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洋】《金刚经》管窥之四十六

文摘   文化   2024-09-08 00:00   云南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品读]本品名为“威仪寂净分”。真性寂净,不假威仪。这里的“假”跟成语“狐假虎威”、“假公济私”、“假途伐虢”中的“假”一样,是“借”的意思。“威仪者,行住坐卧也;寂净者,去来不动也。”“威仪”,中国传统指仪容举止庄重而有轨则。古人云:“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佛家泛指形容衣饰、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范。

 

和云华 摄

一切事物随缘聚散,不住定相,无来无去,故名如来。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众生所见诸佛最初降生人间,中间修行成道,讲经说法,最后入于涅槃,似有来去,便认为诸佛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生灭就不是佛。在世间现来去相者,是佛为了度化众生而现的化身,并非究竟的法身。不论有多少化身,佛的法身从来都是湛然不动的。不但如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一切法也都是如此。

比如老子对“道”是这样描述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也是无头无尾,无始无终,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歌曲《中国功夫》里唱的:“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住、坐、卧都有规范,名为“四威仪”。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精神萎靡不振,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不注重形象,即缺威仪。现在流行的“葛优躺”(又称“北京瘫”)、“亚洲蹲”、女人分开腿坐等均视为无威仪,是不优雅的。

 

刘宿臣 摄

古人云:“威不足则多怒”,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只会事与愿违,因为发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唯有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有人认为是以理服人,说什么“有理走遍天下”,我看未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媳妇冒出来大道理”,谁也不服谁,到底听谁的?故唯有以德服人也!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会用愤怒去招众人的怨恨呢?

在我国,菩萨多现为女相,貌美无比,但因威仪,故众生不起邪念。许地山在其作品《缀网劳蛛》中说:“那班没有思想的男子在休息的时候,便因着她底姿色争来找她开心,但她底威仪常是调伏这班人的邪念。”而搔首弄姿的美女,往往招蜂引蝶,使人想入非非。如来即威仪,即寂净,虽现威仪之相,实是寂净之体。“水清月现,月本非来;云遮月隐,月亦非去。”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并非佛去。

 

赵丹莹 摄

在纳西族东巴经创世史诗《创世纪》(纳西语称《崇搬图》)中,对若倮(luǒ)山有这样的描绘:像神狮一样雄伟,像神像一样庄重,像大力士一样英武,像白螺一样纯洁,像松树一样青绿。从不同角度把神山形象勾勒得庄严威仪,寂净壮丽,令人敬畏!2015年的“9·3”阅兵,向世界彰显了中华威仪;2014年,习近平夫妇向APEC会议领导人赠送国礼等活动,无疑展示了中华威仪和大国风范;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身着中式服装出席荷兰国王举行的盛大国宴,自然庄重,仪表堂堂。威仪即仪表、言行、风度等外在的表现。

“美好生活”的美,“和谐美丽”的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大美丽江”、“大美玉龙”的美,其核心是人的美。人的美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想、情操、意志、品德、学识、仪表、服饰、言语、动作、态度、作风等方面,其中,思想、情操、意志、品德、学识等,是内在美,即美的内容。仪表、服饰、言语、动作、态度、作风等,是外在美,即美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比如,就言语来说,有些时候,让人愉悦或愤怒的,或许不是谈话的具体内容,而是谈者的态度和话的组织形式。

 

李宗颜 摄

内容和形式不仅相互区别,而且相互联系,即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职业乞丐的所有不幸,变成了他的道具。多数时候“以貌取人”其实并无大错,甚至是对的。很多时候,你的衣着的颜色,便是你心理的颜色;你的衣着的样式,便是你思维的方式。例如,周恩来生前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每当他在国际交往场合出现时,人们总会被他的不卑不亢、潇洒、豁达、自如所折服。他的这种风度美、这种威仪来自他的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可见,作为形式美的风度、威仪是同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德、学识等有密切关系的,它受思想的支配和品格的影响,并由人的内在美所决定。此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的真实含义。心正言顺,合于礼仪,彬彬有礼,庄严威仪,必为人敬仰。佛的法身无形无相、不生不灭,所谓来、去、坐、卧只是随俗施化而已,不可痴迷执著。真正的威仪是超越威仪的,是由内而外的,是自然朴素、无须雕琢的,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达到了悟空的境界,“四威仪”、“五威仪”等在心理上都不存在了,方为“威仪寂净”也。

 

和江华 摄

本品关键词:和光同尘。佛有10个名号,其中两个叫“如来”和“善逝”,正好是一副对联。“如来”是对其法身的称呼,佛的真性自如,无所不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国习惯于把“如来”和“佛”连在一起称为“如来佛”,其实“佛”与“如来”是一个意思。法身就是如来,报身就是世尊,化身就是佛陀。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化身是用。

有人一听“如来”两个字,就会想:佛大概是从另外一个什么好地方来的吧,一定很特别,有点与众不同,我得听一听他究竟讲了些什么。当然,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有来就有去,因而“善逝”也是佛的另一个名号,但这个名号用得不多,是为不受的人准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有亲朋好友从远方来相聚,很开心。但当他们离去时,就会怅然若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个滋味,正如琼瑶大姐所云,“聚散两依依”啊!

境由心造,境由心转,相由心生,于是感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爱别离”是佛家所说的“八苦”之一,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它。喜欢的也好,讨厌的也罢,“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正如古人所言:“一切都会过去,惟有真理长存。”真理是可信的,但真理也是发展的,不可穷尽的,“善逝”嘛!对于何谓“如来”,佛家的维摩诘大居士作了非常精深的解读。但不管谁来解读,都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总不能完全达意的。毕竟“如来”的境界属于“不可说”的范畴。

 

和云华 摄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对于本品的解读就是《道德经》中的4个字:和光同尘。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谈什么“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化身无数等等,有点费解,能够实践到的,就是和光同尘。虽然这个境界不低,但并非高不可攀。当然,有人会把“和光同尘”理解为随波逐流,其实随波逐流只是和光同尘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内核是有一颗如如不动的心,能够时时观照随波逐流的自己,也就是表面上看似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本质上区别于常人。

和光同尘者“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他们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入世以体情,出世而洞明;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这种自救而救人、自利而利他、入世而不恋世、出世而不独善的菩萨精神,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才是真正的和光同尘!

                            

【作者简介】余建洋,男,纳西族,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玉龙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

陈杰 摄


执行主编  和志菊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第3362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