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纪念册 | 高山之缘

旅行   2024-10-09 18:25   北京  
 

探索未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挑战自我,塑造完美人格。

山野纪念册


2024年是清华大学学生山野协会成立的第三十周年,是协会的而立之年。三十载风雨兼程,清华人探索未知、追寻自由的脚步绵延不绝。


在远离清华园的地方,在最遥远同时也是最壮丽的无人之地,故事一年年书写。


这是我们的诗与远方——这里既无安逸,也无惰怠,唯有痛苦与危险,锻造着坚韧的意志,磨砺着勇敢的心灵。

 

王彬汕,曾任清华大学学生科考协会会长。1995 年雪宝顶登山队队员,1996 年阿尼玛卿登山队队长。



“登山,使我体会到了友谊的纯洁与团结的力量

使我更加热爱生命。”



高山之缘


1994年国庆前后的某个中午,阳光透过树枝投射在南北干道上,留下斑驳的光影。那时我刚上大二,在四教上完公共课正要骑车去食堂,看到路边有人聚集,就停下来看看,原来是科考协会在招新。我从小就喜欢爬山,家乡的野山基本被我爬遍了,听说协会要组织爬山,就欣然登记了。那时候并没有太多户外运动的概念,我的初始认知——这是个去野外爬山考察的组织。


那年冬天开始跟着协会的伙伴去跑步,但每每感冒,基本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活动一个都没有参加。同宿舍的徐月辉同学倒是跑得勤快,和队里的小伙伴们搞得火热。第二年春天,徐同学说协会要去309攀岩,拉着我就一起骑车去了,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户外运动,但首次攀岩我就顺利登顶,从此也爱上了户外运动。


春末夏初的北京是最好的季节,开始每天下午和协会的伙伴们开始在操场跑圈、做引体向上和手指支撑俯卧撑,体质明显变好。五一后,协会发布了暑假登山的信息,那时候的我对于雪山没有什么概念,觉得登山就是爬山,既然是我喜欢的,那就去呗!最终的体测照例是跑步不太行,刚刚及格,但身轻如燕的我引体向上做了16个、俯卧撑做了68个,把大家惊到了,于是顺利入选了夏天的登山队伍,因为这座山也需要攀岩!


1995年攀登的山是雪宝顶,岷山主峰。雪宝顶山脊全是刃脊,需要有一定的攀岩技巧,于是各种拉练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展开了——去309攀岩,去司马台壮胆,去香八拉徒步,去高一高二爬楼,这些活动很累,但很好玩!活动中逐渐熟悉了苗来生、黄江、张为、黄稚宁、吴蔚等人,这些人也成为了我大学期间为数不多的跨专业好友。


雪宝顶的攀登难度并不大,毕竟海拔只有5588米。但风险是有的,5000米雪线以上是个大雪坡,这个雪坡高处是雪檐、低处是断崖,一旦滑坠就很危险。清华队采用了结组战术,大家串在一根绳上交替前行,互相保护,把命都拴在了一起,这真是这辈子互相信任的开端。

通过刃脊骆驼背

雪坡行进


那一年的主题是洁净登山,需要把所有东西都回收,所以尽管攀登过程是顺利的,但回撤过程却惊心动魄。拆除路绳和清理营地耗费了大量时间,以至于天都黑透了,还没有撤回大本营。我们是靠着一把手电筒,四个人手牵着手,从碎石坡上跌跌撞撞摸回的大本营。

撤营的时候,队长苗来生说起下一年的攀登,我说明年暑假要做建筑设计竞赛,就不参加了。他却突然郑重其事地说:“几个老队员商量了,明年你来当队长,我们觉得你最合适”。就这样,我成了95年的协会会长和96年的登山队队长。高校登山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多同学只会去一两次,所以每次登山,大部分队员都是像我一样懵懵懂懂的新手。而每年的登山活动,都需要选拔下一年的接班人来带领新手,否则这项专业性的运动就无以为继!而那一年,前辈们很多要毕业或者出国了,青黄不接,如果我们几个新人不接手,后面就要断代!



回来之后的分享会吸引了很多同学,协会很快壮大。我们约好每周开会,在宿舍会吵到同学,就约好去三教3303(谐音山,南方人不分卷舌音),那里成了科考协会最早的会议室。那时候的装备很少,冰镐是木头柄的,登山鞋还是大头鞋,有些装备是从黄江从国家登山队那里要过来的。非常感谢中国登山协会李致新和王勇峰老师当年对清华大学登山活动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带着仙风道骨的装备,一直贯穿着清华登山的早期历史,尽管现在看起来如同古董,却依然亲切。也是那一年,徐同学设计了协会的会徽,用铁锁和冰镐组成的重叠K字图案,代表科考KeKao,也算是对这些装备的一种致敬。


1996年的登山主题是“迎接香港回归”,地点选择在母亲河——黄河源头附近的阿尼玛卿雪山,也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有了上一年的活动经验,这一年的活动更加有序的开展起来,拉赞助、拉练爬楼、户外适应性训练,还到登协找王勇峰队长讨教结组和攀岩技术,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户外运动热情,也使得科考协会渐渐成熟起来。


颐和园签名活动

阿尼玛卿山巅的中国巨龙


张为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策划了宣传主题,徐同学画了一幅长龙画卷,在颐和园征集全国群众签名之后,准备带到雪山之巅。紧扣时代热点的策划得到积极的社会响应,我们拿到了赛鲨力、爱芬食品、南口乳品等企业的实物赞助,我也吃了这辈子最多的士力架和M&M巧克力豆。这一年,协会的商务联络能力在张为的言传身教中突飞猛进,有社交达人黄江,有美文写手吴蔚,还有一批勇于尝试打赞助商电话的新人,为后面几年登山队的赞助保障打下了基础。


本营合影

攀登途中


1996年夏天过得非常充实,匆匆忙忙做完了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我就踏上了阿尼玛卿雪山的征程!攀登过程比较顺利,清华队稳扎稳打,在雪线末端修建了1号营地,在主峰下方拗口靠上的位置选址了2号营地,然后寻找天气周期冲顶。冲顶由参加过格拉丹东攀登的老队员王经亮带队,调选了体力最好的李恒和朱剑涵结组攀登,8月1日下午,冲顶组成功登上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主峰。这次攀登使得清华有高山经验的人员得到了有力地扩充,李恒、刘燕翔、黄振宇、金向东、朱继满、周均宁等人,都成为活跃在清华登山队早期的重要人员。


1997年,在张为和刘燕翔的努力下,我们首次从朗讯获得一笔直接的资金支持,一批队员登顶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为学校培养了好几名一级运动员,一鸣惊人!那几年,从5000米到6000米,再从6000米到7000米,一年一个台阶,清华登山队逐步进入官方视野,并从97年后开始正名为“清华大学登山队”。


回忆大学五年的登山历程,1996年可能是我人生最值得记录的一年。那一年,我无意成为队长,却和几个过过命的伙伴策划了一场登山活动,壮大了清华早期的户外组织;那一年,我无心参加建筑竞赛,却在百忙之中画完交图得了全国一等奖,拿到了硕士免试资格。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了找对方向和坚持行动的重要性。



尽管没再去登山,但这些偶然的选择却铸就了我专业工作的特殊方向,和高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先后参与了泰山、黄山、珠峰、冈仁波齐、嵩山、庐山、峨眉山的规划,与山的关系以新的形式和情感延续。特别让我激动的是在2016年,时隔20年之后,我又重新回到阿尼玛卿,主持了《阿尼玛卿雪山旅游概念规划》。当年的荒野跋涉,现在已经成了高速坦途,但山还在那,他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召唤着我们持续探索和发现。


王彬汕

2024年春节


这是山野最初的故事之一,当年的前辈历经万难,心向群山,聚集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从那时候起,“攀登”的本能在清华园中得到了庇护和引导,一群群攀登者从园子里走向世界各地,继续着自己关于“攀登”的故事。


你与“山野”又有怎样的经历和故事?欢迎联系我们,为后来人分享山野所发生的,曾经的故事。

 

清华大学学生山野协会

图文编辑 | 山野宣传部

审核 | 山野理事会

<<<< 关注山野

清华山野
始于1994,面向清华校内师生,专注登山 · 徒步 · 攀岩 · 野营 · 科考,拥有清华大学登山队、攀岩队及科考队三大特色队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