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证说要

文摘   2024-10-10 10:27   河北  

摘要:邪正交争产生症状,症状在人体不同的部位表现出来,或为亢奋的、发扬的一类阳性症状,或为沉衰的、消沉的一类阴性症状,病位有表、里、半表半里,病性有阴证、阳证,每个病位都有或阴或阳的两种病性,病位加病性形成六经。表证是邪正交争在体表,人体欲通过发汗的机转解除的一类疾病,其症状以恶寒为抓手,其治疗以温药取汗为大法,相对而言有汗者为虚证,用桂枝类方,无汗者为实证,用麻黄类方,机能沉衰者加具有兴奋机能的药物附子。表证用药,只能用温药,温病无表证,“辛凉解表”治疗的只是阳明里热的轻证。

关键词:邪正交争,六经,表证,汗法,表证只能用温药,温病无表证。

 


表指体表,皮肉筋骨关节韧带等,表证指机体在外来或内在刺激情况下,与之斗争,在体表出现了症状,此症状可通过发汗的治疗方法缓解或消除。

今从表证的识别、表证分阴证和阳证、阴证阳证各有虚实及方证、温病无表证(解表只能用温法)、病案举例五个方面,对表证简要解说。

表证的识别

表证的识别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症状反应在体表,二是人体通过发汗的机转解除疾病的病机学概念。仲景一书,将两者完美的呈现出来,具体识别则依据仲景书《伤寒论》第1条,条文及简要解析如下:

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正邪交争于体表的脉学反应,是气血往外、往上的病机学描述;在体表,人体血液供应的分布规律,相同重量的人体组织,头部较其他部位血液供应占比多,故出现症状时,头项部最明显,仲景以“头项强痛”示人以表证的为证反应,“而恶寒”三字,提示表证识别中最重要的症状,后世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反之仲景大论多以“不恶寒”说明表证的解除(如: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机体与邪气斗争于体表,想通过发汗将疾病解除,然而陷于自身良能,不能达到汗出解除疾病的一种状态,此时用药物协助机体发汗,则诸症缓解,表证解除,此病机学的表证。

表证分阴证和阳证

人体患病后,最先发生机能的改变,其机能变化较平日不为不及、则为太过,太过则为阳性病症,不及则为阴性病症,表证也是如此,太过则为表阳证,不及则为表阴证(注:阴证、阳证以太过、不及解,非以寒、热解,此处是重点),表阳证为太阳病,表阴证为少阴病。表证的识别,如上所述。今对表阳证、表阴证,具体论之如下: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柯韵伯将本条作为《伤寒论》的总纲,经方大家胡希恕及冯世纶先生在解读少阴病时,将本条引入,作为识别太阳病与少阴病的依据,可从。即无论何病,发作时有发热、恶寒,则病发于阳,发为表阳证太阳病,无热、恶寒则病发于阴,发为表阴证少阴病,其系统、独到之处是对“恶寒”一症的深入理解,恶寒就是病人自觉的怕冷,是识别表证的核心症状。其难点是对“发热”与“无热”的解读,从临证实际出发,少阴病也可以有高热(体温高),但病人表现出极度怕冷,其较太阳病的怕冷更重,且有机能沉衰的为证反应“但欲寐”,此“无热”可解,说的是病人的自觉症状。“发热”则难解,太阳病有发热,若以病人自觉发热解之,此“发热、恶寒”与“往来寒热”混为一症,无法区分太阳与少阳病的热型,如此“发热”亦指体温,和少阴病的“无热恶寒”不能区分,甚是费解。随着深入学习胡希恕对阴证、阳证的论述,阳为太过、阴为不及,不是以寒热解,则豁然开朗,即无论少阴病还是太阳病,病人都是怕冷,太阳病时机体抗邪有力,为有余的为证反应,少阴病时机能沉衰,为不足的为证反应,则“发热”“无热”以阴阳属性的阳性证(有余、太过)、阴性(不足、不及)证解之,临证可贯通,也可进一步正确理解表证里的表阳证、表阴证。

表阳证的识别依据则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加上机能不沉衰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表阴证的识别依据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加“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再加上反应机能沉衰,具体为证反应的少阴病提纲证“脉微细,但欲寐也。

关于少阴病是表阴证的进一步说明,表证是通过发汗机转而解除的病症反应,仲景在少阴病篇关于少阴病用汗法,有具体论述,即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由于少阴病是机能沉衰的表证,较之太阳病,传变更迅速,很快会传里,发生太阴病,但仲景书的辨证依据症状反应,故紧接着有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的说明。

表阴证、表阳证各有虚实及方证

在表证中,以机能是否沉衰分表阳证太阳病、表阴证少阴病,又根据是否有津液在体表聚集,分为实证和虚证,即体表津液聚集,无汗出的表实证,体表津液不足而汗出的表虚证。表阴证、表阳证之中均有实证、虚证,分别以麻黄类方及桂枝类方治疗,最具代表性的方证,莫过于太阳病篇的表实证麻黄汤方证、表虚证桂枝汤方证。少阴病与太阳病同为病位在表的证,所不同者,较太阳病机能沉衰,抗力不足,其方治则需在太阳病方中加入亢奋机能的药物附子,同太阳病,少阴病也有代表方证,散在诸篇,少阴病篇表实证的代表方证为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表虚证的代表方证为桂枝加附子汤方证。


附方证条文以便对比学习:

太阳病虚证(表阳虚证)代表方证——桂枝汤方证,《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实证(表阳实证)代表方证——麻黄汤方证,《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少阴病虚证(表阴虚证)代表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实证(表阴实证)代表方证——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温病无表证,解表只能用温法。

    有了以上对表证的认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后世温病提出的“辛凉解表”。吴鞠通虽然提出辛凉解表,但每方都有方证内容,后世读书,惑于其受热致病说,不懂症状反应与方证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又是吴鞠通所未及。

我们通过学习、解读吴鞠通原文,认清临证事实。原文:“四、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六、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七、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解第4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这是吴鞠通创立温病学说的基础,即“温病”病因与“伤寒”不同,是感受温热邪气,也是认识错误的根源,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吴鞠通重视方证,知道有此证用此方,但此时与其所论病因学就矛盾了,不能自圆其说;“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这明明是仲景所论阳明热病、温病(参学《伤寒论》第6条、第182条自明),何来表证?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用发汗法治疗阳明热病、温病,徒伤人体津液,仲景所不取(仲景书:存津液于阳明,不能用发汗之法),此方治疗阳明热病轻症,或有疗效,但汗法已经是仲景阳明病的禁忌之法,真正阳明热病,还需用白虎汤。

解第6条:“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微渴、身热不甚,只是阳明热病轻症,且本方治疗,以咳嗽为主证,无恶寒则无表证,何来辛凉平剂以“解表”之说?(此卫气营血辨证之卫分证)

再看第7条:“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阳明热病已成,只需白虎汤直折其热,方证相应,自可治愈疾病,此时已无表证(此卫气营血辨证之气分证),何来辛凉重剂以“解表”说?

可见中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有恶寒才有表证,解表只能用温药(吴鞠通也用桂枝汤),后世辛凉治法,依据其症状反应、分析其方治,俱在仲景阳明病、温病中求之,辛凉解表的汗法是犯阳明热病的禁忌之法,用来治疗阳明热病轻症,或可有效,至于重症,还需依据症状反应,取用白虎汤、栀子豉汤、猪苓汤等方治之。

举《伤寒知要》记录麻黄汤治疗流感以说明:

《伤寒知要》原文:我因从事《伤寒论》教学工作较久,故在临床上喜用其方,在课堂上常赞其效。但不少学生对仲景《伤寒论》方很少人用,尤其是麻黄汤,在临床上得不到验证,因而产生了怀疑。我曾为此而反复举例说明其效价是不容怀疑的。不少学生通过教学基地的见习或实习后,在实践中已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认识。例如次女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分配在江西某卫生所工作。1972春夏之时,该矿区发生流行性感冒,其中就有不少是属于太阳病表实证而采用麻黄汤治愈的。她说:“患者多为青年矿工,平素身体壮实,多起病急骤,恶寒发热,有的但寒不热,或寒热均甚,寒战高热达40℃以上,头痛身痛有紧束感,鼻塞喷嚏流涕,无汗(多数患者在就诊中医前,有口服或注射解热镇痛药而不出汗,或汗出不透,寒热不退的治疗史),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数,并伴有咳嗽、呕吐等症状。开始,我们用一般中成药(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丸)治疗,有的治愈,有的服后恶寒更甚,病情加重。细审其证,有效的属表热,无效的属表寒。改投荆防败毒散加减,疗效仍不满意。再思此类患者症状与《伤寒论》太阳病实证颇相类似,虽为流行性感冒,仍大胆采用麻黄汤。其中麻黄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一般服上方二三剂即可汗出热退而愈。但有一例,因服一剂后汗出,寒热减轻大半,而怕发汗太过,将麻黄减为一钱半,服后病复加重,再将麻黄加至三钱,服二剂,透汗而愈。从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流行性感冒虽多见表热证,但也有表寒证,而且还有表寒实的麻黄汤证。

马培锋解读:此流感证起即是表阳实证,麻黄汤方证,因惑于病因学的“寒”与“热”,加之病起于“春夏”之时,误用治疗阳明热病方治疗太阳表证,故病不愈,后虽以方证对应治愈流感,但总未出病因学的“寒”证圈。今人一见发热,用病因学的“感受温热邪气”解读,无论是否有“恶寒”的表证,一律用清热解毒之法、寒凉之药,无视表证,用药后疗效不彰,更甚者病情加重,进而使病程延长,或遗留感冒后咳嗽久久不愈等。

综上所论,解表只能用温法!仲景书的表证以汗法解除,症状以恶寒识别,用药只有温散之法。如无机能沉衰,直接用桂枝汤、麻黄汤类方,有机能沉衰,则加附子等兴奋机能药物,临证意义重大。



经方人
传播中医知识推广经方应用科普脑病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