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怎么当过班主任。” 上述三位相对比较年轻的班主任目前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中知名度很高,拥有众多的粉丝,他们的著作和演讲感染和影响了许多一线班主任。他们的观点我完全赞同。当然不能绝对地说“凡是参赛者获奖者都不是优秀班主任”,这不是事实,因为“班主任技能大赛”优胜者中确有优秀班主任,比如,我知道于洁和方海东就曾是类似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们都是我敬佩的优秀班主任。然而“技能大赛”与优秀班主任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对有些年轻人来说可以“以赛促成长”,但这种大赛的积极意义远远低于其消极作用,简单说,就是弊大于利。再强调一遍:我不否认确有班主任通过类似的大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班主任基本功,获得了成长而且也守住了初心,但“练就基本功”并不一定非要通过一次次“大赛”的方式。班主任工作不是“突击应试”,不是“集中训练”……而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积累。有人说:“对评价而言,班主任技能大赛毕竟有规则可循,比人为评价班主任要公开透明。好比高考,虽然不完全科学,毕竟是最公平的形式。”不对。高考是考学生的知识,而班主任的综合素养仅仅是知识和大赛中的“技能”吗?而且,高考的目的是选拔,班主任技能大赛也是选拔吗?
我当然知道,班主任技能大赛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势不可挡”。何况它对培养年轻班主任也的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我建议——第一,不要把班主任技能大赛的成绩(名次)作为对班主任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指标,仅仅当作一种参考,尤其不要拉大优胜者与其他班主任的评价差距。第二,最好能将班主任技能大赛与班主任的所有名利彻底脱钩,不要让班主任成长的翅膀系上“黄金”。因为泰戈尔说过:“鸟翼系上黄金就再也飞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