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丹县里湖乡、八圩乡与接壤的贵州荔波县瑶山乡一带,有一支民族文化保留完整的瑶族支系,因男子穿齐膝白裤,被称为“白裤瑶”。勤劳、勇敢、憨厚、朴实的“白裤瑶”,在峰峦叠嶂、溶洞纵横交错,大小天坑崎岖险峻的生存环境下,不仅发展成为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特有的婚俗、葬礼,又以其独特的服饰,倍受世人的关注。2012年,怀着对“白裤瑶”的好奇,我曾来到南丹,在里湖、八圩的集市里感受“白裤瑶”风情。(以下图片均为广西南丹县境内拍摄)
瑶乡赶集
图文 | 朝影夕读
▲南丹县里湖、八圩逢3,6,9为圩日。每逢赶街天,十里八乡的“白裤瑶”便早早地骑着摩托车、甚至开着拖拉机,就近的挑着自家养的小猪、小狗,种的蔬菜、水果等土特产,如约而至,从四面八方汇聚于集市。
▲街道两旁摆着瑶族老乡的土特产,有卖鸡的、卖狗的、卖菜、卖水果、补锅的……▲集市熙熙攘攘,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人头攒动。
▲白裤瑶男子穿及膝的白色七分“长裆马裤”,蓄长发,裹白头巾露出盘头长发,展示出传统的美。而年轻人则倾向于选择易打理的短发风格。▲白裤瑶妇女着蓝色及膝的百褶裙,走起路来一摇一摆,裙面用树汁画染成三组环形图案,裙边用红色无纺蚕丝片镶边。裙前在腰间系一块长方形的蓝边黑布。▲靛蓝土布,粗旷的线条衬托下,绽放着柔和而细腻的光泽。一套白裤瑶的服装,从轧棉、纺线、织布到染布、绘制纹饰等,所有工艺必须手工完成,制作过程长达一年。▲白裤瑶妇女夏天的上衣是一前一后两块布,随意的搭在肩上,里面什么都不穿,侧览双乳若隐若现,一旦弯腰,便一览无余,被外界称“两片瑶”。随着时代的进步,年青白裤瑶都穿上了内衣,只有一些中老年妇女还保留着传统。▲不少妇女背着娃娃,背带上有刺绣花纹,娃娃的头上更是有美丽的刺绣头巾,头巾上缀满了银饰。▲丝线土布摊前,白裤瑶女子一丝一缕轻轻摘选着,谨慎又细致,蓝靛浸染了双手,她们买回去要花很多心血做衣裳。▲最热闹的要数家畜家禽交易。在瑶乡,家家户户养猪、养鸡早已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他们不管多忙多累,每年都要养几头猪和一些鸡,一家人的生活才不用愁。▲小狗、猪仔装在竹篼里卖,买家仔细斟酌,买卖双方杀价、砍价,最后成交。里湖、八圩的猪仔远近闻名,吸引很多外地来的商贩,甚至还有贵州的。▲阉猪人技术了得,将猪仔摁在地上,一刀划下去,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白裤瑶是个无酒不欢的民族,几乎家家都酿酒,每逢赶集就会拿一些来卖。这些人就着一碗米粉甚至不用下酒菜,就可以喝起来。▲白裤瑶在赶集这个约定俗成的乡间聚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互称为“老同”,开怀畅饮,不醉不归好不欢乐。▲路边随处可见醉酒的男人。据影友介绍,白裤瑶男人很幸福,不用干家务活,一天不是玩鸟就是喝酒斗陀螺、逍遥自在,而且女人对男人也是一心一意,从不会责怪自家男人,男人喝醉酒倒在路边,也必定会守护到天亮。▲白裤瑶生活在山林,与鸟相伴,赏鸟听鸟鸣是他们闲暇之余的常态。捉鸟、养鸟流传至今,逐渐成为瑶族文化。▲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的民族,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文化特性。男人们过着悠闲自由的生活,一天只做三件事:遛鸟、喝酒和打猎。与此相反,女人们负责下地干活和家务。▲白裤瑶文化程度低,普遍较为贫困,但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着喜色,到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赶集是白裤瑶不可或缺的乡村生活,他们可以在集市卖点土特产,卖点草药,换回家族生活所需,改善一下伙食,还可以在集市理个发,算个命,顺便拨颗牙……▲午后,瑶族人卖掉了自家的猪仔、鸡、蔬菜等土特产,最后换回油、盐、酱、酒、农具等生产生活所需,每个人基本都会达到赶集的目的,陆续回家,集市逐渐恢复平静。
瑶乡赶集赶的是生活所需,是乡土气息,是约定成俗的乡村聚会。十年间,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人口往城市迁徙,出现大量的空心村,很多地方的农村禁止养猪甚至养家禽,加上电商盛行,曾经热闹的乡场已显冷清,不知南丹现在发展的怎么样?很想故地重游,去听一听白裤瑶那悠远的铜鼓声,去看一看充满烟火气的瑶乡集市。摄影/编辑:大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