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军】述略丽江桑氏诗文集

文摘   2024-09-09 00:00   安徽  

清雍正元年丽江改土归流,土司统治下的丽江发生巨大变化,不断涌入移民,汉学教育蓬勃发展,社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呈现出一派新朝代的气象。明代丽江出现了木氏作家群,有“木氏六公”之雅称,诗文上乘,与内地交流不绝。清代中后期,丽江一批批诗人出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桑氏家族诗人,桑映斗、桑炳斗、桑照斗等五兄弟均有诗文遗存,他们既没有一官半职,完全在社会底层社会,却能站在百姓角度写出“划破如磐黑暗的诗”来,与同时代丽江著名诗人齐名,甚至桑映斗被誉为“人民诗人”。由于历史之故,桑氏诗文多有流失,或因在后人手头不得见,流传不广远,未能获全文而影响深度学习和研究。为此,根据所见抄本作一些介绍,抛砖引玉,让更多学者关注和引起重视。

一、丽江古城桑氏略述

丽江一域,不知有多少桑氏,为丽江古城的桑氏最为有名。桑映斗在《桑氏墓表》中说:“伊我受姓,世居河洛。自洛迁蜀,亦云孔度。有明之季,氏去城郭,维我高曾,谓滇式廊。苍洱之间,其土孔乐,亦越我祖,家于邛窄。二伯不吊,相继殂落。唯我皇考,厥龄载弱,孰云土僻。我则恪之,孰云俗异。我亦若之,人侈人奢。我矩我获,孰云有礼,焉往不托。雪山之高,其石萼萼;玉水之流,其清可酌。昌我后人,其志可嚼。原籍云南大理布政使司府大理府赵州弥渡人氏,今丽江府丽江县大研里兴仁里居。”古城桑家,先祖肇起于今河南河洛,后迁居四川。明末桑先桂入滇,居大理赵州的弥渡。乾隆初年,子华、子会、子元落籍丽江,从此古城桑氏文脉远远流长,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据《纳西族人物简志》记载,列入纳西族名人谱中的桑氏有:诗人桑映斗、诗人桑炳斗,丽江古城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桑即藩(1905-1987)。此外还有鹰猎好手桑叔季(1876-1958),他对鹰猎颇有研究,曾隐居山林多年,观察和实践猎鹰过程中鹰的习性,还绘制了一本“猎鹰图”,绘制了近300只鹰形态,并有文字说明。最为传奇的是,1903年三月,他带一条狗、一只鹰、一张弩弓,从丽江古城出发,沿石鼓、老君山,翻越高黎贡山,顺澜沧江南下,穿过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直抵湄公河入海口,记下不少鹰的习性、种类和形态动作。第二年当他返回丽江时,亲人以为他已去世,还在家中安放灵位。可见,古城桑氏,各类人才不断涌现。

二、现存丽江桑氏诗文集

丽江桑氏因清代后期涌现出桑映斗、桑炳斗、桑照斗等一批家族诗人,他们都没有一官半职,却关注百姓生活,用宽广的胸襟为百姓作诗文,卓然不群。桑氏现存诗文有《铁砚堂诗稿》《铁砚堂遗稿》《味秋轩诗稿》3部。

(一)桑映斗及其著述

1.桑映斗其人。

桑映斗(1782-1850),字聚伍,号沁亭,纳西族,丽江古城人。其父是读书人,喜购置书籍,家中藏书甚丰,“传家徒自书连屋”(桑炳斗《检藏书有感呈沁亭》)。父亲对5个儿子要求甚严,诸子中以映斗最有诗才,炳斗、照斗也有诗传后世。他们经常闭门苦读,手不释卷。桑映斗自幼聪明好学,才高志大。然而未及弱冠之年,父母相继去世,五兄弟相依为命,生活渐入困境。他考中秀才后,屡赴省试,屡次落第,40多岁仍去应考,终未中举。他的诗在滇云颇有影响,在丽江与马子云、牛焘齐名,被誉为“人民诗人”

2.桑映斗遗作《铁砚堂诗稿》《铁砚堂遗稿》。

两部遗稿现存于桑氏后人手中完好保存。《铁砚堂诗稿》分作四卷,每卷独立右侧装订,长25厘米,宽14.5厘米,绵纸书写,手抄本。卷一前有孙辈桑即樑作的“小序”,共50页,收录111首诗。卷50页,收录91首诗。卷49页,收录119首诗。卷52页,收录108首诗。4卷合计收录429首诗。桑即樑在“小序”中说到:“《铁砚堂诗稿》乃先曾祖沁亭公遗著也,共2000余首,后经乱散失,仅余此4册目有335诗,441首。前所抄有剑川赵月村及丽江知府熊公廷权跋语。亲朋辗转相借,未知落于何处。尚祈拔付并因忙碌抄此,未免或有错误,亦希更正。现共辑得490余首。赵月村,即剑川赵藩也,熊公廷权,为丽江最后一位清廷知府,也是第一任民国丽江县长。从所见到遗稿中,未见有这两位所作的序跋。

《铁砚堂遗稿》为文集,独立成卷,右侧装订,长26厘米,宽16厘米,绵纸书写,手抄本,共106页。有封面,前有目录,共收录34篇文,名曰“课童稿”。目录后署有“光绪癸巳年姑洗月重录,先祖《铁砚堂课童草稿》”字样,即1893年三月。末尾有重录者后记:“先祖所著《铁砚堂草稿》共有千余篇目,经兵燹遗稿均失,仅存34篇,聊以志先人遗迹而已。孙 曾荣谨录”。其后还有收藏者后记:“先祖即桑映斗,桑曾荣为映斗之孙,映斗次子桑昕之子。曾荣有二子三女,长子即钦,次子即铨。即钦无后,即铨有三子二女,长子文治,次子文浩,三子文沼。”

桑映斗一生创作诗歌2000多首,汇集于《铁砚堂诗稿》。后因战乱等多有散失,现仅存429首。《云南丛书·丽郡诗文征》收录桑映斗诗50余篇,咸丰元年(1851)刊行的《滇诗嗣音集》收录桑映斗诗18首,《纳西族诗选》收录诗24首等。为方便读者,21世纪初,丽江古城博物院、丽江玉泉诗社编印有《丽江地方文化史料丛刊•铁砚堂诗稿》(内部交流版)。

3.桑映斗诗文艺术

桑映斗居室取名“铁砚堂”,“铁砚”二字是有出处的。《新五代史·桑维翰传》记载,桑维翰“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桑映斗的居室以“铁砚堂”命名,他的诗集命名为《铁砚堂诗稿》,就是要用桑维翰进士及第的故事激励自己,立志磨穿铁砚,锐意功名。没想到,屡试不第,生活困顿。在一个阴雨连绵、四山积雪的日子,作诗写道:“病骨生棱冽,寒风带雨吹。夏山犹积雪,边地异天时。旧畦嗟兰蕙,顷田忆豆箕。炎凉悲世事,日驭转长曦。”(《丙戌四月十三日阴雨,四山积雪》)

在走投无路、全家生活几乎陷于绝境之时,他写下了痛不欲生、震撼人心的《沁亭六歌》。他向九泉之下的父母哀诉衷肠,向流落天涯的兄弟倾吐情怀,向贫贱相守的妻子含愧致意,向愚鲁失教的儿子抱歉勉励,向贫贱不移的故人延颈相望,最后,他竟然悲愤地要“笔冢自拟葬前身”,用诗笔之冢,埋葬自己的过去,与诗书永诀。

桑映斗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反映苦难现实、民生疾苦的诗篇。他一生在乡村教学,生活上接近贫苦农民,所以他的诗集中留下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录下了贫苦人民的呼号。如《大麦黄》写出了即使丰年,纳西族农民仍免不了挨饿受饥的苦况。《釆黄独》记下了饥荒年间一家纳西族农民悲惨生活的典型景象。五言长歌《土兵行》,共6首,长达92行,描绘了纳西军旅开赴永胜守疆,农民被征从军、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图景。《野庙曲》,记录了巫师的迷信活动,鞭挞了神权统治。《六昔诗》《万人冢》对统治阶级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控诉。他的这些诗,是纳西族社会历史的文学记录,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诗史价值。他的七言绝句《瓶菊》,写出了他晚年在富人家家教馆时的隐衷。他以菊自诩,但由于环境所逼,已难于固守陶渊明式篱落之菊的气节,而成了珠帘之内、华堂之上的瓶中之菊。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

《铁砚堂遗稿》是桑映斗的文集,其孙在“后记”中说“共有千余篇目,经兵燹遗稿均失,仅存34篇”之语。但鲜为其他书籍中有介绍和研究,一方面是署名有“童课稿”,以为是抄录笔记;另一方面不为人知晓、翻阅,也就不便更多阐述和介绍。从内容上看,有“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夫我乃行之”“有復于王者曰”“勾践事吴”等,以重要历史事件为依据,阐发自己心得和感悟;也有“我四十不动心”“食牛”“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白雪之白”等日常相关的故事,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这些都是议论性文章,与其说是课童稿,还不如说是启蒙教育子孙家族后人为人要理的重要文献。


(二)桑炳斗及其著述

1.桑炳斗其人。

桑炳斗(1784-1843),字澹亭,纳西族,丽江古城人,桑映斗之弟,排行老五,清嘉庆年间秀才,诗文颇有成就。桑氏兄弟由于父母早逝,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们相依为命,互相勉励,并以诗文唱和,寄托自己的情感。在映斗的言传身教下,遍览家中的经史百家之书,常与马子云、杨昌、王桃溪(王源)等吟诗唱和。杨昌在《味秋轩诗稿》序文中说到:“岁丙戌,余读礼家园,暇则与澹亭谈诗,澹亭其《珊碧山人诗集》示余。其才富也,其语确也,其悲歌慷慨,性之所近也。志乎古之立言者矣。澹亭家多藏书,充牣楼三楹。所购之书,随购随读,读则必竟,与涉猎者异。因得肆于其外,余近颇好书,然多扰于簿书,未能如澹亭之购则必读,读则必竟。必窃憾之!澹亭不以予为浅且冗也,每嘱余为序,未报命,忽忽十年矣。乙未冬,筑潜水各溃堤,买小舟,置书其中,往来百里间。船窗多暇,肆意浏览。因忆澹亭此时拥书高楼,吚唔竟日,当与余异地同揆。而余不暇吟咏,书亦仅供涉猎。意澹亭不知又读竟许多书,发几许书也。腹日益富,语日益精,慷慨悲歌,当已别成一集,心窃慕之。乃书此寄之,以为致珊碧山人之书可也,以为序珊碧山人之诗可也,以为序珊碧山人丙戌以前之诗,兼索丁亥以后之诗,亦无不可也。澹亭以为余言然否?”在桑炳斗诗中多出提及杨昌,两人关系甚好,知根知底。桑家藏书甚众,为桑氏几兄弟读书造就了很好的机会。杨昌对桑炳斗境况、为人处事很是知晓,在序中对他深沉而颇有思想的特点托盘而出,说他是“腹日益富,语日益精,慷慨悲歌”。从序中得知,桑炳斗诗集初名《珊碧山人诗集》,今不得见,后人将其诗歌束为一册,取名《味秋轩诗稿》。

2.桑炳斗遗著《味秋轩诗稿》。

《味秋轩诗稿》二卷,合订本书页署名“丽江劝学所呈”,前有杨昌所作的序文,未落款。手抄本,绵纸书写,长23.5厘米,宽14.5厘米,右侧装订成册,书末至少有3页脱落,以“遊芝山杂咏”第二组诗文尚存一半。《味秋轩诗稿》卷一共60页,152首诗;卷二共71页,139首诗(残缺),合订本收录291首之多。

此外还有《味秋轩诗稿》一卷本和二卷本,从书法来看,为不同人所抄写。《味秋轩诗稿》一卷,无书名落款,开篇为杨昌所作的《澹亭先生诗序》,与合订本完全一致。手抄本,绵纸书写,长26.5厘米,宽15厘米,右侧装订成册,收录到“雪松院四景”为止,共144首诗。《味秋轩诗稿》卷二,无书名落款,手抄本,绵纸书写,长26.5厘米,宽15厘米,右侧装订成册,收录33首诗,从“甲戌六月病后咯丁亥春旧病作感成一律”录起,至“检旧作感成寄黄巡检 名鹤鸣,直隶人”,最后一首只有诗题,有脱落。

《味秋轩诗稿》分卷本与合订本作比较看,分卷本内容均与合订本同,但比之合订本所选录的诗甚少,从书体看为不同人抄录。炳斗诗集《味秋轩诗稿》,先后入选《丽郡诗征》《纳西族诗选》等,为方便读者,21世纪初,丽江古城博物院、丽江玉泉诗社编印有《丽江地方文化史料丛刊•味秋轩诗稿》本。

 3.桑炳斗遗著未见的诗文。

又据《清代民国纳西族诗文集》(第一集)所收录的《味秋軒詩稿》88首,对比《味秋軒詩稿》抄本,尚有40首诗没有出现在抄本中,总和桑炳斗名下诗数量为331首之多。这40首诗分别是:

五言绝句:《上关花》《下关风》《雪松院月夜看玉龙山》《玉湖月夜看雪山倒影》《玉湖看晓日》《登雪山望金江》《子夜春歌》《子夜夏歌》《子夜秋歌》《子夜冬歌》《江南曲》《采莲曲》《题杨升庵卧石》《戏集禽言》。

七言绝句:《万人冢》《南诏碑》《夏晓从黄山精舍绕玉河归》《不寐》《秋海棠》《榆城竹枝词五首》《昆明竹枝词三首》《饮雪》《竹枝词》《春郊走马》《和刘寄庵怀水仙原韵三首》《春日忆芝台周检讨先生河南韩城人》《游凤眼洞访罗军门插戟处有怀芷湾宋太守 粤西人时太和赵藕船以予诗呈先生,先生赠有三绝》《皮船》《除日》《春饮小酌》《过竹塘》《夏夜忆玉湖》。

4.桑炳斗诗文艺术。

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阶级剥削、压迫残酷,事业上不得志,生活清苦,炳斗思想上很受压抑,寄托诗文,格调多沉郁、悲凉。如《铁砚楼杂咏》:“拔剑行歌忽不平,举头四望落秋声。到门免草凤凰字,阅世谁同云水耕。语不随人差免俗,诗能解愠为多情。鸡鸣一片祖生志,起舞狂歌到晓明。”诗人胸怀匡时济世的抱负,却苦于无门,愤然不平,便“悲歌慷慨”,“起舞狂呼”。他另有一首《得王桃溪纪程诗十八首和答》:“半生景况宦中谙,数尺瑶函抵面谈。三月闲愁赢杜牧,一春杏雨忆江南。云山满目诗随兴,世路回头味转甘。记选青钱忆他日,伐檀留咏素餐三。”这是炳斗和远在浙江出仕的友人王桃溪的诗,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怀念之情,赞许友人的诗文才华,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劝勉友人做官就如同为人父母,要关心民间疾苦——“伐檀留咏素餐三”,一片苦心,情真意切。杨昌为其诗稿作序说:“其才富也,其识确也,其悲歌慷慨,性之所近也。”给予较高评价。

三、桑氏其他诗文

桑照斗(1790-1850),桑映斗之弟,贡生。父母早逝,在兄长桑映斗的指引下,也走上了文学之路,他有诗、词、楹联等不少作品问世,现多数遗失。仅能从《纳西族诗选》《纳西族文学史》等文献中见到《哭兄沁亭》五首诗:


窄国哀笳动远邦,雪峰峭拔势无双。

少微星暗秋风劲,几卷遗诗咽金江。


凄风苦雨近黄昏,兀坐灯前湿泪痕。

漫说茱萸少若个,一枝寒菊招诗魂。


雪岭秋风透峻寒,悲思千万凭谁说。
鹤惊冷露唳音长,土乐声声奏断肠。


自负平生似谪仙,花开笔杖六旬年。

金江玉岳人何处?漠漠骑鲸碧落天。


不寐长宵听晓更,自怜白发亦魂惊。
暮年相守甘贫贱,痛绝同床读书声。


字里行间满是对桑映斗去世的悲痛之深情,以及失去兄长后难以舍去的手足之情。


原载《丽江文化》2024年第3


                            

【作者简介】杨林军博士,丽江师范学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丽江市文化专家。先后在《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明至民国时期纳西族地区文化地理研究》《丽江历代碑刻辑录与研究》等学术专著。
文章推荐  杨其昌
执行主编  韩   静
责任编辑  杨雯涵
图片来源  网   络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第3363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