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桥记 | 侗族风雨桥

文摘   2024-06-27 07:19   江西  



这是朝影夕读的第226篇原创

侗族 中国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秦汉时从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到今天的黔、桂、湘三省(区)交界地区,总人口约300多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支祖祖辈辈栖身于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尤其以鼓楼和风雨桥建筑为代表。从2013年起,我穿梭于贵州黔东南、广西龙胜、三江、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区,深度挖掘、记录侗民族文化,拍摄了上百座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本期介绍侗族风雨桥,主要以古桥为主,篇幅有点长。




侗族风雨桥

图文 | 朝影夕读


“侗乡人民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从风雨桥走到世间来的,越是漂亮的风雨桥越是能吸引更多的生命到来,因此风雨桥是侗寨里最华丽的建筑,是侗乡人民的生命之桥。穿水去寨,往来互通,它集桥、廊,亭于一体,合实用,审美,信仰于一身。

"木构建筑之瑰宝”
族聚居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正是云贵高原和中部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森林密布,河流纵横,这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地修建桥梁成为必然,而丰富的森林资源又提供了造桥所需充裕的木材。侗族临水而居,贯穿侗族村寨的小型河流是风雨桥比较集中的地方,许多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走马,又可遮风挡雨,被称作“风雨桥”;桥上设有扶手和长凳,可以让行人乘凉小憩,又被称为 “凉桥”;桥身漆彩雕画,也被称作“花桥”。侗族风雨桥建造技艺精湛,不仅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我国木构建筑之瑰宝。
神秘从江:山明水秀风雨桥

据统计:侗族风雨桥有400多座,其中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有115座,龙胜各族自治县有36座,贵州黎平县100余座,从江县50余座,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42座。另外,贵州省的榕江、锦屏、天柱、玉屏,湖南省的会同、绥宁、新晃、芷江等地区也有一些零星分布。

 金勾风雨桥

贵州从江县往洞镇增盈村寨脚的金勾风雨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年(1884),1992年重建。桥屋中部为五层密檐鼓楼楼冠,南北端为歇山式五层密檐屋顶,其余部分屋顶为单檐。两端桥墩用片石和鹅卵石垒砌,中部桥墩为毛石凝土结构,墩上用原木作加长伸臂梁,一层比一层长用以支撑桥屋。增盈村距离从江县城较远,不走高速的话沿途风景不错,有银潭、留架、则里、高阡、朝利等漂亮的侗寨值得打卡,山路弯弯有点绕,需要两个多小时。

 流架风雨桥

流架风雨桥,位于从江县谷坪乡流架村村口,东西横跨,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建,为单孔二重檐石拱廊桥,人畜行于其中,中部设六角翘首双楼冠宝顶,两端为三层重檐,风雨桥二层重檐及楼冠檐板彩绘风情图案,桥头有土地庙,集寨门、石拱桥、木桥为一体,独具特色。

增冲寨中花桥

增冲寨头花桥

 增冲寨尾花

从江县往洞镇增冲村,三面水呈Ω形,村中有著名的增冲鼓楼,环村溪流上还有三座建于清初的桥与外界相连,分别位于寨头、寨中和寨脚,皆用杉木以卯榫结构建成,其中最长的一座为寨尾花桥。

 宰俄风雨桥

位于从江县下江镇宰俄村村口,为单孔石拱木廊桥,桥头立有多根许愿柱和一座木质神庙。

 朝利风雨桥

从江县往洞镇朝利村大小寨之间有座约30余米长的风雨桥。2003年以前,该桥是“两半桥”,大寨的一截由大寨建,小寨一侧由小寨修,双方均修建到河心只差一米即可合龙的地方戛然而止,此桥成了断桥。中间未连接处只用一块木板搭建,供人行走。且该桥远看是座平行桥,实则大寨修的桥面高但瓦顶低,小寨的桥面低但瓦顶高,成了一座世上罕见的“怪桥”。

村超榕江:花桥之乡

在黔东南的侗寨中,“花桥”之名尤为常见。榕江县不仅有火爆的村超,还有众多的侗族风雨桥,享有“花桥之乡”美誉。这一名称的来源可以从建筑装饰物雕梁画栋的形象化来解释。如位于榕江的大利侗寨,沿河流流向依次建有寨头花桥、上步花桥、中步花桥、下步花桥、寨尾花桥等五座花桥。

 大利上步花桥

上步花桥原为木板桥,1996年7月由本寨群众集资,杨胜和师傅改建成花桥。

 大利寨头花桥

寨头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位于寨溪上段,1921年毁于水患,同年,寨民杨光青集资,组织寨里人出工重建。中间两排屋架是用枋板镶锯而成,廊两侧置吊柱栏杆。

 大利下步花桥
下步花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90年修公路时改为石拱桥,群众集资建风雨桥于石桥上。

 大利中步花桥

中步花桥为亭廊式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由侗族老人杨茂林、杨昌环及汉族老人黄承高集资而建,1921年毁于水患,1945年寨民集资重修。

 宰荡花桥

大山之中的宰荡侗寨,村民均为侗族,古树掩映,小溪潺潺,村头水口的清代花桥,连接山间的青石板古道。

侗都黎平:遗世乡野风雨桥

黎平,古称“黎平府”,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边缘,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接湖南靖州、通道县,南连从江县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倚榕江县,北靠锦屏县、剑河县,系侗乡腹地、侗族文化的中心,境界有风雨桥100多座。

 地坪风雨桥

地坪风雨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镇地坪村,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横跨南江河之上。2004年夏,部分桥身被洪水冲毁,2008818日完成重修。该桥造型美观、雄伟,为侗乡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作。此桥自古扼控黎平至广西的通道,黎平县城较远,离从江县城反而更近,几十分钟的车程即到。地坪村街道狭窄,停车较为困难,需步行数百米到地坪桥,可问当地人有小路直达桥附近,导航无法显示。

 上地坪风雨桥

位于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村,是座简单的木平梁风雨桥,有上百年历史。

▲地扪风雨桥

黎平县茅贡镇地扪村,依山傍水,是侗族地区民族风情保存完整,有代表性的侗族村寨,仅次于最大的侗寨—肇兴,流经村里的小河上有双龙桥、双凤桥、友谊桥、维寨桥和向阳桥等五座风雨桥,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

 腊洞风雨桥

位于侗戏之乡,黎平县茅贡镇腊洞村村口。

 樟洞风雨桥

黎平茅贡镇樟洞村寨尾风雨桥,距离樟洞村约500米,桥头有一土地庙。腊洞、樟洞与地扪之间有一条狭窄的乡间公路相连,虽为水泥路,弯多坡陡,会车较困难,务必慢行。

 述洞风雨桥

黎平县岩洞镇述洞村,古树环抱,山水相依,村内溪流上有两座风雨桥,一座在寨中,一座守护着寨尾。

 高近引龙桥

黎平县茅贡镇高近村东部的引龙桥,离村子数百米,造型古朴,桥头有一土地庙,是村里的风水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为侗族最早的风雨桥之一,村里还有一座著名的古戏台和鼓楼。

 肇兴花桥

黎平肇兴侗寨从穿寨而过的河流上游到下游,依次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等五座花桥。

 堂安风雨

在黎平县肇兴镇堂安侗寨下方,是一座守寨风水桥。

多情三江:闪亮的非遗明珠

地处黔、桂、湘三省(欧)交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因境内有浔江、融江、榕江而得其名。河流流经之处,侗族先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留下了上百座风雨桥,其中程阳风雨桥、岜团桥不仅是国保,更是侗族风雨桥营造技艺的闪亮明珠。

 岜团

岜团桥,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岜团村旁的苗江河上。该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成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用时13年, 由石含章、吴金添等设计建造,结构形式与其他风雨桥大致相似,不同之处是在人走的长廊边另设畜行道小桥,村民赶牛进出村子,走到桥头,牛会自己走畜道,不用吆喝,做到人畜分道。岜团村是通往独峒镇的必经之地,出厦蓉高速孟寨互通进入独峒方向的乡道,沿着苗江河一路北上,十几公里的河道上分布着八协村巩福桥、平流村赐福桥、岜团桥、具河屯福桥等几座壮丽的侗族古廊桥,再往北出广西最大的侗寨高定侗寨便进入湖南。

▲ 巩福桥

巩福桥位于三江县独峒乡八协村村口江河上。初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历时13年1890年建成,2墩3孔木伸臂廊桥是一座命运多舛的古桥,根据桥碑记载,1965 年修公路开山炸石,被损毁,拆去桥楼一间。次年突遭龙卷风袭击致两间阁楼翻飞,村民及时修复。又次年横扫四旧,阁楼翘檐飞角全被夷平,改为便桥。此后桥板破败不堪,终因年久失修,于1987年7月遭火焚仅存石墩。1988年,村民募资修复重建了巩福桥。

▲赐福桥

平流“赐福桥”原建于1861年,1947年毁于火灾,后于1951年修复。是平流行政村内最壮观的一座风雨桥,桥的一端紧邻独峒公路,另一端是农田,桥下则是苗江,曾是当地重要的山道和水路交通枢纽。

▲具河屯福桥

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乡具河屯村口。

 程阳永济

程阳永济桥,又叫程阳风雨桥、盘龙桥,位于广西三江县林溪镇,横跨于程阳马寨的林溪河上,距离三江县城18公里,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成,于一身,是侗族风雨桥中最有名的一座,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程阳永济桥在程阳八寨景区内,门票80元,需坐摆渡车进入景区。我几次都是开车从景区东门口进入,跟保安沟通说到景区内住宿,一般都会放行。景区内还有合龙桥、普济桥、平安桥、万寿桥四座风雨桥和众多的鼓楼等侗族建筑。西面山顶有座观景台,比较偏僻,步行约二十分钟,可俯瞰整个景区。

 程阳合龙桥

合龙桥是连接程阳马鞍寨和平寨之间的风雨桥,始建于1814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曾被洪水冲毁三次,现存桥为1941年修复。该桥顶部有青白二龙戏珠,象征着双龙共同守护村寨

 程阳普济桥

普济桥又称孝庙桥,位于程阳大寨和岩寨之间,是程阳八寨中唯一保全有关公、文曲星、魁星和土地神的福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5-1521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桥长50米,宽4米,是侗族人民为了纪念侗家大孝子“卜宽”而建。

 冠洞风雨

位于侗族百家宴传承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距离程阳八寨约七公里。

▲亮寨桥

沿林溪河密集分布着众多的侗族风雨桥,除程阳风雨桥、合龙桥、普济桥、平安桥、万寿桥外,还有林溪镇冠洞风雨桥、亮寨桥等古桥。

▲ 高友迴龙桥

于三江县林溪镇高友村寨脚的溪流上,无墩,无拱券,有三座桥亭,分别设关圣宫、文昌宫、土地神位,桥廊内匾额上书“迥龙桥”,其中“迥”应为“”字。

 人和

人和桥位于广西三江良口乡和里村三王宫门前的小河上,为三王宫的附属建筑,建于晚清。与通用的石墩木梁伸臂结构风雨桥不同,此桥为石拱木廊桥,有三座桥亭,中间一座为五重檐的鼓楼形,而两端的桥亭则为四重檐的歇山顶样式,沉稳的造型与中间桥亭形成鲜明的对比,桥面用细小的石子拼砌出漂亮的图案。

千面通道:百里侗文化瑰宝

流经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坪坦河,从源头至汇入渠江约三十公里,穿越了由23个侗寨构筑的“百里侗文化长廊”,分布着大小不一众多的风雨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坪坦风雨桥,由廻龙桥、普济桥、文星桥、永定桥、廻福桥、永福桥、中步二桥、中步头桥、观月桥组成,九座风雨桥均为清代建造,桥纯木结构,做工精湛,有的横亘在静静的小河之上,有的点缀在村头寨口,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历经200多年风雨后成为“国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和建筑艺术价值。遗憾的是,文星桥于2013年1月26日被焚毁,至今未重建。

▲ 廻福桥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往北,沿着s506线,过高步隧道就进入湖南界,不远处左转,在去往通道县坪坦乡高步侗寨的路边能看到廻福桥。福桥就在高步侗寨总水口,意为"迂回龙脉,锁住水口,福济侗寨”。为一墩两孔双伸臂迭梁式木构架廊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呈东西向横亘于坪坦河上,桥上建四柱三间木构架遮雨长廊。桥廊上分建颇具侗族风格的桥亭三座,中亭设武圣殿,供奉关帝,桥内壁多侗族彩绘。

▲ 永福桥

九座国保风雨桥中的两座在高步侗寨,除了村口的廻福桥,还有村中心位置的永福桥,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历经修缮。桥身为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结构别致、工艺考究,是村中最显眼的地标之一。

 永定

高步村出来约两公里,可路遇高团村的永定桥。这座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复建,是九座风雨桥中比较新的一座。紧邻高团村的是阳烂村,资料显示坪坦桥之一的文星桥就在阳烂村,可是沿着河道始终没有找到,询问当地人,才知道文星桥在2023年1月26日晚被一个精神病人纵火焚毁了,至今未重建。可奇怪的是,文星桥全国重点文保碑不知为何被移走,难怪找不到。

▲ 中步二桥(文星桥)

阳烂村前面就是坪坦乡,提前右拐,往陇城镇方向走几公里狭窄弯曲的乡道,在坪坦河的上游,还有三座国保古桥,分别是中步二桥,中步头桥,观月桥。九座坪坦风雨桥中最短的是中步二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中步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后毁于大水,1921年民众捐资出力又修复,该桥为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辟有人行道和牲畜行道,装齐腰直棂挡板,以防牲畜惊吓坠落河中,桥头有座城隍庙,是湖南省唯一一座人畜分道的侗乡风雨桥。

▲ 中步头桥(济众桥)

中步头桥位于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中步村村东210米处,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3年),光绪二十年和1923年两次重修,为两孔梁式廊桥,桥墩以山石堆砌,上部为叠梁及木构廊屋,桥头有座鼓楼,侧看易误认为桥楼冠。

 观月

观月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路塘村村口,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民国十年(1921)重修,1985年大修。为一墩两孔,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桥上建四柱三间木构架遮雨长廊,桥廊东西两头及中间分别建有颇具侗族风格的楼亭三座。东西两头楼亭屋面皆为三层密檐四坡屋面,屋顶为歇山顶式,上施小青瓦挂白檐。中间楼亭为五层密檐四坡面,屋顶为六角攒尖葫芦顶。

 中步三

通道县陇城镇中步三桥位于陇城镇双吉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年间被冲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

▲ 下宅迴龙桥

位于通道县陇城镇下宅村村口,横跨坪坦河上游溪流,桥廊内设关帝神龛。
 坪寨风雨
位于通道县陇城镇坪寨村,横跨坪坦河上游溪流
寻找观月桥的途中,路边能看到中步三桥、下宅迴龙桥、坪寨风雨桥三座古桥,横跨于坪坦河上游,均为清代建筑,无论外形结构还是内部装饰,丝毫不逊色于坪坦风雨桥。

 普济

坪坦乡坪坦村的普济桥始建于清乾隆25年(1761年),是现存最古老的侗族风雨桥之一,为单孔伸臂梁式廊桥,两岸各一个半空心石墩,伸臂梁插在石墩内,以大卵石弹压,叠梁再压卵石,直至两岸伸臂合拢。工艺极为罕见,被桥梁专家誉为“桥梁化石”。据说当年坪坦古寨是湘、桂边界古商道上物资集散码头,山外的“洋货”经船过洞庭、入沅水运到这里以后,只能改为力夫肩挑运往桂北,水运繁忙。侗族工匠选择这种设计修桥,为的是不影响船只通航。

▲ 廻龙桥

廻龙桥位于通道县坪坦乡,为石墩木廊桥,全桥分成两部分,各具不同形式,别具一格。中间桥亭为文昌阁,侧阁额题“龙桥”三字。东阁楼北面廊房及走马板上有题辞和山水墨画,桥梁及两侧檐板上有彩绘,均甚精美,为最有特色的侗族风雨桥之一。

▲ 普修桥

普修桥坐落于通道皇都侗寨的坪坦河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毁于洪水,清嘉庆八年(1812)重修,1984年复修,2007年3月寨民对桥体进行维修。与程阳桥相似,属石礅木伸臂桥,造型别致,装饰华丽。亭廊间的柱间设有坐凳栏杆和关圣殿、始祖祠、文昌宫三座神龛。亭廊上,分别建了八角宝塔,翠槛雕梦,桥头桥尾的门楼,龙蟠凤舞,令人叹为观止。

▲ 芋头廻龙桥

通道芋头侗寨是一座古建筑丰富的侗寨,寨内有四座鼓楼外,还有四座风雨桥,分别为芋头廻龙桥,塘头桥、塘坪桥和塘尾桥。芋头迴龙桥,建在芋头侗寨水口处,意为桥如长龙,屹立水上,水至龙回,护卫村寨的意思。2008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张俊逸教授捐资修复芋头龙桥,宋楚瑜亲笔提名“廻龙桥”。

▲ 塘头桥

通道县双江镇芋头塘头桥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

▲ 塘坪桥

塘坪风雨桥建于清光绪7年,民国十年修复,内有文革忠字相,与塘头桥相距约100米。
 文星桥

文星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兵书阁村占字岩组水口处,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集桥、亭、阁、殿为一体,坐西朝东。文星桥不架于水上,无墩,无拱券,呈亭阁式木结构廊桥,是吴氏家族乃至周边地区对文曲星文天祥的纪念和敬仰。西侧建有一座南岳庙庙内供奉着文曲星。

 芷江龙津

芷江龙津桥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横跨舞水河,全长246.7米,桥宽12.2米,是侗族地区最早、最长的风雨桥,有“三楚第一桥的”的美誉,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这座桥梁最初建造时基本上是寺庙僧人和官府行为,与侗族村寨无关,但服务人侗族人民,因此归纳为侗族风雨桥,桥廊内商铺林立,游人如织。

龙胜:接地锁水风雨桥

湘桂交界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万山环峙,五水分流”,水系发达,溪河遍布,各族人民自古为了出行,修建了无数的桥梁,其中侗族风雨桥30多座。

▲蒙洞接龙桥

接龙桥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蒙洞村,横跨蒙洞河之上,距县城75公里。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经多次重修,桥的下部不设桥墩,以三组各两块巨大的方形条石呈“八”字形立于河滩之上作支撑,上架横木作托架梁再架设大梁,与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相似。建造工艺为侗族风雨桥中的孤例,是最有特色侗族风雨桥之一。接龙桥所处的位置非常偏僻,可以坐平等至蒙洞的班车或者先坐到平等镇然后转去蒙洞的车,但是一天只有三班,所以要注意好时间,最好是自驾,沿途还有其他几座风雨桥。

▲龙坪风雨桥

位于平等镇龙坪村东面的小江河上,原为石拱木廊桥,桥廊损毁后重建。

▲修缮中的孟滩风雨桥

孟滩桥位于龙胜县平等村以南1公里,横跨在平等田垌外,紧锁住平等河的咽喉,镇住脚下的湍急孟滩。架得高,跨度大,堪称龙胜侗乡第一风雨桥。桥底是两层合抱粗的杉木作垫,被菱形青石墩高高顶起,是悬柱挑梁,斗拱飞檐,榫卯固定。桥面铺架木板,两旁装上栏杆,安有坐凳,是供人们避风躲雨的甬道和长廊,2024年5月经过此桥时,正在维护。

▲广南兴坡桥

兴坡桥位于龙胜县平等镇广南村东面,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有220多年历史,是龙胜县境内始建年代最早的风雨桥。桥内梁枋、封檐板上雕绘花卉、鸟、兽等图画,正中一间有神台,供奉有关公等神像。广南兴坡桥是龙胜最美的侗族风雨桥之一,初夏之时,广南河极为清澈,没有任何污染。巍巍龙脊山,苍莽葳蕤。河流、远山、田野、村寨,构成一幅动人的乡土画卷。

“古桥与神祇

风雨桥就被视为“凡间与神界的相连之处”,是侗乡人民的生命之桥,侗族村寨世世代代都认为,桥建得越大越多,便越能吸引更多的灵魂通过,村子的人丁便越加兴旺。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侗族人在桥上的廊屋设神龛,或在桥头修建庙宇,供奉崇拜的神像,于是,风雨桥就兼具了寺庙的功能,成为侗族人信仰空间,重要的精神寄托之地。千百年来,人们虔诚叩拜,祈求不洁之物拒之村外,风调雨顺、顺遂平安!


坪坦乡的廻福桥,桥上的三座桥亭分别是文昌阁、武圣祠和土地祠。

通道皇都普修桥亭廊间设有关圣殿、始祖祠、文昌宫三座神龛。

三江程阳的普济桥,四座桥亭中分别供有关公、文曲星、魁星和土地神,是神龛最多的侗族风雨桥。

从江流架风雨桥头,当地人用牲品,祭拜土地神。


黎平县樟洞风雨桥头土地神位。
通道坪坦迴龙桥神位。


三江高友迴龙桥,桥中有关圣宫、文昌宫、土地神位。

黎平高近引龙桥土地庙。

广西龙胜蒙洞接龙桥飞山庙。

湖南通道下宅迴龙桥关圣位。

从江宰俄风雨桥,当地人在桥头立下一根根许愿柱,祈求护佑、显灵。
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占字岩文星桥西侧建有一座南岳庙庙内供奉着文曲星,是吴氏家族及周边地区对文曲星文天祥的念和

广西龙胜蒙洞接龙桥头的夜啼符。侗族人认为,桥对人一生的健康具有护佑作用。

湖南通道中步二桥南岳庙。

湖南通道普济桥城隍庙。

三江和里三王宫与人和桥。

暗藏风水

风雨桥是侗族最重要的建筑,对于依山傍水的侗寨来说,桥的选址颇有讲究,事先要请地理先生。风雨桥多建造在村头寨尾的水口处,也有少数风雨桥建在穿越村寨内部的水面上。水口是村寨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村寨常见的界定。水入口处往往就是村头,水出口处则是寨尾,侗家人把风雨桥建在村头寨尾,而且要选择在溪河两岸两条山梁对接之处。桥的名称也有讲究,迴龙桥、廻龙桥、福桥、引龙桥、接龙桥、合龙桥、普济桥、普修桥……无不与风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江程阳永济桥、从江金勾风雨桥就是典型起风水作用的“水尾桥”,风雨桥建在寨尾,可以拦截财源不外流,积蓄财富。

 程阳永济


 金勾风雨桥

通道高步福桥、双吉中步三桥、黎平茅贡樟洞风雨桥不仅建在水尾,还连接着两端的山梁。侗族人认为,水是财源的象征,山梁是“龙脉”,桥将“龙脉”对接起来,形成龙盘之地,不仅可以护卫村寨,而且可以把上游的财气、福气一起拦住,从而使村寨成为聚宝、集福之地。

▲ 高步廻福桥


▲ 中步三桥


▲樟洞风雨桥
水入口处往往是村头,通道芋头廻龙桥就建在芋头侗寨村头水口处,水至龙回,可以避免村寨与不利地形相冲,起到驱挡邪物、保护村寨的作用。进入芋头侗寨要先经过廻龙桥,塘头桥、塘坪桥三座风雨桥,才算正式进入寨内,彰显风水布局。
▲芋头廻龙桥

黎平堂安风雨桥、高近迎龙桥、通道路塘观月桥这些桥远离村寨,平时几乎没有人走,却修建得十分隆重和华丽,有布局风水之需,完全以风水功能为主。

 堂安风雨

 高近引龙桥

 路塘观月

黎平肇兴侗寨从穿寨而过的河流上游到下游,依次建有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等五座花桥,牢牢地锁住寨内风水,以聚福、纳财、保平安。

▲ 肇兴仁团花桥


榕江的大利侗寨,同样有寨头、上步、中步、下步、寨尾等五座与风水有关的花桥。

 大利中步花桥


还有一些风雨桥建造的地方甚至没有河流或小溪经过,而是建在山上、田间或路边。这类风雨桥除没有桥墩之外,外观与普通的风雨桥基本一致,它们既作为路人休息的凉亭,也起着风水的作用,如通道县县溪镇占字岩组水口处的文星桥,西侧建还有一座南岳庙庙内供奉着文曲星。

 文星桥

有的风雨桥还在桥头立有神兽,如从江增冲寨尾花桥、通道普修桥、芷江龙津桥,不仅作为桥头装饰,还着强烈的风水意图,有镇水、避邪的作用,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祈愿

 增冲寨尾花桥

 普修桥


 龙津桥


“精神内涵”
在侗族人心中,每一座风雨桥都承載了许多重要角色,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是交通、憩息、祭祀、社交、纳凉、娱乐、观景、迎送、市场、地标、是精神家园,是村中堵风水、聚财气的地方。

 蒙洞接龙桥


 坪坦迴龙桥



▲陇城中步二桥


▲肇兴义团花桥


▲大利下步花


▲程阳合龙


▲增冲寨中花


▲高团永定桥


▲高友迴龙桥


▲留架风雨桥


▲龙津风雨桥


▲林溪风雨桥


▲大利中步花桥


▲程阳永济桥



营造技艺

侗族风雨桥师承于汉族,虽不是国内最古老的桥梁建筑,但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反映出侗族人民的营造技艺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风雨桥的建筑结构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除了跨径非常小的桥梁,和少数石拱廊桥,几乎所有侗族风雨桥都采用了木伸臂梁结构。下部是石筑墩台的桥基,承载整个桥的重量;中部是木伸臂桥跨,连接桥墩托起桥身;上部是桥面廊亭,供人歇息通行。

平置木伸臂梁式廊桥——以三江程阳永济桥、岜团桥、通道普修桥为代表的石礅木伸臂梁式廊桥,下部是青石围砌桥礅,迎水面为锐角,减少流水冲击力,中部为密布式木悬臂托架简支梁体桥面,上部为桥面亭廊。此构造在侗族风雨桥中被广泛运用。


▲岜团桥

岜团桥,为石礅木伸臂梁式廊桥,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14米,二台一墩,两孔三亭,结构形式与程阳桥相似,不同之处是在人走的长廊边另设畜行道小桥。


普修
普修桥下部是长方形六面柱礅台,中部为桥跨,其结构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结构。梁跨度约10米,跨度不大,以减少梁的承受力,适应木材有限的截面。上部为桥面亭廊,采用榫铆结构的梁柱,体系成整体。柱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观,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梁。三个桥礅的亭廊上,分别建了八角宝塔,翠槛雕梦,龙蟠凤舞,令人叹为观止。


 程阳永济
程阳永济桥为石墩木伸臂风雨桥,桥长77.76米,桥道宽3.75米,高11.52米,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桥亭飞檐高翘,壁柱、瓦檐、雕花刻画。楼亭桥廊的艺术装饰具有典型的侗族艺术风格,体现出古代百越干栏式建筑和汉族宫殿式建筑的交流与融合,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迭梁穿斗式木伸臂廊桥 以通道县坪坦乡高步侗寨的永福桥,黎平地坪风雨桥为代表,结构与平置木伸臂梁式廊桥结构相似,通过迭梁和穿斗将桥跨重心和木伸臂梁受力均匀分布,以稳定桥梁,同时解决了木材长度有限的难题。


 地坪风雨
地坪风雨桥以青石砌墩,为一墩双孔桥台单向伸臂和桥墩双向伸臂相结合,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桥长57.61米,宽5.2米,横跨南江河之上。中部有两排各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桥廊上建有桥楼3座,中楼高 5米,5层重檐,4角攒尖顶,顶部置葫芦宝顶,宝顶下饰以如意头装饰,形似鼓楼;两头小楼高3米,3层重檐,悬山顶屋面。桥拱脊上,泥塑双龙抢宝,鸳鸯鸾凰。桥楼翼角,分别泥塑各种珍禽异兽。桥廊两侧,有一米高的梳齿栏杆。桥廊内两侧设置连通板凳供人歇憩。上部的花板绘有各种侗族风情人物故事及山水、花木、动物等彩画。


 永福

通道县坪坦乡高步侗寨的永福桥,为单孔双伸臂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桥上建四柱三间木构架遮雨长廊,桥廊西侧有二重檐鼓楼式桥亭一座,桥内壁多侗族彩绘,结构别致、工艺考究。

斜置木伸臂梁式廊桥 以通道坪坦乡坪坦村的普济桥为代表,桥长31.4米,桥面宽3.8米,单孔伸臂梁式廊桥。桥的两岸各一个半空心石墩,伸臂梁插在石墩内,以大卵石弹压,然后叠梁再压卵石,直至两岸伸臂合拢,伸臂两侧装挡风板,防止风蚀雨淋延长使用寿命。工艺极为罕见,闽浙编木木拱梁廊桥相似,被誉为“桥梁化石”。

 普济

复合木伸臂梁式廊桥 以湖南通道县坪坦乡廻龙桥为孤例,该桥长约80米,桥面约宽4米。为石墩木桥,全桥分成两部分,各具不同形式。西边一段以木排数层,叠置桥墩上,逐层悬臂伸出,形成拱券式样;东边一段则在石墩上置放水平木梁,中部石墩上先垫木磴两排,然后在两桥之间重叠搭接圆木梁二层,在梁上立柱,其上覆盖重檐瓦坡,连成通廊式的阁道。


 坪坦廻龙

石拱廊桥 由石拱券和廊屋组成,石拱券用扇形块石垒砌而成,廊屋明间为桥的甬道,石拱廊桥的特点结构稳定,能够很好的抵挡洪水的冲击。三江人和桥、从江流架风雨桥、从江宰俄风雨桥、龙胜坪寨风雨桥等为石拱廊桥。

▲ 人和桥


▲ 流架风雨桥


▲ 坪寨风雨桥


▲ 宰俄风雨桥
石撑木梁廊桥 龙胜蒙洞接龙桥的下部不设桥墩,以两块共三组巨大的方形条石呈“八”字形立于河滩之上作支撑,上架横木作托架梁,再在托架梁之上架设大梁,上盖廊屋,与浙江奉化南渡广济桥结构相似,不同的是广济桥是以六块三组巨大条石作支撑,为国内罕见。


 蒙洞迎龙

木平梁廊桥 主要为一些跨径非常小的桥梁,如大利风雨桥、芋头风雨桥、肇兴风雨桥是典型代表,木平梁廊桥往往不设桥墩,在两端桥台上真接架梁,上置廊屋,结构简单。

 大利中步花桥


 芋头塘坪

每座桥都有值得回味的感人故事,显现出历史文化的燿燿亮光。虽然身处于相对贫穷的大山之间,但侗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出了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风雨桥。旷野中的风雨桥多数普通的连名字也没有,只是默默地亘陈于日月晨昏之间,再坚固耐用也抵不住风雨剥蚀。许多风雨桥在荒草的覆盖下,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等待寻桥人去发现。幸存下来的风雨桥,是活着的文物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守望着河滩,迎送着落日,承载着一代代侗族人的脚步。

摄影/编辑:大刘

2017-2024摄于黔桂湘

朝影夕读
影像随心,摄影,旅行,与你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