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习惯会用这样的话鼓励孩子:“你很聪明,只要……”“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孩子,我相信你完全可以考到更好的成绩。”我们总以为,这样的句式,是在肯定孩子,给孩子以希望。殊不知,这些话对有些孩子来说,不仅起不到鼓励的效果,反而成为压垮孩子的“稻草”。
吃完饭回办公室的路上,我遇见了小M。想起W老师曾经和我说过的“小M的心理问题有些严重”,便和她边往教室方向走,边闲聊了会。在交叉路边分别时,我问她是否愿意到我办公室继续聊聊,小M表示很乐意。
在我印象中,小M漂亮、大方,脸上总是挂着笑,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而班主任则反映其“家人宠爱,比较娇气”。这样的小M,会有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在和小M的交流中,我得知,困扰小M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起伏不定的成绩。小M说:“爸爸妈妈和各科老师都跟我说,‘你很有潜力的,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更好的成绩。’可是,我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还是很不理想。”“而且,我还很容易走神。”“我现在觉得自己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
“作为父母,我们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经常和她说,你很聪明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把数学学好……”小Y妈妈说。
显然,小Y妈妈认为,她的话是对孩子的鼓励。只是,她并不知道,这些话正是压垮小Y的那根“稻草”。
小Y因为父母认为其“心理问题非常严重”而来到我这里。她告诉我,她近期的状况特别糟糕。睡不好,经常会在半夜被惊醒,会莫名想要大哭、大声喊叫、砸东西、经常坐立不安、想伤害别人……她自己也想不通,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她说:“我的数学让我奔溃。每一次我都告诉自己,要认真听讲。每一次我都努力听课,可是我还是会经常走神……”
“我真的有在努力,可是我真的听不懂……”
“我有时会很分裂。一方面,我很抗拒甚至讨厌父母的打压式教育;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们都是为我好,他们也在改变,爸爸帮我辅导数学,妈妈经常宽慰我哦,可是我却还是学不好……他们那么好,我不配做他们的孩子。呜呜呜……”小Y越说越伤心,忍不住放声哭了起来。
无论是小M的师长还是小Y的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孩子崩溃的原因就是那句“聪明”和“有潜力”。对孩子来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你还不够努力”。可是,孩子们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依然没有达成理想的状态,没有收获令师长满意的成绩。所以,“聪明”“有潜力”是对她们努力的否定。另一方面,孩子努力了还没有结果,她们会对自己产生质疑,进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师长们只是希望小M“努力”,却并没有告诉她怎么努力。我对小M说:“看得出,你的确已经很努力了。不过,想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光有努力可不够,还需要掌握努力的方法。比如……”我教给她一些如何面对当下的困境,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的方法,并送她一本“错题本”,告诉她使用的方法,并建议她试试。
小Y的家长虽然努力帮她补习数学,却在无形之中把家变成了另一个学校,孩子在家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此,我建议小Y的父母“让家变成家,多给孩子一些支持,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爱。”比如,可以和孩子说:“无论你的数学学得如何,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你在数学学习上遇到困难,爸爸妈妈愿意和你一起努力,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改变。”“你看看,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帮助你?”……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并非心理老师。而我和学生的交流,我给孩子和家长的建议,也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诊断和诊治,而更多的是教育学角度的觉察和个人成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