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攻丰,不能取,沛公还之沛,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材料三:
夫公家之事,知无不为,见无礼于君,如鹰鹑之逐鸟雀。子房之少也,倾家结客,为韩报仇。此则忠义素彰,名节甚著。其事汉也,何为属群小聚谋将犯其君遂默然杜口俟问方对?倘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者邪?且将而必诛,罪在不测。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为国之道,必不如斯。然则张良虑反侧不安,雍齿以嫌疑受爵,盖当时实有其事也。如复道之望、坐沙而语,是说者敷演,妄溢其端耳。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暗惑第十二》)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何为属群小A聚谋B将犯C其君D遂默E然F杜口G俟问H方对?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畔,同“叛”,指背叛,与《孟子》中“亲戚畔之”的“畔”意思相同。
B.文中“天下属安定”与后文“以此属取天下”的“属”意思不同。
C.虞,指忧患,成语“尔虞我诈”,其中的“虞”意思与此不同。
D.彰,表彰,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国人周市进攻丰、沛两地,并派人游说雍齿。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并替魏国镇守丰邑。
B.张良认为,将领们担心因往常的过失被猜疑而遭诛杀,同时也担心因土地有限而无法全部获得封赏,于是想要谋反。
C.司马光认为张良本应知无不言,却并没有立即进谏,大概是因为他想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
D.材料三先表明应对公家之事的态度,再以假设性问题引导读者,并进行推理,最后论断史书表述的正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4分)
(2)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4分)
14.材料三中,刘知几认为“妄溢其端”有什么依据?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BDG(“将犯其君”表意完整,故在B处停顿:“遂”为句首停顿标准,故在D处断句;“俟问方对”表意完整,故在G处停顿。)
11.D(文中“彰”的意思为“显著,明显”。)
12.A(“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理解有误,雍齿投降还因为“雅不欲属沛公”。)
13.(1)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群臣也就都坚信自己能被封赏了。”(“急”、“自坚”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2分)
(2)哪里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将领们聚在一起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偶语”、“目见(诸将)偶语”省略句各1分,句意2分)
14.①张良不可能等到被问才回答;②诸将议反,不可能无所顾忌。(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二年十月,沛公攻占胡陵、方与两县,回兵守丰邑。秦泗川御史平率军围丰邑。沛公击破秦军,命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率军到薛县。魏人周市攻略丰、沛,派人对雍齿说:“丰是原魏都梁迁徙的地方,今魏地已平定了几十城。你今天降魏,魏封你为侯并驻守丰;不降,我们就攻破丰并杀光城内的人。”雍齿平素就不愿隶属沛公,到魏招降时,就降魏并替魏守丰。沛公攻打丰县,不能攻取,就返回沛县,怨恨雍齿与丰的青年人叛变。
材料二:
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总是相聚坐在沙地上议论。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群臣也就都坚信自己能被封赏了。”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结束饮宴后,都欢喜异常,说道:“雍齿尚且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啦!”
臣司马光说:张良作为高帝的谋臣,被当作心腹亲信,应该是知无不言;哪里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将领们聚在一起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大概因为高帝刚刚得到天下,多次凭着个人的好恶来封赏诛杀,有时就会损害公平公正,大臣们常常产生怨恨和感到自己有危险的心理。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使在上位者没有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位者没有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像张良这样,可以说是善于劝谏的了。
材料三:
至于说到国家公事,只要知道了就应该去做,发现有人对君主失礼,就像鹰鹯追逐鸟雀一样,迅速予以惩治。张良年轻时,曾不惜倾家荡产去结交宾客,要为韩国报仇。这说明他的忠义向来显扬,名节十分显著。后来他归附汉朝,为什么又要与一群小人聚首密谋,将要侵犯君主,却沉默不语,直到被问时才回答呢?如果高祖不问他,难道竟要一言不发吗?况且谋反一定要被杀头,罪在不赦。像将领们屯兵聚众,图谋作乱,他们即使向朝廷秘密报告,还怕泄露机密而被发觉;像这样在众人之中公开议论,怎么能没有顾忌呢?治理国家的道理,一定不能像这样。但是张良担心反叛而国家不安,雍齿封爵有猜疑,这大概是当时确有这种情况。至于说在复道上观望、坐在沙中议论,那只是讲述者铺陈夸张,虚构了事情的细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