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纪念册 | 山野回忆录-山中水蜜桃子

旅行   2024-10-18 23:14   北京  
 

探索未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挑战自我,塑造完美人格。

山野纪念册


2024年是清华大学学生山野协会成立的第三十周年,是协会的而立之年。三十载风雨兼程,清华人探索未知、追寻自由的脚步绵延不绝。


在远离清华园的地方,在最遥远同时也是最壮丽的无人之地,故事一年年书写。


这是我们的诗与远方——这里既无安逸,也无惰怠,唯有痛苦与危险,锻造着坚韧的意志,磨砺着勇敢的心灵。


 

陈佳陶

山野花名: 山中水蜜桃子

ID: 永无岛桃桃


爱幻想的生活家,被运动耽误的设计师。致力于追求生命的意义与真爱,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热爱。喜欢自然、简单、真实、纯粹的事物,以及能让自己从心底里笑出来的一切。


攀登宣言:去随心去经历去感受 !平安快乐!



协会经历:


向上滑动阅览

2016年 加入山野协会 冬季攀冰

2017年 山野攀岩集训

2018年 加入山野实践部 

       夏训全勤 入选科考队 

2020年 加入山野训练部 

       冬训全勤 组川西小分队

2021年 加入山野宣传部 

       入选云南哈巴雪山登山队

       夏训全勤 入选青海玉珠峰登山队    

2022年 山野攀岩集训 野攀攀冰

2023年 加入山野理事会  加入攀岩队

       入选西藏姜桑拉姆登山队

       获绿野救援SFAR和红十字会急救证

2018-2024年 参与协会数十次户外徒步野营活动




“ 在这里,见山,见人,也见自己。攀登的路上,收获的是面对人生的智慧与力量。”




 山野回忆录


我总说,山野就像我在清华的家一样。


在清华第九年,也是来山野的第九年。清华山野,带给我太多欢笑、泪水、陪伴与成长。可以说,青春里的许多回忆都和山野有关。它带给我意想不到的友情、爱情,也给了我许多的思考与蜕变。这一切都让人越发理解协会会训 “探索未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挑战自我,塑造完美人格” 的含义。


如大家常说的,来到山野是因为山,留在山野是因为人。不论什么时候回到这里,总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在这里遇到的人好像总是那么真诚、有爱。这不仅仅是一个体育社团,更是许多人心中的别处。因为在协会待了很久,从萌新到多次参加夏训、冬训、攀冰和攀岩集训,再到成为登山队、攀岩队和理事会的一员,体验与感触已经历多个阶段。当被邀请撰写这篇文章时思绪万千,好像有太多想表达,却不知如何叙说。


想起山野,是躺在西操草地上看到的夜空与跑步时耳边传来的一声声加油,是训练和爬楼的挥汗如雨后在紫操吃的西瓜,是春天里满眼一树一树的淡粉色山桃花和湛蓝的天空,是夏日徒步山林在树荫下休息时的一口果冻和迎面吹来的微风,是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酸甜的果子和踩上去沙沙作响的落叶,是冬季树林里蓬松干净的雪、柔软的草甸和随处可见的松果,是帐篷外一夜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明媚而耀眼的朝阳,是早起烧热水冲泡的香甜豆奶和在走了一天山路之后吃到的可口泡面,是在岩壁上有些紧张但又不想放弃的心情,是登顶前疲惫不已却不愿停下的脚步。


在这里,领略了别样的风景,学会了攀岩、攀冰和登山。在这里,结识了同行的友人,一起探寻未知。不论是体魄还是人格,山野都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初识山野


最初加入山野就是因为喜欢山。也许是出生长大在湖南,城市周边就有很多的山,对它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小时候爸爸经常带我上山采野果摘野菜,一家人也会在周末去山里野炊,再睡个惬意的午觉。在山野的活动很像某种生活的延续。但在山野的生活又远不止爬山,甚至加入山野之初并没有参与户外徒步的活动,而是从攀岩和攀冰开始的。


16年秋季,我加入了山野协会。翻看B版,在山野写的第一篇小作文居然是冬训准备会迟到的检讨。大大咧咧的性格在初进山野这个集体时就感受到了它的不一般。时间观念成了对山野的第一印象,这也是很多前辈说离开山野后最怀念它的地方。再就是和大家一起努力的氛围。


记得以前很不喜欢跑步,一是觉得乏味,而且跑完会觉得胸腔有血腥味。但这是在山野训练耐力很重要的方式。第一周的总结里写着:“喜欢一群人一起跑步和运动。有时候真的觉得第二天起来好酸啊,还是想继续坚持下去。”第二周:“已经习惯每天晚上和大家训练,天气不好的时候还觉得少了点什么哈哈~”


此外,训练总能引发思考:“跑步就像生活,学会调整呼吸保持节奏,就能一直跑很久,最终抵达终点。听组长的建议,感觉跑不动了身体就往前倾,步子迈大一点,真的挺有效的。即使平时遇到困难也应保持一种向上的状态,勇敢地大步向前。


后来“通过了结绳测试和考核,力量也是满勤”,参加了协会冬季的攀冰活动。当时是典型的初学者,心理上的恐惧加之身体力量不够,几乎是跪着上冰的,后来发现膝盖上满是淤青。而且在攀爬到一定高度后,总是担心绳子忽然断了,或者站松了之类的,不敢继续向前。这时同伴说:“你要是怕就别爬了。”旁边也有一个声音:“放心,这个绳子可以承受几十个你~” 我瞬间清醒了。是呀,怕还爬什么呢?也从那时起,内心和装备建立了强链接。


左图 16年冬训小组吃枣糕合照  

右图 16年攀冰照片


17年春季参加了攀岩集训,很喜欢那段时光,也很幸运从那个时间开始入门攀岩。尤记得之前第一次在小岩壁体验完攀岩,回去后的两三天用笔都会手抖,但我很喜欢有人在下面打保护时加油和指导的那种互动。当时的集训也有许多前辈带我们,当年的会长张枫雨、攀岩部长丢丢,攀岩队长张佳佳,还有前三任的攀岩队长泽哥、赵超和韦尧中,后来才知道老王还是前一年的登山队长,再加上胡爸爸和巅峰时期可以拉20个引体的舒阿姨。光是看看这些称谓就知道当时自己有多稚嫩了。


跟着他们第一次去岩馆,第一次去北大南壁,第一次去白河野攀。不仅对于京郊春天的山花和星空有了初印象,也感受到了攀岩队自由闲适的野外氛围。期间还遇到了何川前辈,看我爬完之后,说进步很明显,只要不断努力,前途不可限量。这让我深受鼓舞。那时感觉集训的教练比学员还多,前辈们手把手地指导我们攀岩动作与技巧,现在想想都觉得美。然而那年很多前辈毕业了,攀岩集训也再没有了这种阵容。


17年春天白河野攀合影


攀岩集训岩馆合影

 17年攀岩集训北大南壁完攀             春天白河野攀  



记得那时是师徒制,还有一个师徒树,上面画着师徒关系。当时想拜攀岩队长张佳佳为师,他对我的要求是能在某个时间前过V2。于是在岩馆一遍一遍磕V2,把手指磨了水泡又继续练,把水泡也给磨破了,却好像怎么也无法通过。很久以后爬V2线热身时,真是会不禁感慨。前攀岩队长赵超看我这么努力,没拜成师也很难过,表示他可以收我为徒。我很感激,但看他之前已经收过徒弟了,当时莫名不想成为徒弟之一,便作罢。


那年第一次参加夏训的腐败野营,总结会上听老人们讲故事一直到后半夜。印象最深的是张佳佳说他刚进山野时身体素质很差,然后跟着攀岩队训练,一步步到了现在,很惊讶也很感慨。而那时的老王,也喜欢说“我再简单说两句”。每次他说完这句话大家都会笑,因为接着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多年后,我也成了他。


到那时,也在山野一年了。虽然来清华加了很多社团,但是最后几乎都在山野活动。我想除了户外运动本身的魅力,更多是因为在这里找到的归属感吧。后来去英国交换也会去岩馆爬,去冰岛也会找攀冰的地方。期间还碰到了以前登山队的学姐和曾在清华一起攀冰和攀岩过的朋友。不仅感慨,哪里都有山野人的身影。


17年冰岛攀冰照



重返山野


18年回国后,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后河拉练。那时是初春,山里还飘着雪。身边已不再是熟悉的面孔,但大家在趟过结冰的湖面时互相帮助,是记忆中的真诚与友善。那次活动也在协会出了第一篇推送,随后加入了实践部和训练部,也第一次参加了夏训,开始了在山野的徒步之旅。


山野是总能产生故事的地方,尤其是夏训。那时遇到了一个男生,他带给过我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早已成为过往,但几乎是那段时间在山野的大部分记忆。所以还是决定记下来,也许还能为山野招些新人。


他当时是训练部部长,也在实践部。一认识就让人觉得挺真挚的。第一次见面的日常训练,远远地就向我招手,问是不是桃子。跑步从旁边经过时会说桃子加油!训练完就约我去吃饭去图书馆,在我桌上放了一个小手办,夹着一张纸条,写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他说,在群里看到后河的照片里我的笑容时,他就记住了。


有次在楼顶收拾东西,他忽然说:“以后我就叫苹果了~”我问:“为什么啊?” “因为这样可以离你近一些。”所以在自我介绍和总结时总能听到:“大家好我叫桃子~”“大家好我叫苹果~”


他总会给我写诗,会在一起出行时帮我装包,会在山上给我系鞋带,也会在库布齐沙漠当路线时,在前面的沙地里踩出一个大大的爱心等我走过去,会在拍合照大家叫茄子时,叫桃子,还会在回校的大巴上用手给正在睡觉的我挡住阳光。


在南北驼梁徒步觉得走不下去时,他说:“你知道吗,每座山里都住着一个妖怪,你如果征服了,它就会变成你的精灵。”听到真是觉得忽然就充满了力量和期待。他也惊讶于我在进入库布齐沙漠的第一个小时脚背就磨出了两个硬币大的水泡,还坚持走完了全程;

夏训也能爬完男生的攀岩线。知道我拜师的故事后,还想拜我为师。


18年夏训南北驼梁穿越徒步


一方面感受到了爱情的甜美,一方面也在夏训中成长。总结里写着:“ 喜欢把综合集训叫做夏训。和夏天有关的事,总觉得很明媚而青春。感觉发生了很多事情,一回望却只是一个月的时间,觉得很神奇。”


“久闻夏训的强度,最开始训练时有很多的紧张和担心,一路坚持到了现在,还拿了达标和全勤,也是始料未及的。回望时,其实也觉得没那么难。大概就像人生中很多事吧。恐惧来源于未知,如果害怕时能多一些勇气还有坚持,每一次难关的攻克后,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自己。


“感受到了崔姐在训练时很多用心的点,在协会的身份好像也在发生变化。有时自己选择更努力更自律一些,有时队友也会提醒我要作为“老人”起榜样的作用。其实不觉得自己能算老人吧。大概也是因为入会时碰到的老人,都是有过很多年在协会的经历,让人真心觉得可以信赖的人。在徒步时教别人怎么搭帐篷、装睡袋还有上包,其实更像一种本能。”


虽然夏训时没有和苹果在一起,但大家都看在眼里。登山队有不能情侣一起登山的传统,最终两人入选了科考队。小桃子和小苹果的称呼被用在当时协会的推文《你凭什么能加入清华登山队啊》里,算是替我们去登山了。后来也像很多山野的情侣那样,渐渐淡出了集体活动,也因为临近毕业了。再后来,分开了。


那大概是我人生中的低谷吧。没有按预期出国读博,好友也都毕业了不在身边,在校园里好像就自己一个人。也因为第一次经历分手,喜欢的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看书等文艺的事情都不能做,不然会勾起强烈的情感,能做的只有运动。听说跑步会分泌多巴胺,结果在校园里跑着跑着就会停下来发呆。哪里都是过去的影子。


于是我又回到了山野的训练,想要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还记得回山野的那天是围着校园跑的耐力训练,跑着跑着就掉队了。本来打算跑路了,结果飞鱼看到掉队的我,一直陪着我慢慢跑完回操场。我又一次感觉到了山野的善意,也重新回到了实践部。


那时再次几乎谁都不认识,却觉得像回家了一样,愿意展露出我最松弛和最自然的一面,就像到了在清华园里的永无岛。开始每天在实践部水群,分享一些好吃的,以至于被他们称为山野“食健部”(食品健康部)部长。后来由于灌水太多,小珊又专门分出了一个水群。于是我就以这样大抵看起来有些疯狂的形象回归了山野,应该是那时候许多朋友的第一印象,也万分感谢山野的包容和接纳。


从那时起,我过上了往后一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山上的日子。以至于爸妈找不到我,就知道肯定在山里。这些日子让人感到治愈,不仅是大自然和徒步本身所带来的,更是因为在这里又结识了许多的好朋友。


20年红螺野营队伍合照 


红螺野营认识了很投脾气的小笨豆和好多后来一直玩的很好的朋友们,也是在协会上万字总结的开始。京西古道拉练时,结识了看似严肃实则有趣的队长串串,和来给他助阵的登山队友山风、蛙蛙和雪莹等人。


当时担任队伍感建,串串看我在群里很活跃,直接任命了。准备会时,他很认真地解说每个职务的职责,我也认真地准备。为了让彼此熟悉,带了野餐垫,提议大家带喜爱的食物在午餐时分享和交流。收集大家喜欢的音乐播放,并带了相机给每个队员都拍了人像。后来队长来和我说看完总结,发现大家对我的印象比他还深。我一看,确实总结里都对我们给予了肯定,还说我们是很好的队伍搭档。也有同学说一般拉练相互不太熟悉就结束了,这次的氛围一直很活跃,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让拉练都有了真正的团队的感觉。还有说看我都累得没力气了还在努力感建很可爱哈哈。这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用心感建的乐趣和意义。



20年京西古道拉练的午餐 


    20年冬训香山画地图        雪后阳台山负重拉练


 从冬训在漫山红遍的的香山画地图、到初雪后的阳台山负重拉练和灵山野营,再到春天的圣水峪野营、后花园和鬼笑石,太多特别的风景和欢乐的记忆,认识了千哥、小白、宛真真、小飞龙、鸟队、小和尚、阔阔子、小松子、效宇等好友。在实践部从担任组长、帐篷长到路线,在训练部也从做摄影辅助、训练辅助到带训练。在这里,我又找到了归属感。


西操训练完的荷园聚餐


那时也发现自己习惯了在队伍里跑前跑后拍照。甚至在冬季零下二十多度,有六七级大风的灵山上。当时风隔着衣服都吹得刺痛。在走到风最大的垭口时,在日出的光洒在脸上的瞬间被美到了,忍不住站在那,把手套脱了拍照。只记得小白从身边走过,说:“桃子,你是真的勇士。” 后来听说两名队友分别冻伤了耳朵和手指,赶紧低头看一下自己的手,也红肿的像猪手一样。可是回温后又会忍不住脱下手套拍照,一趟下来还拍了六百多张。想来是真喜欢拍照,也是真扛冻。



20年灵山野营垭口的日出和行进的队伍


那时的冬训氛围很好,大家每天在群里都很活跃,总能产出不少表情包。训练完一起踩腿、约饭,还会在楼顶一起点外卖看登山纪录片。做推送时觉得素材特别多,一周训练的推送,都可以做得巨长无比。跨年的时候,协会还在楼顶还搞了个晚会,宛真真拉我一起临时学了《大王来巡山》的舞蹈就去表演。大家有的唱歌,有的演小品。和二丹、小笨豆她们一起唱快乐的小青蛙时,快乐得无法形容。



20年冬训桃子好朋友含量很高的合影


深耕山野


海拔四千米


最初报名登山是夏训达标之后的自然而然。那时登山于我还是个模糊的概念。登山队在我眼里也是强到会觉得有些遥远的存在。


真正有了想要登山的念头是在20年的冬训。听说冬季的攀登活动要找一群老人,忽然意识到,那不就是我吗?在山野不知不觉积累的攀岩、攀冰和徒步的经历还有体能,想来不就是为登山准备的吗?而我已经能感受到攀岩本身的乐趣了,跑步和训练也越发觉得轻松。开始对雪线之上的世界产生了好奇,想要感受不一样的凛冽。


尤记得填写登科报名表时,谈对科考和登山的理解,也对登山有了最初的思考。登山是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个攀登目标,对于技术、体能及团队的配合要求更高。于是,对自己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了。


20年冬季,又是一个达标全勤的集训,但冬攀取消了。想去高海拔的种子已经在心里种下,于是和冬训的朋友组了一个小分队。有给协会的徒步做过超可爱插画的学妹丫丫,还有家就在四川的方宇。这时还差一个人。在冬训总结会上,走进楼顶第一眼看到熊子言在那憨憨地笑,觉得很面善,径直走过去问他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寒假去川西,他爽快地说:“好呀~” 就这样,我们的川西小分队成立啦~


21年“桃言丫语”小分队在川西海螺沟


小分队延续了山野的队伍分工,鱼是路线,熊是装备,桃是食品和感建,鸭是队记和队医。出发前队伍还约着一起训练,以保持体能,也会开队会和约饭感建。拍合照的时候,都说应该带个山野的会旗~


被雪覆盖的川西,有一种辽阔而萧瑟的美。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奔跑跳跃。惊叹于冬季高海拔地区别样的风景,也被藏区小孩清澈的眼神和笑容打动。发现自己还挺适应高海拔的。不仅晚上睡的不错,当丫丫和方宇累得不想动了,还总和子言出去拍照。作为常晕车的人,在318国道上也忍住没吃晕车药,想看看自己身体的承受度。最后到一个地方荡秋千,他们把我荡得很高,说这次一定要把我晃晕哈哈。



快乐的川西之行



回来之后的社团招新,和大家在摊位搭帐篷,煮火锅。一年一度的十六岁生日,收到的蛋糕后邀请山野好友一起分享。大家居然都找时间过来了,还准备了礼物。尤记得丫丫画的人像,还有小笨豆说问了好多山野朋友,选了我笑起来最有感染力的照片做成的乐高,并手写了一封充满山野回忆的信,真的好感动。聚餐时,想起每次山野活动完都有总结,灵机一动,利用寿星特权让大家挨个总结对我的印象并表达祝福,成为本次生日独有的山野记忆。



21年生日聚会和山野招新现场



海拔五千米


 21年是清华建校110周年,登山队原计划攀登慕士塔格峰以庆祝。五一时组建了一支二十人的云南哈巴雪山攀登队伍,以期大家拿到五千米以上的攀登证明。祥队提议我以个人Vlog的形式记录在山野的活动以增加热度。同时,也从学校请了做宣传的人来队伍里。


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感受到自己在户外摄影方面的优势。在野营的过程中,好几次新加入的宣传同学因为经验和体能有限,一整趟行程下来本来就在队伍的后面了,没太多时间和精力记录。而我也带了相机、三脚架和云台,成了记录的主力军。其实本身就喜欢摄影和记录,很多时候并不会报摄影职务,因为反正会带相机,这样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去记录队伍。


也发觉登山拍摄其实有很多要求。有些风光摄影可以开车带设备,登山时拍摄,设备需背负在身上;由于从登山包取物费劲,为了能及时记录,将相机外挂更会影响到攀登;另外攀登需要保持呼吸和节奏,停下来拍摄会打断节奏;如果是拍摄队伍,还需在队伍中穿梭找更多角度,也是对体能的考验;在户外复杂的环境和天气情况下,拍摄时的安全及对设备和素材的保护更是问题。



21年灵山野营的夜晚帐篷和星空



后来入选了五一哈巴雪山的攀登。不仅感受到了从山底到雪山顶不一样的植被和自然风光,身体状态也良好,到了营地后捡拾石头固定帐篷,烧水照顾帐友。第一次感受了凌晨两点出发,在夜空底下前行。经过之前训练的讨论,队伍的节奏控制得很好。冲顶时也继续保持,最后还成了女生里最早和几个男生一起到达的。在顶上等了四十多分钟后,开始有些困了。下山的路感觉很漫长,特别想睡觉,但是向导说不能睡,一睡就会睡过去。途中靠唱歌和吃东西尽力让自己醒着,这是最磨人的。


到达营地之后,一路撤回到丽江。大家一起吃烧烤,在天台聊到天明,感觉好青春好美好。之前一直想去云南没有去,因为想和喜欢的人一起,最后是和队友们一起,也是很有意义的回忆。



21年哈巴雪山登山队伍合照及冲顶途中


此外,人在高海拔时的精神状态还是更脆弱些,忘了是什么事,有次队里总结时几个女生哭了,她们曾说过一些想法,于是我表达了出来,说着说着也哭了,这似乎给队长和有些男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肉肉虽没有当众表达,但在登山日记里说道,男生和女生的想法就是不同的,我帮女孩子们提出了她们的疑虑,把话说开了也就都明白了。她说:“说实话我是很佩服陶子的,可以把心里所有想的都讲出来,真的是我遇到的最最本真的女孩子~” 这让我感受到了理解和值得,和肉肉下山之后也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当然,这件事也让我更多地思考了在队伍里的表达方式。


哈巴回来后的夏训,大家已彼此熟悉。香山夜袭、阳台山拉练,几乎都是精品小队,山上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很喜欢每天早起在小岩壁磕线的日子,买各式各样的早餐和大家一起分享。攀登技术和攀岩的能力在那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尤记得登山线有两个点最开始看着觉得是没办法通过的,一个是很远的怎么也够不到的动态点,还有一个是在完攀之前需要打保护的人把绳子放松,然后往后去踢旁边墙,再并手完成的平衡点。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记忆犹新。在队友的鼓励下勇敢地往上跳,或者松掉绳子往墙上踢,虽然会一次次掉落,但克服那种恐惧,在不断尝试的某个瞬间真的会抓到那个点,抓到一次后就会在下一次会更顺利地做出这个动作,真的很神奇。果然没有嗑不过的线,只有不够努力的嗑线人。我深深感受到了嗑线的魅力。



21年夏训片段


最后夏训总结的腐败野营,祥队希望我了解当队长的心情,让我担任队长,我欣然接受。作为训练的一部分,带领其中一支分队负重徒步上山和其他人汇合,一路上欢声笑语。阔阔子“桃队桃队”的呐喊,还在耳边回荡~


老天也很眷顾我们,傍晚天空出现了雨后天晴的双彩虹。夜晚大家一起煮火锅、吃烧烤、唱歌,其乐融融。饭后拿出准备的21年登科蛋糕,用星星灯围成了爱心,和大家在夜空下围坐在一起分享这个夏天的感受和在山野的美好回忆,一直聊到深夜。后来看队员们的总结,大都感受到了有爱的氛围,初次接触协会活动的会员也表示感受到了融入,并对未来有了期待。即使担任队长很累很操心,回忆起来还是觉得非常幸福。



21年夏训腐败野营合影和总结会现场

21年玉珠峰登山队合照


在疫情的笼罩下,我们肆意地做了很多梦。勇哥充满热血地宣言:“我们的小目标是8848,大目标是‘金冰糕’。”一句口误,在我脑海中铺开了画卷。那年设计队服,我画了兔子和熊在雪山前用金色的雪糕干杯,代表着队伍里的女生和男生,是互补有爱的组合。下面写着“金冰糕有你一份”,象征着拿到金冰糕的那天,有你一份,也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劳。


然而,最后选队员的时好像还是考虑到在哈巴的表现,我成了候补队员。雪山上的很多点当时没有在意,回来之后会被放大讨论。最终成行的夏季攀登队伍人数锐减,也没有去慕士塔格,最后四人攀登玉珠峰。 



五千米之后


到这里,其实已经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了。发现自己适合高海拔和遇到了一群想要一起攀登的队友有多喜悦,不能同行的无奈就有多深。


前前后后一直在奔着这个夏天努力,为队伍倾注心血,好像因为在哈巴哭过这件事情,都被忽略。想去登山,想从各方面让自己符合登山的要求。尤记得有次来例假早上躺在床上明明感觉疼得都起不来,想要全勤,爬了起来背着二十多公斤的背包,走了二十多公里。回想起来,会觉得不知道这么做为了什么。好像也登过山了,好像又没完全登山。


后来有理事说,主要还是我不够强,山野还是慕强的。还要怎么变强呢?技术更好一些,还是攀岩更厉害一些。要多强才可以呢?只有成为技术骨干,才能在这个集体长久地待下去吗。好像不是我的追求,也不是我的特点。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和迷茫涌向我。


当时同样没有去夏攀的勇哥也继续在协会,他根据我总热心地给新人答疑,且在山野户外活动经验丰富的特点,提议我开设户外基础讲座。我回顾了以往新人在队伍里常出现的问题,整理了从户外的基本原则,到户外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并结合雪山攀登的经验与协会纪律的关系,帮助新人更好地理解山野和融入山野。此外,他还邀请我作为户外专家参于协会对外的活动,估计也是因我那时喜欢拍摄Vlog分享户外经历。攀岩集训那边也会找我去帮忙打保护、带新人,这我也是有足够的细致与耐心的。感谢在山野的好友,让我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在楼顶的户外知识讲座现场及快手海报


期间也机缘巧合地进入了理事会。在山野多年,也没有想过要加理事会。有次在其他户外组织对山野妄加评论时,站出来为山野发声。后来有天收到了理事长陈俊兵的邀请,问我要不要加入理事会,说他看到我的发言了,感受到了我对协会的理解和感情。于是,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理事会旁听,正式加入了山野理事会。


理事会的工作,让我有了更多机会去倾听每个人的故事,去感受他们对山野的热爱。在这里,我们不仅是攀登者,更是彼此的守护者。大到决策,小到每一次推送和宣传文案,经常为山野的事情费神,却无法自拔。有次和导师出国还聊到了山野的理事会。导师灵魂发问,山野为什么对你这么重要呢?  


记得当时分管宣传部,在梳理协会的资料、整理协会的图文和参与处理内部事务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山野,也会尽可能优化一些工作规范。虽然户外拍摄很不容易,但不像我在其他组织每张照片都会注明拍摄者,当时山野活动的推文只会注明撰稿人和编排者。这对于用心拍摄的同学心底肯定是不会接受的,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出去登山,教练也会强调他拍的照片如果发了记得要标注。可能因为协会没有先例,每次照片的来源也较多,在这个讲究集体主义的团体里也不便表达,就连我此前虽有想法,但拍摄了多少活动也没有提出。担任理事后就此事展开了讨论,最后统一在文末注明图片的拍摄者,也是提起对这部分工作的重视。


为什么之前在山野不太标注拍摄者呢?总得来说还是之前说的慕强,更看重技术与体能。感建、摄影和宣传的能力,只是有时会被看到。而宣传和记录其实是促进协会发展,扩大协会影响力和拉赞助很重要的一部分。感建对于户外团队活动更是重要,在极端条件下容易爆发冲突,良好的感情基础能够更好地达成彼此理解,对协会留住人也很关键。协会不乏由于某段时间训练的感建做的不好,而退出山野的人。


另外,我观察到,理事会男生也比女生多,男生们侃侃而谈激烈交锋时,女生普遍比较沉默,有时表达着会觉得自己有些突兀。包括选队员时,也会因为认为女生不如男生体力好等原因,而多选男生。不禁感叹,原来到哪里都是社会的缩影啊,连山野也没能例外。提醒自己要变得更强的同时,也尽可能关照到可能被忽视的群体。这些情况在山野后来也发生了变化,就像时代的变化一样。正式夏攀的那年,最后成行的队伍里女生还比男生多一名。


后来因为疫情,寒假在家里呆了一个月,把山野的好多视频剪出来了,杨队还在山野群里戏称复旦有老番茄,清华有山中水蜜桃子。开学后,有时会封校,记忆也变的有些混乱了。依稀记得当时校内的人出不去,就去情人坡拉练。在校外的我也叫上杨队和锐哥几个带着小龙虾和西瓜爬百望山、西山,看日落、星空和城市夜景。



秋季和攀岩队从岩馆回清华园

在荒岛玩扁带和飞盘的时光


也是那个时候和前男友熟悉了起来,如此想来我有限的恋爱经历都和山野有关。其实在学校也只见过几面,第一次是跟着攀岩队去岩馆时,他说:“你才爬了多久还做拉伸啊~”后来在小岩壁时他给我打了保护,大概是第一次领略到我的契而不舍。也曾在荒岛和山野的朋友一起玩扁带、玩飞盘、看日落。


封校时,忽然看到攀岩队送他离校的视频,之前就知道他毕业后要出国读博,想到以后都见不到了,便去和他道别,结果他说:“干嘛,爱上我啦?来岩馆陪我呀。” 我大为震惊,就这么和他聊了起来了。才发现他也喜欢画画,还画了画发我。后来,他约我和其他山野朋友毕业旅行去新疆。从新疆回来后,本来要走的他把票改期了,回到了北京,陪我一起去攀岩、野攀。尤记得在后花园他给我打了快两个小时的保护。我问他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是你爬到顶了。



    22年夏季后花园野攀         冬季虎峪跨年攀冰


后来听他队友说,他其实在队伍里很安静,这可完全不是他给我的印象。他出国后,我们会录攀岩视频给对方看,也会分享彼此在户外的美景。22年冬天,才出国三个月的他又回来看我,我叫上他攀岩队的队友一起攀岩,给他庆生。跨年时,随山野一起攀冰,攀冰时相互打保护。他在爬到顶的时候,用冰镐给我比了个爱心。我也爬到同样的地方,给他比了个心。


那也是16年之后第二次攀冰。攀完之后,发现膝盖居然没有淤青。回想起初进山野时的攀冰,不得不感慨山野带给我的变化。


22年秋季红螺野营



23年春季,我正式申请加入了攀岩队。在队期间我很珍惜,争取做到满勤。从西操的力量训练到大岩壁的技术训练,从岩馆到户外峭壁,在山风和队友那里,学会了更多的训练方法和技巧,也在组织和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得以成长。最显著的是手臂力量的增长。记得有次提一桶水,做了很大的准备,结果很轻巧地提了起来,当时自己都有些惊到,很有力量感和安全感。另外,是控制恐惧和紧张的能力。训练自己在一定高度时还能保持稳定操作的心态,甚至能帮助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那时也会经常和前男友交流,或见面时一起攀岩。有次他分享了在岩馆看到的一个攀岩的秘诀--Believe. 这真的很神奇,在他的鼓励下,面对难点时,相信自己可以,然后勇敢地纵身一跃,信念真的会让身体做到。虽然异国恋没能走到最后,但一起攀岩时的经历和成长,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23年秋季鸽壁野攀合影

清华大学岛津杯奥运赛制攀岩赛合影

左图:攀岩队夜晚在大岩壁的拆点派对

右图:岛津杯奥运赛制攀岩赛现场

在北馆大岩壁的攀岩训练

23年清华大学马约翰杯攀岩比赛



海拔六千米


23年夏季,再次参加了夏训,也加入了西藏姜桑拉姆登山队。起初没想很多,只是想和大家在一起。当时积极做宣传的佳佳还会拍摄我带训练或者攀岩的视频发小红书,也让我意外地发现充分的热身和拉伸,可以更好地通过攀岩线。那段时间也考了红十字会和绿野救援的急救证。后来在昊队的鼓励下,有了再次申请入队的想法。


当时也是差点没能入队。选队员时女生多男生少,老人多新人少,考虑到为队伍培养新人和男女比例的问题,一个老人身份的女生成了劣势,还不是技术型。尤其特别不巧的是,约谈的理事俊兵在开理事会时因为急事去医院,没能为我在现场发言。好在队长想带我,俊兵也看中了我在队伍里的感建和宣传的能力,以及作为老人重视纪律,也是本次夏训欠缺的。他在会后特地写了长文《关于增选陈佳陶为2023夏攀队员的提案》发在理事会,肯定了我的夏训表现和一直以来为协会做的贡献。因为这样的操作也让他在此之后主动放弃了理事长的身份。而这些他都没有和我说,还是队长告诉我的。我真的很感动,和俊兵说很感谢他。他说他不是为了我,是为了协会,而且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队长的支持。后来,理事会重新组织了选队员,队长把想加的其他队员也都加入了队伍,我也再次获得了入队的资格。山野,总是带给我这样绝处逢生的惊喜与感动。



左图:清华 -人大香山越野跑

右图:勇哥带登山队爬白虎涧猎豹一岭的山脊线


23年夏训力量训练完合影



相比哈巴的经历,在姜桑拉姆一整个痛苦住。由于出发前在医院陪家人,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休息好。在去往拉萨的火车上,还没到西宁就已经头疼欲裂。当时躺在车厢里,满脑子想着到拉萨头该不会炸了吧。作为后队的老队员,到了拉萨还没来及适应高海拔,就跟着提前到的前队去了四千多米的浪卡子县,然后隔天去了大本营。


在大本营适应性行走,教练本来说走到哪是哪,结果当天让我们走到了换鞋处(5274米)。快到换鞋处时,实在是忍不住了,呕吐物直接喷了出来,还连喷了几次,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喷射状呕吐吧。不过倔强的我还是坚持完成了训练。可能是持续没休息好导致的免疫下降,夜里在潮湿寒冷的环境里,更是浑身发痒,难以入眠。第二天也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背负装备到换鞋处。队友的援手,教练的鼓励,让我们在风雪中坚持,又再次完成训练,为全队登顶做好准备。


     24年攀登姜桑拉姆峰               从大本营到冰塔林


姜桑拉姆峰已十年未登,本是六千米的初级技术型山峰,因为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冰裂缝变多,技术路段增多,攀爬难度变大。一路上学到的技术也是几乎用了个遍。由于是雨季,冲顶窗口期短,根据天气的具体情况缩短了攀登日程,也减少了中间的营地。期间行走强度大,夜间休息时间短,回想起来能完成真的是个奇迹。


冲顶那天,早上9点从本营出发,中午2点左右抵达换鞋处。雷声轰鸣中,我们踏过了碎石坡,准备穿越冰川。此时已十分疲惫,谁知才是真正痛苦的开始。由于教练基于十年前的经验,认为我们无需行走镐,无奈将其留在了原地。然而,冰塔林的技术难度远超预期。


在接下来的八小时里,我们在烈日下的冰川里,背负重装,毫无辅助支撑地行走着。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行走镐,并无数次劝自己不要再想不属于我的东西。后来领队教练独自前行,只留下了长长的路绳,和几个保护点。我们攀爬坡度大的冰坡,只能先扒冰而上,靠人力固定绳索,让后面的队员得以跟进。好不容易翻过一个大冰坡,会发现前面还是一个冰坡。巨大的冰川好像一直走不到头。没有了镐,让这些都变得更为艰难。由于耗时过多,大家带的水也不够,几乎都处于干渴状态。


那时大家都极度疲惫,但来时的路已经走了很远,我们不可能往回,只能继续向前。人的潜能真的自己都难以想象。我们就这样一直走啊走,最终走到了C1营地。此时已是深夜十点,想来走了近十三小时。


从冰塔林走到C1营地


到了营地用雪烧水煮泡面,十一点多准备睡觉。当时睡的地方刚好有个小雪坑,整个人蜷缩在里面,也不记得睡没睡着。第二天早上三点被教练叫起,说看起来天气很好,建议我们继续冲顶。让我们判断一下自己的状况,要继续冲顶的就要一直走到顶,不能再下撤人了,因为在这里就会有教练跟着部分队员下撤。


早上四点,我们在黑暗中继续前行,一直走到天亮,看到了日照金山,和粉蓝色的天际,感觉充满了希望。但是慢慢地会发现,看起来很近的山顶,好像走了很久还是很远。天逐渐灰了起来,乌云开始涌过来。在结组过冰裂缝,推上升器上大雪坡后,有队员难受到吐了,表示想下撤,队伍再次进行了分队。


眼看着快到关门时间了,可此时剩下的七名队员在同一根绳上,队伍无法加速。于是,队内讨论是否继续分队。大家都不想轻易放弃,队长也还是希望都能上。在反复的僵持和缓慢的前进中,留给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前路还有多远我们不知道,登顶的目标越发渺茫。这时,有队友主动提出下撤,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另一位队友也紧随其后。


无奈继续向前,虽已极度疲惫,但大家都迈着比之前更快的步伐。绳子后端的队友本想坚持,但因无法跟上节奏,不想影响队伍,也下撤了。天气越发恶劣,风雪中甚至伴有雷电。本想全队登顶的队长说:“不登了吧,人都撤了。”听到这个的我,想起了队史里苗来生的队友把装备都给他一个人,为了让他完成登顶。于是朝着他大喊:“这不符合登山队的精神,你希望这怎么被写入队史。”攀登队长也鼓励他接下来很近了。另外我们还有登顶赞助的任务呢。队长其实内心也不愿放弃,于是我们统一了目标,相互鼓励,继续向前。信念仿佛可以让我们重新获得力量。


冲顶途中的队伍


风雪夹着冰雹,在脸上肆意地拍打,我们充满斗志地稳步向前。因为下了新雪,踩一脚滑下来一点,十分费劲,真是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又是一个多小时。还好设备在此时还存有一丝电量,但最艰难的地方都没能记录,只在休息的间隙留下一点片段。这时年纪小的队员在我身旁说:“虽然离顶峰只有二十多米,但我不想爬了,因为想到有很多队友为队伍做了很多,为什么是我来登顶。”我安慰道:“所谓一人登顶,全队登顶。不论是谁登顶,都是全队努力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要有队伍的意义,因为一个人是没办法完成这么多的。如果你到现在放弃了,他们的付出才是白费。” 最后登顶前教练那边又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最终我们还是顺利解决,带着国旗和队旗坚定地向顶峰走去。在接近下午两点的时候,登上了顶峰(6325米)。


到顶的时候,早已过了关门时间,我们需要尽快下撤。山坡表面的雪更蓬松了,踩上去很容易往下滑。由于绳子局部打结了,时间紧迫来不及理绳,实际可用的绳长很短,大家都只能固定在绳结上。当绳子下方的人加速时,上方的人感觉分分钟要被拉下去。期间我从一个很陡的坡顶开始,滑了很远根本停不下来,还好当时拉着的教练小顿珠最后帮我翻过去用冰爪停住了。很难想象如果掉到暗裂缝里,或者撞到什么石头,或是一直无法停住的话会怎样,当时感觉到了生死只在一瞬间。


下撤途中的雪坡和雪原


到平地之后,眼前迷雾四起,看起来白茫茫的一片像是旷野,实际上都是被雪遮掩的冰裂缝。队伍着急往前赶,刚陷进去一条腿,爬起来没走一会儿又陷进去另一条腿。眼看着前面的昊队直接陷到了腰,还好有结组的绳索保护,一个激灵爬了出来。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一路飞奔。因为逗留时间越长,越看不清楚路。十个小时的冲顶,两小时就撤回了C1营地。


休息一晚之后,第二天下撤到本营。虽然冰川下撤也不简单,但是体力上相对恢复了不少。此次的登山之旅也算告一段落。回来后,之后几天的天气都已不适合攀登。而从到拉萨到登顶下撤,居然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下撤到C1营地休整


也许这座山可以不需要登得这么痛苦,中间很多故事也许可以有更好的结局。但现在想起来,就是痛苦让我们成长吧。从痛苦之中走出来,是会获得面对未来的力量的。时常想起在冰川上又渴又累,无法后退,只能往前的绝望,但是我们走过去了。想起多少次已经疲惫不堪,以为已经到了极限了,又重新靠信念获取的力量,就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而这些力量,只有在极端的环境下才能去体会,去获得。


身体的痛苦其实是短暂的,而内心的痛苦才是长久的。虽然完成了登顶,但好像无法真正地开心起来,而是处于一种长期尴尬和困顿的境地。队伍里有经历过全队登顶的,有经历过全队没登顶的,也有第一次登山的,但大概是所有人第一次经历没有全队登顶吧。


回来之后,可能大家都不知该怎么面对,我们虽一起在拉萨玩了几天,实际上却对此次攀登缺乏深入的交流和总结。山上大家的体验估计都不好,缺乏面对面的讨论让理解不同位置的人的处境变得更困难。登顶的队员想着如何能弥补其他队友的遗憾,因为队伍少了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成最后的登顶。有的队友前期一直在筹备攀登装备、有的负责训练的安排、有些在前队采购和整理物资,有些在大本营承担队伍的后勤。而队伍中的许多问题,也让队长和攀登队长很自责。作为此次攀登前期身体状况不佳却最后登顶的队员,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虽然队长安慰我,也许攀登时间长一点你就恢复过来了,看你后来状态也越来越好。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也让我真实地伤心了很久,想起来需要去治愈的难受感丝毫不亚于失恋。


脑海里曾无数次复盘登山的经历,也尝试去理解不同队友包括队长的想法,希望找到一种解法。还萌生过如果当时没有坚持登顶是不是更好的念头。当然,答案是否定的。这其实也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队内总结的意义,不得不感慨队伍的各项规则和设定都包含着太多前辈们的智慧和教训。


而在登山队伍的征途中,队内的职责更是能带给人成长。出发前,由于有队员无法同行,临危受命做宣传,在做感建和负责纪录片工作之外,从队服设计到合照策划,再到紧急筹备队伍介绍。在攀登途中,既是攀登者,也小心翼翼地拍摄和存储视频素材。攀登归来的日夜里,除了设计和制作明信片,更是埋头于600多个来自不同设备的视频素材,凭借着记忆整理编排,配字幕配音乐做片头。剪辑到后来,每进行一个操作,电脑都能卡住一分钟。那样的过程是煎熬的,才知道原来做纪录片是如此大的工作量。最初队伍也说回来之后找人剪,但我觉得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队伍,虽非专业,硬着头皮独自承担了下来。记不清当时是怎么过来的,就觉得读博之后的那个学期都在剪纪录片,那种难对于我来说不亚于登山,全靠责任感支撑着做完。


完成三十分钟纪录片的剪辑,不仅是对自己的磨砺,也是对攀登经历的反思与回顾。在登山报告会上分享时,其他高校的不仅反馈纪录片细致而有感染力,更是对我们本次攀登表示赞叹。在面对适应时间短、攀爬强度大的攀登时,我们顶上去了。听到这些,感觉又获得了更多的力量。


姜桑拉姆峰下撤时的点滴


在那之后,其实还是会觉得和队伍有种说不出的距离感,因为登山回来反而少了接触机会,但还是会努力让大家聚一聚,也难怪之前祥队要弄常设登山队。新一年的队伍送站时,也过去了。机缘巧合地碰到了登山队的创始人张为老队长,从他的故事和遗憾中我发现,原来登山的故事过去这么多年,还是那么相似。他说:“你被激励是因为情,能伤你的也是情,而你的成就和才华也在于情。” 将我戳中。想起也曾和昊队、勇哥和杨队这几位登山队长再聊过登山,发觉即使是队长,每个人对于登顶的想法也不尽相同,思维也会开阔一些。


后来有机会和苏兮学长聊起来,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他说:“其实也不是所有人在校期间都能一直留在山野。有些人进不了登山队会离开,有些人登过一次山,也会离开。”我表示其实也经历过几个想要离开的时刻了,但都再次回来了。他问:“是执着吗?”我说:“只是因为喜欢山野吧。” 他对于登山过程的追问,也让我进行了许多技术上的反思,更是感受到了一位成熟登山者的思考。


不论是登山的意义,攀登的技术,还是登山过程中的故事,同样的主题跨越时空还在队伍里不断地流淌着,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样的交流,也让人变得更加豁达。而山野能让我们与前辈和历史对话,本身就是它的过人之处。


时过境迁,那个在当下缺失的队内讨论,已经很难回去。但回看大家的总结时,会发现不同的决定背后是大家对于登山意义的理解和风险承受度的差异,这些其实早已由每个人的经历塑造。登山和人生不就很像吗。登山观不也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吗。有时会觉得队长在那时其实是给了每个人按自己意愿选择的空间,又恰恰是在登山的极端情况下映射出了每个人的特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认识自己。这是我们的队伍因为队长而很特别地方,也是登山本身很有魅力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自己真是一个很乐观主义的人(也许过于)。有一天我爸说,你怎么总是只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啊。好像忽然点醒了我,做事时确实很少去想可能面临的后果,似乎总是只要看到希望就会继续向前。后来想起,在换鞋处穿冰爪时,我冰爪前面的铁丝忽然崩开了,无法扣到登山靴上。当时教练和队长都尝试修理过,还是崩开了。后来在冰川上只好自己默默地尝试给它扣好再绑好,继续往前。谁知穿着它一直走完了冰川。记得晚上睡觉也没敢把冰爪从鞋上松开,一直走到顶峰,再一路下撤。那么多惊险的时刻都很少再想到自己的冰爪其实随时会崩。如果真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呢,只能感慨自己真是幸运。


一年多之后,还没有把登山总结发出来的昊队,忽然和我说,社庆跑时才意识姜桑拉姆是十多年来清华登山队登顶的海拔最高的山峰。这些在当时难以接受没有被珍视的经历,都在被反思和批判的过往,会不会是被我们丢弃的珍宝,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慢慢焕出光彩呢。


虽然现在协会更讲究按能力攀登,追求全队登顶,培养技术骨干,以至于听到攀岩队爬得不错的低年级同学说登山不就是负重傻傻往上爬吗。这可完全不是我在攀岩时对登山队的印象。想说些什么,又怎么和他说得清楚呢。毕竟,至少在我的眼里,登山队的使命是举全队之力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就像我们在人生中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一样。这背后蕴含着太多智慧。登山队的每个人都很有实力,更是拥有队伍的力量,充满着无限可能。全队登顶固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在一起追寻顶峰的路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的队友在第一天适应性行走就到了海拔五千多米,最早撤下的队员也是在走过冰川之后达到了海拔五千六百多米,即使是后面撤退的队员,也到了海拔六千米的高度。队长多次说,我们这支队伍其实是很强的。虽然在十年未登的未知面前,遇到了太多的困难,但我们共同克服了,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感到开心呢。无论如何,都是青春时奋力追寻的痕迹呀,也都做了属于自己当下最正确的决定。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人碰撞的经历才是最珍贵的。充满坎坷的姜桑拉姆峰登顶,正是我们所有队员一起碰撞出来的成果。


2024年西藏姜桑拉姆登山队合照


都说现在商业登山盛行让高校登山无路可走?但为什么我反而觉得大家更愿意选择学生登山队伍呢。从另一种角度,不更突显了在高校的这群年轻人们更真挚、更无畏、更敢于追求和突破自我吗。我想,高校的学生团队不仅是有更好的头脑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这里,才能够有足够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去寻求突破。未来的山野,我还是希望更勇敢一些。会痛,但这才是生命。


想来山野就像我与世界的碰撞。我欣喜、融入、拥抱、受伤、成长,再感恩。挫折教会人思考,压力教会人责任,痛苦教会人豁达。在这里,见山,见人,也见自己。攀登的路上,收获的是面对人生的智慧与力量。


山野最开始吸引我是在于山,到后来是人,最后回归到了事物本身,我想这样的热爱是更长久的。看到山野正在一如既往地蓬勃发展着。我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就是由一群向山而行的孩子组成的。对于山野,我永远只有感激。我会在山野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在,也将带着它所给予的,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勇攀高峰。


后记:山野协会30周年纪念大会,走进现场找寻熟悉面孔的时候,忽然感慨我就是一个有些特别的孩子,感谢山野的接纳。瞬间热泪盈眶。想到这样的我,居然还在这里完成了两次登山。真像老队长说的,登山队都是一群神人、怪人。内心百感交集,温情涌动,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已经忍不住哭了出来。山野,真是一个太神奇的地方。


写于2024年4月,修改于2024年10月14日

这是山野最初的故事之一,当年的前辈历经万难,心向群山,聚集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从那时候起,“攀登”的本能在清华园中得到了庇护和引导,一群群攀登者从园子里走向世界各地,继续着自己关于“攀登”的故事。


你与“山野”又有怎样的经历和故事?欢迎联系我们,为后来人分享山野所发生的,曾经的故事。


 

清华大学学生山野协会

图文编辑 | 山野宣传部

审核 | 山野理事会

<<<< 关注山野

清华山野
始于1994,面向清华校内师生,专注登山 · 徒步 · 攀岩 · 野营 · 科考,拥有清华大学登山队、攀岩队及科考队三大特色队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