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
💡管理学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管理学作为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本身带着很强的人文色彩,技术专用性的门槛又没那么高。你是学医的,你也很难造医学概念。管理学不一样,无论你是教管理学的老师,还是管理的实践者,甚至是你看了几本管理学的书,都可以讲一套理论和观点出来,也免不了有些人就有制造概念的爱好,好像你不制造概念就没什么本事一样。这是管理学的特性决定的。
💡管理学作为舶来品,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时候,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有很多概念从日文翻译而来,也有一些概念找不到恰当对应的中文词汇。很典型的就是Process这个词,我们最早翻译成过程,后来发现好像不太准确,现在翻译成流程,过程和流程显然不是一回事。
💡社会在发展进步,语言本身也在进化当中。从生活到社会经济领域,新概念层出不穷。从前我们认为苹果是一种水果,小米是一种粮食,今天看来它们还可以是手机。YYDS叫永远的神,IPD叫集成产品开发。新事物新思想出来,势必引出很多新概念,它们也在丰富着我们的语言和认知。
这是概念争论的由来。
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来说,语言即世界。什么意思呢?他说,人们之所以存在争论,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洞察了某个概念的本质,而概念本身是没有本质的,只有相似性。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们普遍形成一个相似的认知就够了,寻求概念的本质没有意义,它不过就是语言符号而已。就像美这个概念,我们只能找到美的相似性,却没有办法准确说出来什么样的事物是美。
举个更现实的例子:冰箱和冰柜。本来在我们中文语境里上开盖叫箱,对面开门叫柜。冰箱和冰柜却是反的,上开盖叫冰柜,对面开门叫冰箱。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对面开门的那个是先出来的,我们命名的时候没按道理出牌,把它叫冰箱了。后来那个上开门的出来,结果冰箱这个名字被占用了,我们就干脆把它叫冰柜了。
你可以说,这个不对,柜就该是对面开门的,箱就该是上开盖的,但是你能改过来吗?不能,因为人们形成了对这个概念的普遍认知,只能将错就错。话说回来,谁说对面开门就一定得叫柜啊?我们很多概念的演化就是这样,从古到今,很多概念和原意的差异已经非常大了。
那么到这里我们说,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人们的普遍认知,或者就叫约定俗成。
这个问题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没标准的要讨论。当概念没有形成共识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讨论和澄清。因为讨论概念的过程,就是引导我们形成普遍共识的过程,我们经常讲叫越辩越明啊。
💡有标准的要尊重。而当一个概念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之后,我们就认为它是标准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应用已经存在的标准概念,因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我们的沟通成本。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公司,这个概念和一般意义上的不同。那就麻烦了,你得反复地跟不同的人去解释,这样的沟通成本太高了,实在没有必要。
💡谨慎地制造新概念。如果是因为没有恰当的概念,我们是被逼无奈地创造了新概念,那就要谨慎,要能够清楚明了地解释你制造的概念,确保逻辑上能够自洽,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我们近几年说的高频词是数字化,从前我们讲信息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到底有什么差异?有很多人给出了很多解释,其实这些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信服。但是,今天人们说数字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的共识,那么我们就接受它好了。
其实概念的问题说到根本就是这么简单,就是一种普遍认同。
【师臣课堂】小程序是一个学习交流的解决方案,您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所学校或私塾学堂。在这里您可以自习自学,也可以进入名师直播课堂。届时我们将邀请更多的专家来给大家授课,内容涵盖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专业、权威的教学内容,搭配陪伴式教务服务,助力人才能力全面提升。
原【流程圈】搬迁到师臣课堂小程序上了,权益不打折,学习更高效。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详情,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加教务老师微信咨询。
电话:18310661767
邮箱:wmty@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