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饭量减少三分之一,寿命延长35%!

2024-12-15 22:26   江苏  

“吃饭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吃饭,这件在日常生活中最稀松平常不过的事儿,却是维系生命运转的关键链条,日复一日,为我们的躯体注入营养,驱动新陈代谢的齿轮,守护着身心的康健。只不过,每个人在餐盘前都有着独特的 “食相”,食量迥异,饮食习惯也大相径庭。

曾几何时,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俗语:“人一辈子能吃多少饭是有定数的,吃得少活得久。” 起初听闻,或许只当是老一辈的经验之谈,可近些年科学界的诸多探索竟悄然佐证了其间的合理性,着实令人称奇!

研究发现:

饭量减少1/3,寿命延长35%!

回溯至 2022 年 5 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研团队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重磅发声:适度削减饭量,竟能为动物的生命续航!
实验里,小鼠们被分作两组,一组自在畅享美食,毫无进食限制;另一组则被精心安排,摄入卡路里较正常水平削减 30% - 40%,大致相当于每餐只吃到七分饱。整整四年的悉心观测,数据清晰揭示,无节制进食组小鼠平均寿命约 792 天,而 “节食” 小鼠们却成功撑到了 875 天,寿命增幅达 10.5%,这 “少吃一口” 的魔力初露端倪。
更惊喜的是,若配合在小鼠新陈代谢火力全开的时段精准投喂,寿命甚至能拉长 35%,“适时少食” 宛如开启长寿密码的钥匙!
真人试验:少吃点,身体真的更健康了
同样是 2022 年,耶鲁大学的科研精英们也在《科学》刊文,用一场长达两年、涉及 218 位 21 至 50 岁健康志愿者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为人类的 “少食益处” 立下铁证。
试验组每日热量摄入温和下调 14%,模拟日常的八分饱状态,对照组则一切照旧。研究人员逐月跟踪,在关键节点采集血液、脂肪样本剖析,两年期满,成果斐然。长期的适度 “缩食”,宛如一场体内的温和革新,不仅助参与者成功 “减负”,体态轻盈,更让心血管风险直线下降,炎症与氧化应激两大 “体内隐患” 偃旗息鼓,精神状态焕然一新,记忆力、生活品质大幅跃升,恰似收获一份全方位的健康红利。

少吃不是盲目节食,科学少吃记住这9点!

1.控制好三餐的比例

遵循 “早餐 30%、午餐 40%、晚餐 30%” 的热量配比黄金法则,新手若想试水少食,不妨从晚餐 “开刀”,削减热量,多填蔬菜、全谷物与优质蛋白,七八分饱刚刚好,毕竟晚餐与美梦紧邻,肠胃也需 “轻装上阵”。

2.尝试江南饮食模式

江南饮食,集长江中下游膳食精华,恰似东方版 “地中海饮食”,护心降糖有一手。粗粮替精粮,植物油低温烹,白肉领衔、红肉减量,豆制品常伴,蔬果坚果奶类满盘,蒸煮涮为主旋律,奏响健康饮食乐章。

3.改变进食食物顺序

动筷时,先横扫蔬菜与肉食,把主食留到最后,用饱腹感 “封印” 过量热量,餐毕适时离席,不给馋意 “卷土重来” 的机会。

4.食材尽量吃天然的

热量和热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热量的牛奶和碳酸饮料,碳酸饮料里空有热量,却只含有极少甚至不含有对健康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食材尽量多选天然,如蔬菜、谷物、肉类,少吃蛋糕、汉堡、薯条等精加工食物。

5.主食尽量选全谷物

日常主食里,匀出三分之一给全谷物、杂豆类、薯类这些 “宝藏粗粮”,仗着抗性淀粉不易消化、低卡高纤又富维生素 B 族的优势,悄然优化热量账本。
6.肉类尽量选择白肉
采购食材时,多朝鸡肉、鱼肉、虾肉这些低脂 “白肉” 伸手,少碰猪肉、羊肉、牛肉等高脂 “红肉”,为血管 “减负”。

7.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把进食节奏放慢,让每口食物在齿间充分 “游历”,大脑才能精准捕捉饱足信号,不然囫囵吞枣之下,一不小心肚皮就 “超载” 了。

8.把餐盘换小一点的

换套小巧餐盘餐具,视觉上先给食量设个限,心理暗示与实际控量双管齐下,巧妙避开热量 “陷阱”。

9.专心吃饭别看手机

用餐就全心投入,莫让手机、剧集分神,大脑专注于进食信号,才能精准判断饥饱,不然视线黏在屏幕上,嘴巴也易失控,不知不觉吃下过量食物。

三医协同
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为健康体系贡献智慧,关注医疗保障政策、医疗服务动态、医药行业前沿。同时,探讨社会的三种医生角色:身体医生、社会医生和灵魂医生。将大健康与深度思考相结合,带来多层次的知识分享与心灵启迪。探索“三医协同”的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