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介绍过云南景迈山翁基、糯干、云龙诺邓、剑川沙溪、沧源翁丁、维西同乐、丽江白沙、宝山石头城等古村。有朋友在大理旅行,也想去原生态少数民族村落看看,我给他推荐了这样一个村子,担心他和我一样,去了就不想离开。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彝族村子,因常年不通车,知道它的人寥寥无几,但正是这样,它才得以保存下南诏时期最传统的彝族风貌,古朴宁静,纯粹得让人不敢相信。泥墙青瓦的古民居,悠长蜿蜒的石板路;挂满枝头的红柿子、核桃;劳作归家的乡亲……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愁画卷。久居都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你,如果来到这里小住一段时间,一定会找回心中渴望的那份宁静,这就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琢(zuó)木郎村。
琢木郎村
图文 | 朝影夕读
琢木郎村位于巍山县大仓镇东部山区,海拔2280米,全村900多户,3000多人,是一个民俗文化保留完整,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彝族村落,有着上千年历史。古舞、古乐、民歌及服饰等遗风犹存,是南诏国保存至今最后的一个彝族部落。
喜欢传统古村落,很早就开始关注琢木郎。与同样位于大理的双廊、诺邓、沙溪不同,名不见经传的琢木郎位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仿佛世界的边缘。上世纪九十年代都没有正规的路,进出全靠骡马走山路,1997年左右才有了砂石路,2014年有了水泥路连通外界,正因为如此,这里保存了最原始的风情。2016年国庆假期,我去云南旅行,琢木郎在行程之中。从大理出发,坐班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巍山县大仓镇。大仓到琢木郎有十八公里的山路,没有公交,只能徒步或者包车。我打了一辆三轮摩的请师父把我送到琢木郎。沿着狭窄蜿蜒的盘山路,翻过数座山,在道路的尽头,群山环抱着一个开阔的山谷,层层梯田和密林之间,青瓦白墙的民居沿山铺陈开来,百年的古树再加上飘渺的雾气,展现出一幅悠然恬静的自然美景,这就是神秘的琢木郎村。走进琢木郎村,现代气息不多,村头一座新修的门楼上赫然写着“琢木郎”。整个村庄依山而建,房屋沿着山势错落有致分布,层层叠叠,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这些古老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彝族建筑风格,房屋结构简朴坚固,大多以土木或石头为材料,古老的夯土墙体充满沧桑感。屋顶多采用木瓦或茅草覆盖,独特的屋檐设计与建筑布局,展现出古朴典雅的风貌。在阳光下,这些古老的建筑呈现出别样的色彩,仿佛是一幅恬静而宁静的山村画卷。村里有家客栈,是老支书毕宝兴家的,干净整洁,房子有两三百年历史。毕书记六十多岁,很是热情。据他讲解,琢木郞一带的彝族,当地称“蒙舍人”,与古南诏蒙舍王室后裔有密切联系。一千多年前,南诏彝族先人战乱退守到这里,利用险峻的群山,抵御来犯外敌,之后在此扎根定居,繁衍生息。由于琢木郎通往外界的道路是一条崎岖狭窄的盘山路,每年的雨季几个月还会被山洪冲断,交通一直十分不便,村民很少走出大山,这里便成了不为外界熟悉的世外桃园,当地很多人还不懂汉语。安顿好,拿着相机在村里逛。远离城市喧嚣的琢木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纯粹,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别样的美丽和安宁。我不停地拍照,将眼前的风景和风情一帧帧定格下来。村里在搞新农村建设,准备打造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巷子新粉刷的墙壁上画满了壁画,记载着琢木郎的历史和对生活的热爱。一眼千年的就是那大红大绿的彝族女子服饰,几个高冠、红衣、绿裤的女子牵着马迎面而来,在逆光中的身影,像是电影的片段,有种令人恍惚的美感。当地女人的着装特别的鲜艳,大花的红袄绿裤,色彩极为鲜亮,但穿在她们身上又是那样的漂亮和谐,这是平日里的着装,到了年节之时她们的服装更加的鲜艳漂亮。从孩童到耄耋老人,从头到脚,琢木郞村的彝族女人把民族文化、图腾、自然山水、审美情趣都绣在了服饰上。山茶、杜鹃、石榴、蝴蝶 ……一针一线都由琢木郎妇女亲手缝制,有人说琢木郎女人的一生就是在飞针走线中度过的。每个姑娘结婚前都得备上20多套衣裳、30多条围裙、几十双绣花鞋,这可是一个庞大工程。在村落山涧的拐弯角落处,若隐若现的明晃艳丽的色彩,能照亮一片心灵,也能照见那一缕缕无法遮蔽的不惧世俗的华贵之气,在密密匝匝又美观好看的针脚背后,深藏着一段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琢木郞的彝族女人,穿出了特有的民族个性。对外界来说,琢木郎充满神秘感,主要是这个山村隐藏在大山里面,交通不畅,外人很少了解,就是很多当地人对他们也少有见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彝族村落的民族服饰与其他地方的彝族有很大的不同。琢木郎是云南巍山众多彝族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这里的传统农耕文明仍然积淀深厚。经千年捶打后,古村落,古巷,古道都较完整的保留了传统自然风貌,家里的火塘、火炕床还在袅袅升起的炊烟里与远古的祖先进行着对话。层层叠叠的梯田、青瓦白墙的民居、院墙上一串串金黄的玉米、身着艳丽彝族服饰的女子……这些形成了琢木郎独特的色系,也保留下最原始、最淳朴的彝族传统。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勤劳的彝族人一大早便上山采摘玉米,打核桃,偌大的村落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村里唯一的幼儿园,还是借用村委会的平房上课,条件比较简陋。据说后来很多家庭都去了县城,招不到孩子,就关停了。和别的村子一样,村里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和带小孩的妇女,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需要承担洗衣做饭、带娃喂牲口、下地劳作等繁重劳动。虽然每天周而复始的过着简单而艰苦的劳作,但是老人们还是保留着天性的乐观,保持着一份平和、乐观、豁达的心境。村里年纪大的老人都有劳动的习惯,所看到的砍柴、放羊之类的活计都由老人来完成。彝族女人都是用头顶着背带背东西,他们到山上背草喂养牲口,太阳下山后背回家。他们对大山有浓厚的感情和深厚的依赖,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男人每天悠哉地赶着牛羊,女人则背着核桃、玉米,草料等各种收获,这便是琢木郎的生活图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也开始逐渐被外界知晓,来琢木郎的游客越来越多。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琢木郎,我看到和心仪的是琢木郎的原生态,归结为静美、淳朴。
我在琢木郎呆了一天,吃住都在毕支书家的客栈,中、晚餐腊肉配自种的蔬菜,加住宿才100元,真便宜!最惬意的就是同热情淳朴的乡亲聊家常,和老乡一起去山里打核桃,掰玉米,感受他们的乡村生活。最佩服这里的老人,七八十岁还能爬到树上打核桃,稳得一匹。不是还有别的行程,真想住下来多呆一段时间,每天在蛙声蝉鸣中入睡,在小鸟的啾啾声中自然醒。喝喝茶,翻翻书,四处走走,随手摘两个熟透的果子边走边吃,去看看那些古老的彝族民居,同热情淳朴的乡亲聊家常,和老乡一起去山里捡菌子,吃饭的时候来一碗农家自制的火腿腊肉配几份园子里刚摘的蔬菜,就这样过上一段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临别时,毕支书邀我明年二月初八再来,和他们一起过祭祖节。这天外出打工的都会回来,全村放下劳作,个个身着盛装参加祭祖、祭树神。这是琢木郎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凤仪、弥渡等地的彝族同胞也会远道而来,与琢木郎村民一起打歌到天亮。琢木郎刚刚通水泥路,每天早上有一趟通往外界的班车,走出大山已不再是梦。村民将收获的核桃、玉米、猪、羊等土特产一同塞进班车,拉到集镇上去卖,不再担心运不出去而犯愁。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转眼八年过去,这个彝族山村仍静默在脑海里,画面里定格的镜头,还在眼前。虽然看过她一次,但当真正走进她,触摸她,感受她的那一刻,我还是被她的美迷住了。南诏时期离我们虽然遥远,在这里分明嗅到南诏浓郁的历史和人文气息。所有古朴的村庄都是人类最初和最终的故乡。千年彝族古村琢木郎,以她的清幽,让人一见倾心,你念或不念,它都存在了千年,一如初始的模样,等你。
摄影/整理:大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