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育】抗战中的纳西儿女——写在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

文摘   2024-09-06 00:00   云南  
1945年9月3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丽江虽地处大西南边地后方,但国难当头,纳西族儿女奋勇当先为国而战、为中华民族而战,特别是出滇抗战的这一代的纳西儿女,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抗战胜利后他们又为滇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抗美援朝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许多曾对国家有功的抗战老兵,后来却受到诸多不公正待遇。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怀着崇敬感恩之心,深切缅怀抗战中的纳西族先贤。


三千纳西儿女上前线,一千勇士为国捐躯

“九·一八”事变后,丽江中学学生自治会通电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校长和志钧曾组织学生抗日义勇军开展军训,并亲任丽中抗日义勇军大队长。丽江民众也开展了支援抗战的募捐活动。“七七”事变爆发后,丽江各族儿女奋勇争先奔赴抗日前线。当时只十余万人口的丽江县,就有三千纳西族儿女奔赴抗日前线,其中包括李汝炯、木壬林、和吉光、刘赞先、和诚钧、和殿邦、周咏南、傅恩泽、木翠华、李泽阳、俞杰才等十余位将级军官,以及杨煜明、和立信、和中立、和泗泉等数十名校级军官。中将李汝炯曾任南京炮兵第一旅旅长、武汉会战的炮兵总指挥,先后率部参加了南京、保定、石家庄、台儿庄、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将木壬林曾任混成旅旅长,湘、鄂、赣游击区总指挥兼襄樊通城纵队司令、中国远征军高参,几乎转战全国所有战区,战功赫赫。杨煜明曾任高炮团团长,在南京保卫战中指挥击落日军战机16架,首创抗战以来空战辉煌战果,受到军事委员会的特别嘉奖。木尚训是美军“飞虎队”射击士,曾在滇缅空战中击落一架敌机。

参加了南京保卫战、血战台儿庄、武汉会战、长少会战、浙赣会战、中条山之战、滇西之战中的纳西儿女中有一千多为国捐躯,仅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有二百多人,其中,少校营长吕凤勋在台儿庄凤凰桥争夺战中壮烈牺牲,和为奇、和为英俩兄弟同时在台儿庄战场英勇牺牲。曾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和中立,率部在赣北与日军作战时英勇牺牲,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称号。纳西族排长李炳仁在滇西战场英勇牺牲,长眠于腾冲“国殇墓园”。

抗战胜利前后,一部分出滇抗战纳西儿女因不愿意参加打内战,先后脱离国民党军队回到丽江过清贫生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少抗战老兵积极参加了创建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工作,成为丽江革命武装(边纵七支队两个主力团)的重要军事领导及骨干。另一部分抗战老兵则随60军来到东北,后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随军参加起义,之后随50军出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多立战功,其中,戴汝吉营长率部夜袭水原城,荣获朝鲜民主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然而,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纳西族抗战老兵蒙冤受屈,其中,任丽江人民自卫军副总队长和庆善、丽江人民自卫军一支队司令木翠华、“边纵”七支队34团团长和立信等,均因曾是抗战旧军人之故,或被处以极刑、或被捕判刑、或遣送回农村进行劳动管制。抗美援朝回国后转业到地方的一些纳西族干部,同样因曾是滇军抗战老兵而不断受到冲击。至于那些抗战胜利后回到丽江一直在农村、街道社区过清贫生活的和殿邦、傅恩泽、唐士模、和鉴清等抗战老兵,其坎坷命运更是可叹!可悲!可敬!


自费创办救亡报刊,吹响边地抗战号角

抗战时期,纳西族儿女自费创办有“一刊两报”等抗战报刊,吹响边地抗战救亡号角,宣传民众团结奋起共赴国难,抗日救国。


“一刊”为《丽江旅省学会会刊》。为更好地团结和联络纳西族同胞抗战救国,经纳西族学者方国瑜、李群杰、和志坚、周光宇、余仲斌、赵景源、李寒谷等倡议,在昆的纳西族同胞积极响应,于1938年2月在丽江同乡会馆成立丽江旅省学会,并决定创办《丽江旅省学会会刊》。同年7月25日《丽江旅省学会会刊》创刊号问世,时任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的李群杰在《发刊词》中指出:“抗战必生,不抗战则亡!抗战必胜,日寇必败!” “以家乡的立场言,我们是青年的哨兵,文化的运输队。有责任传播抗战文化……以鼓起大家爱国的情绪……与故乡的父老兄弟、姊妹们密切联系,携手起来,共赴国难!”创刊号上还发表了李群杰的《半年来时局演变概观》,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外抗战形势,批判了亡国论,正确地预测了战争的发展趋势。李寒谷、方国瑜、和万松、李蕴章、严承典、李觉民、集泓、景源等乡友也在创刊号发表有宣传抗日救国,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的文章。《丽江旅省学会会刊》第二期于1939年9月出版,其中有李寒谷《告三仙姑民众书》等文章,呼吁丽江民众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丽江旅省学会会刊》后因人员变动和经费等原因停刊。

“两报”指《丽江大众壁报》与《丽江周报》。1939年秋,张星泽、和月池、和集柑、牛维道、和集琼、周国强、李育南、李德秀等纳西族热血青年,自筹经费创办的宣传抗日救国报。办报宗旨为:宣传抗战,激发民众抗日救亡爱国情怀;发扬地方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因当时的丽江难以解决报纸印刷问题,便先办为手抄壁报,故名《丽江大众壁报》。和月池、张星泽为正、副社长,其余为编辑记者。此义举得到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张墨君等大力支持,并把办报地点设在民众教育馆内。和万松、习朴庵、牛文伯、赵玉生、杨超然、赖敬庵、李觉民等丽江知名人士也给予大力支持。1940年元旦首期《丽江大众壁报》出刊,分别张贴在丽江古城四方街、关门口、万字桥、科贡坊、双石桥、小石桥、书院街、民教馆等处设置的木框架报栏上,之后又增加了束河、白沙等处报栏。《丽江大众壁报》为旬刊,每月逢五出刊,栏目有“抗战消息”、“国内外要闻”、“时评”、“地方消息”、“竹枝词”(后改为“地方文艺”)等。每到刊出之时,人们奔走相告,争先阅读,大受欢迎。壁报出到40多期后,由于地方工商界人士的捐助,办报经费和印刷条件逐渐得到解决,于1942年元旦起,手抄的《丽江大众壁报》改为石印的四刊二版周报,改称《丽江周报》,发行量增到500多份,发行范围由丽江县发展到鹤庆、剑川、兰坪、永胜、华坪等地。到1944年底《丽江周报》停刊,共出50多期。《丽江大众壁报》与《丽江周报》在丽江及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丽江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争先为抗战作贡献的爱国热情。

抗日战争时期由纳西族学者创办的宣传抗战刊物还有:李寒谷在昆明创办的以宣传抗日救国为宗旨的《文艺季刊》;由李群杰担任主编的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创办的刊物《前哨》。

纳西族儿女创办的抗战救国报纸,在中国抗战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唤起民众积极抗战救国的一个典范。


后方民众奋勇支前,加快发展民族经济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虽然未直接烧到丽江,但身处后方的丽江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奋勇支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丽江县民众共捐款75000银元用于购买飞机等。在全县粮食仍难以自给的情况下,各族人民节衣缩食,保质保量完成了征交军粮任务,并及时组织民力送往前方。其中,1942年完成了140多万公斤军粮征交任务,由于丽江当时尚未通公路,就组织了数以千计的民夫、驮马,从丽江人背马驮,翻山越岭,行走数日到达大理,及时把军粮送往滇西抗战前线。

抗战期间,茶马古道成为国际援华贸易唯一的陆上通道,丽江充分发挥茶马古道重镇的作用,每年从印度通过马帮运输到丽江的货物达二万驮,然后从丽江分发到全国各地区,为缓和战时物资紧缺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小的丽江古城内各地商户达1200多家,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富滇等银行也纷纷在丽江古城设立分行或办事处。茶马古道重镇丽江为伟大的抗战也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抗战时期,国际援华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也进入丽江,在俄国人顾彼得的主持下,丽江的“工合”事业很快风生水起,丽江一度“成了云南省毛纺工业的大中心”(顾彼得语),为发展后方经济支援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救国捐资办学,边地学生运动兴起

抗战期间,结合丽江纳西族地区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救国、读书救国,捐资办学,组织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取得历史性成果。

“七七”事变后,众多全国高等院校从沦陷区纷纷迁入云南,创办了西南联合大学等著名大学。一些有才华的学者、教师也展转来到丽江,给丽江纳西族教育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新动力,有力推动了丽江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的省立三中(前身为1905年创立的丽江府中学堂)可谓人才济济,成果卓著。校长和志坚聘请了秦仁昌(著名植物学家),李鲸石、王金钟、刘绍庭、彭曜、刘云中、罗铁鹰、刘鲁也等众多来自内地学者前来任教,周霖、杨天佑、木松园、赵景源等当地最优秀的教师也云集丽中。外地教师与本土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同甘共苦、精诚团结,共同创造了丽中的历史上的一个“极盛时期”,其办学质量居全省前列,在历届全省毕业会考中均取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其中,丽中高七班绝大多数学生考进了西南联大、云大、中法、华中等高等院校,杨凤、和惠祯、方宝贤等考取了留美预备班。丽江中学成为当时省内公认的最好中学之一。

丽江纳西族地区的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在教学质量出现显著提高的同时,学校的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其中,新建了国立丽江师范学校和县立中学。丽江国立师范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宗亮东,教师大多为来自沦陷区的青年才骏,其中包括朱通、夏明、李明宇、冯国楣、李晨岚等学有专长的青年教师。丽江国立师范面向滇西北民族地区招生,重点培养各民族小学教师,先后招收了师范科五届五班,简师科三届四班,共六百多人。国师毕业生后来多参加了滇西北地区革命运动,成为丽江地区新一代民族干部重要来源之一,为滇西北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师还成立有由周汝诚主持的纳西东巴文化办公室,率先对东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整理。1941年,在丽江县女子简易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建的县立中学,成为一所集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中等学校。各地也纷纷捐资新建、扩建的小学,其中包括三仙姑小学、束河中心小学、文伯小学、“乐群”等学校。学前教育从无到有,杨超然、周霖倡导民众捐资创办的黄山幼稚园,国民政府中央教育训导团曾前来参观考察指导,认为“全国幼儿教育,自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之后,当推丽江黄山幼稚园”。成为滇西北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一颗明珠。

学校抗日救国运动有声有色。唱抗战歌曲、演抗战戏剧、画抗战宣传画、编写抗战墙报、组织抗战宣传队走进街头村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救国。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争先组织演出队、哥咏队深入街巷、农村演出救亡戏曲节目,演唱抗战歌曲。节目包括《到敌人后方去》《雷雨》《日出》《送子从军》《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长城谣》《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开路先锋》《大路歌》《农家苦》《游击队之歌》《毕业歌》《卖报歌》《满江红》《打倒列强》《洋状元》《凤凰城》《夜光杯》《塞上风云》《原野》《打渔杀家》《金江夜曲》等。抗战之声响彻玉壁金川大地。

丽江民众在黑龙潭公园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之日,周霖老师在会场上指挥丽江中学师生及民众合唱《追悼歌》,随着歌声的响起,李鲸石、王金钟、刘绍庭等来自沦陷区青年教师不禁大恸,相拥痛哭。此情、此景令丽江民众至今记忆犹新。

在外地纳西族儿女的爱国情怀同样表现突出。比如,在云南昆华中学任教的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周杲,结合教学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日爱国精神,号召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并负责昆华中学的“抗日救国分会”工作,率领学生深入到玉溪、澄江等县乡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因病英年早逝,丽江教育界举行了沉痛的悼念活动。二十年代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李耀商,曾任中国驻日大使馆二级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战,1939年调任驻南洋槟榔屿领事馆领事,1941年日军占领槟榔屿等南洋诸国,李耀商坚决不愿留下来当汉奸,历尽艰辛,潜由缅甸回到云南,再到重庆汇报日寇占领槟榔屿及领事馆的情况,得到上司嘉奖,重庆各报也报道了李耀商不当汉奸的回国抗日的民族气节。三十年代就职于北大法学院研究馆的李毓山,“七七”事变后全家生活陷入饥寒交迫困境,因李毓山精通日语,曾有故人前来劝说他去天津日伪政府就职共事,毓山愤然拒绝说:“宁可饿死,决不当汉奸”。后来,避开日伪纠缠逃回云南,不幸到昆明后病逝,在昆纳西族同胞无不赞誉毓山先生宁死不当汉奸的民族气节。


全力救助驼峰航线坠机的美军飞行员

抗战时期,丽江人民积极支援驼峰航线建设,全力救援美军坠机人员,成为驼峰航线历史上特别值得珍惜的重要记忆。


1942年5月军切断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线后,中美开辟了一条西起印度的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直到昆明的新航线,因该航线所经山脉蜿蜒起伏如骆驼之峰,故称“驼峰航线”。据统计,航线开通后的三年间,在这条航线上共飞越运输机八万架次,空运援华物资80多万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然而,美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坠毁飞机达609架,牺牲或失踪的机组人员近2000名。坠机残骸撒落在沿途的深山峡谷间,据一些飞行员回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飞行员完全可以沿着山谷里延绵不断的金属碎片的反光飞行。”所以有人又把这些山谷称为“铝谷”,把驼峰航线称为与死神接吻的航线。据有关资料,当年驼峰航线上失事飞机跳伞的机组人员中,能够获救生还者只有百分之二(约40人)。根据笔者对当年的目击者或参与过救援有关人士的采访,在丽江县境内较大的坠机事件有三次,其中,得到民众帮助而获救的跳伞机组人员有9人,立碑安葬的有8人。

其一,1943年春节大年初一,一架美军飞机坠落于鲁桥乡三仙姑(红岩)与木斯主(四兴)两村之间的“余朵罗”山谷中,四名跳伞的机组人员全部获救。其中三人降落在金沙江西岸丽江境内山林之中,被三仙姑一带村民所救,另一名降落到了金沙江东岸中甸县境内,被当地村民救起后,由鲁桥乡村民渡筏子过去将其接回丽江县境,与已获救的三名机组人员在鲁桥乡公所会合。由于鲁桥乡乡长唐汝霖等听不懂被救美国飞行员说的英语,就把获救飞行员领到三仙姑小学校长李寒谷家中,请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的李寒谷先生帮助翻译。李寒谷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们热情交谈,飞行员也高兴地拿出随身携带的证件、地图等与之交谈,说飞机从祥云机场起飞到丽江时出现机械故障而跳伞,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及时救援。寒谷先生对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钦佩。三仙姑村民闻讯也带着食品纷纷前来学校,伸出大姆指对飞行员表示敬佩。四名美军机组人员之后安全回到祥云基地。

其二,1943年12月17日,太安乡木什村附近坠机跳伞的5名机组人员全部获救。飞机坠毁时,附近村民迅速前往营救,其中的3名飞行员被雄古村村民救回村中,另二名飞行员被木什村民救回。5 位获救的美军飞行员受到当地村民贵宾般招待。当年17岁的雄古村和振文是丽江中学学生,粗通英语,其父是当时金江乡乡长,因此与当时接到家中的美军飞行员交流较多,很快成为朋友。飞行员离开雄古村前去丽江县城时,特送给和振文一支派克水笔、一件衬衣、一顶帽子作为留念,并留下了通讯地址。六十年之后的2004年7月,驼峰航线美国飞行员约翰理查得罗西等20名“二战”老兵重游丽江时,曾将一枚二战驼峰航线纪念章送给了已经78岁的和振文老人。

其三,1944年7月30日,一架美军轰炸机在七河忠义创初山头坠毁,未来得及路跳伞的八名机组人员全部当场遇难。坠机现场距县城二十多公里。丽江民众和在丽的英国传教士安牧师夫妇连夜赶到现场,把已被炸碎的烈士尸骨一点一点地捡拾后装进两个大木箱中,然后组织当地村民抬回丽江古城内,丽江各界为遇难英烈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活动,之后按纳西族的风俗将八位烈士安葬于丽江坝南五台山下,并立了刻有中英文的墓碑,英文为:“谨以纪念E·R·格拉斯少校、C·R·豪威尔上尉、H·摩根中尉、J·斯默克中尉、L·E·肯维亚特科斯奇少尉、J·J·梅德林少尉、G·H·奥洛森技术军士、E·E·施帝菲尔德技术军士。以上为美利坚合众国空军第二十轰炸机大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1944年7月30日牺牲的将士”。中文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三十日,美国空军第二十轰炸机队战士八人为盟国殉难于丽江金龙乡之忠骨合葬此墓 1944年”。到了抗战胜利前夕,美军将这八名飞行员遗骨运回国。当年所立的石墓碑仍然完好无损,现陈列于丽江博物院。

由于丽江在驼峰航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加强航线的导航、救护、加油等工作,有效保障航线飞行,美空军在丽江白沙太平村设立了航空指挥站,修建有白沙简易机场。太平村村民献工献料帮助航空站建盖“纳多课”机场房屋等设施,为让美军每天都用上清洁的泉水,该村还坚持每天派出三个劳力,到三公里外的“三思开”挑山泉水送到军营,当地村民也经常邀请美军人员到家做客或参加祭天等民俗活动,美军也会欣然前往,并对纳西族用来招待客人的“大红肉”极其欣赏。驻地美军还经常与当地纳西族青年踢足球,当美军踢输了时也会伸出姆指向对手说“OK!”


推进多元文化交融,弘扬爱国爱教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纳西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随着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学生、军人以及工商界人士进入丽江,各种文化进一步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丽江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传统,李霖灿等有识之士惊喜发现东巴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与独特价值,积极开展搜集和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古籍工作,他们的加盟促进了东巴文化研究工作。1943年,李霖灿从丽江前往中央博物院所在地的四川李庄,在纳西族和才和语言学家张琨帮助下,编印出版了《麽些(纳西)象形文字字典》(由李济、董作宾写序),以及《麽些标音文字字典》。抗战胜利后,李霖灿又先后在台湾出版了《麽些经典译注六种》《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麽些经典》,以及《玉龙大雪山》等专著。改革开放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特授予李霖灿“荣誉公民”称号。抗战期间,研究东巴文化的国外学者,除了众人熟悉美国学者洛克之外,还有美国老罗斯福总统之孙昆亭·罗斯福,他在丽江搜集了大批东巴古籍,1941年,把关于东巴文化研究的课题作为在哈佛大学的毕业论文,并在美国《自然》等刊物发表有研究东巴文化的文章。

丽江纳西族东巴祭师积极投入抗日救亡之中。血战台儿庄战役之后,丽江各地的东巴祭司纷纷为抗战阵亡将士举行祭奠仪式,其中最大的一次祭奠抗战阵亡将士仪式在鸣音举行,灵堂内设有284名纳西族抗日阵亡烈士的灵位,参加大典的有252位东巴,还有烈士亲属及邻近村民共数千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纳西族佛教人士积极为抗战救国鼓与呼。其中,圣露活佛曾作为九世班禅大师的全权代表,率众僧赴南京共商抗战救国,并在南京各寺讲经说法,宣传抗日救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爱教思想,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称赞。1941年,圣露活佛应国民政府特邀,带病前往重庆主持超度抗日阵亡将士的仪式,由于病情恶化圆寂于重庆千佛寺。后安葬于丽江普济寺南坡。谛闻法师曾撰写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僧界书》、《为抗日救国再告全国佛教徒书》(见1937年出版的《尘影集》)等文章,反映出高度自觉的爱国爱教之心。督噶活佛曾应邀到成都、重庆、泸州、宜宾等地讲经做道场,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深受巴蜀信徒欢迎。新中国建立后,督噶活佛作为云南民族参观团领队之一,两次进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纳西族创作的抗战诗联及文章

诗言志,以抵御外侮为主题的纳西族诗联与文章,堪称纳西族奋起抗战的先声、心声。比如——

和庚吉:“外患于今叹更深,诸公谁具荡平心?”“岛夷自昔为华患,今日乘机更肆狂”。

杨超群:“东瀛争霸称同盟,攫取胶东太不情……尝胆卧薪追进化,图强振奋祝咸熙”。

和志敏:“海夷狂獗势张皇,壮士忍忘图国强”;“同仇快起弟兄兵,不灭倭奴誓不休”;“一声闻捷展愁眉,出屋水行风不吹。表里山河归故主,日军空梦向东移”;“除尽狼烟光日月,挽回恶澜复山河”。

和志钧:“绥东战事急,北地正风雪。健儿无棉衣,忍冻拼热血。国人咸动心,衣食愿俭节。量力各捐输,慰劳前方卒”。

李汝源:“桥东居士亦多情,感念微禽忽丧身。塞上男儿血战死,谁怜白骨任纵横”。

唐尚贤:(送侄儿、学生上前线)“送别从军去,飞翔万里天,忠心莫落后,抗敌必争先”,“儿男不食家,投笔奋从戎”;“报说我华胜敌夷,欣然命笔笑题诗。挽澜气象始今日,奋发图强无尽期”。

李奉之:“丈夫重气骨,慷慨多须眉……嘱尔兄与弟,共力挽时危”(当时李的两个儿子均在前线)。

木壬林:“拔剑先平三岛国;饮水常怀九眼泉”。

桑即藩:“家破人亡饮恨长,丹心歼贼保家邦。旌旗荡漾神州月,战马雄嘶鸭绿江”。

扬鉴勤:“过不了国难民难;说什么新年旧年”(过年时的家门联)。

严承典:“大好河山何时复,亿万同胞涕泗涟”;“天下兴亡人有责,满怀热血献丹心”。

张福田:“神州大半非吾有,不识伟人意若何?”(讽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范义田:“东瓜战场,写下一页历史,大战一百合,国外扬威,是唐代远征军横绝葱岭帕米而后第一壮举;野人山地,踏破千古洪荒,越山千万重,云中返旆,看边区众同胞沿途箪食壶浆以迎成千掌声”(石鼓迎远征军彩棚上对联)。“笔山传檄平倭寇;丽水生文焕国华”。

和柳:《斗争吧,中华儿女哟》、《“9·18”寄东北同胞》、《我是英勇的战士》、《献给六十军》等诗作。


抗战期间,纳西族学者有关抗战的学术理论及时评也不少,其中,方国瑜教授前往滇西抗战前线,深入调查研究,完成了《滇西边区考察记》和《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六卷,成为滇西抗战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赵玉生女士参加边胞服务站前往宁蒗、维西等地抗日宣传,并撰写了《永宁之行》等考察调研文章。李群杰发表的《欢送60军北上抗日》、《从抗战二周年来国际情势的演变谈到最后胜利的前途》、《肃清抗战阵营中的妥协投降分子》、《论民主共和与抗战胜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赴国难》等文章,成为云南抗战的重要文献资料。

抗战中纳西族儿女奋勇当先的精神,正是纳西族《创世纪》中说的“所有会杀的人来杀也杀不死、所有会打的人来打也打不倒”的纳西族“高若”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时下,美西方“会杀”“会打”的都在围堵中国发展,日本军国主义者也正趁机兴风作浪。值此,大力弘扬纳西族“高若”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李群育,男,纳西族,1951年1月生于丽江古城。曾任丽江县委宣传部部长、《丽江日报》总编辑及社长、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副巡视员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州盟市报研究会会长,以及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



文章推荐  李群育
执行主编  和   根
责任编辑  和秀成
图片来源  网   络
投稿邮箱  704210558@qq.com
                            
第3355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