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 材料二: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摘   2024-11-13 23:05   山东  

材料一: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材料二: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节选自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奇之A使待B制C集贤院D命宰相E试文章F擢G河西尉

11. 下列对原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指他的,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用法和意义相同。

B. 乃,指竟然,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中的“乃”意思相同。

C. 下,指顺流而下到达,与《赤壁赋》“下江陵”中的“下”意思不同。

D. 厌,指满足,与《短歌行》“海不厌深”中的“厌”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自恃才高,炫耀文采。杜甫多次向皇帝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也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

B. 杜甫广交朋友,看重友情。与房琯是布衣之交,房琯因受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他辩解,惹怒皇帝,差点获罪。

C. 杜甫不拘礼节,险遭祸患。他行为放诞,曾经酒醉后登上严武的坐床,被严武当场训斥,后严武又想杀害杜甫,被他母亲阻止才作罢。

D. 杜甫的诗歌意境雄浑开阔,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古今诗体兼擅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14. 请结合本文和教材中杜甫《登高》一诗,简要概括杜甫去世的原因。

【答案】

10. ADF

11. A 12. C

13. (1)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

(2)杜甫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回来

14. ①国家动荡,漂泊难归;

②处境困窘,饥寒交迫;

③大水阻隔,久未进食;

④年老多病,饮酒大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义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

“帝”是主语,“之”为“奇”的宾语,结构完整,故在A处断开;

“制”作“待”的宾语,“集贤院”中省略介词“于”的状语后置句,作“待”的后置状语,故在D处断开;

“宰相”是主语,“文章”为“试”的宾语,语意完整,故在F处断开。

故选A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义不同。代词,他的/表示推测(揣测〉语气,或许,大概。句意: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大概都出于这吧?

B.正确。句意: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C.正确。顺流而下到达/攻下。句意:顺流而下到达江陵。/攻下江陵。

D.正确。句意:杜甫都能满足并有所超越。/海不会满足自己的深度。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被严武当场训斥”错误。原文“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意思是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却恨他。但没有说当面训斥杜甫。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冠钩于帘三”,被动句;“左右”,身边侍候的人;“白”,告诉;“独”,只,仅仅。

(2)“遽”,突然;“旬”,十天;“具”,准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以及《登商》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等内容体现了国家动荡不安,杜甫四处漂泊,难以找到安稳的归处。

②根据“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以及《登商》中“潦倒新停浊酒杯”,表明杜甫家庭处境困窘,生活艰难,饱受饥寒之苦。

③“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说明杜甫在游玩岳祠时遭遇大水,十多天没有食物可吃。

④根据“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以及《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可知,杜甫已经五十九岁,年老体弱,又因县令馈赠的酒而大醉,最终去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获罪受罚,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放肆,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召集官吏于门前。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

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顺流而下到达江陵,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杜甫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回来。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都很同情他。

材料二:

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都能满足并有所超越。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

分析

两则材料共同呈现了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成就。材料一描述杜甫的困窘仕途与真实个性,表现他在动荡时代中坚持原则、真挚情感,尽显其坎坷人生。材料二则赞扬杜甫诗歌的卓绝成就,强调其诗风的广博和深切,称其为“诗史”,突显了杜甫在诗坛难以企及的地位。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