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风物丨穿越时空,寻访古桥的记忆密码

文摘   摄影   2024-03-20 07:13   江西  



这是朝影夕读的第208篇原创

徽州地处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辖六县一府(歙县休宁县黟县绩溪县婺源县祁门县)。这里有钟灵毓秀的黄山、蜿蜒曲折的新安江、依山傍水的婺源,地势呈“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山岭遍布、川谷崎岖。自古勤劳的徽州人,为了走出大山,在层峦叠嶂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开辟了四通八达的徽州古道。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这里不仅有着星罗棋布粉墙黛瓦的古村落,还有众多的古桥。




徽州古桥

图文 | 朝影夕读

因为对徽文化和古建筑的喜爱,己记不清多少次来到徽州寻访,其中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徽州古桥,让人印象深刻,有拱桥、板凳桥、曲桥、平桥、廊桥、月桥......

▲宏村画桥 位于宏村的南湖,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画桥的名字来源于桥上的一幅画,画中描绘了一位渔夫在湖畔垂钓,画面十分生动。这幅画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所作,被誉为“南湖画”。如今,这幅画已经不在桥上了,但桥的名字却一直流传至今。当年《卧虎藏龙》的外景取景地之一,李慕白牵着白马从画桥上飘然而过,成为不可辜负的经典!

▲许村高阳桥 位于明大学士许国故里歙县许村,横跨在西溪上,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已亥年(1719)重修,廊内有七间,两侧各置坐凳;为双孔石墩木桥,砖木结构,中间和南侧设有佛座桥廊设窗,可凭窗观赏许村的秀美景致。此桥为纪念许氏祖发端于河北高阳郡而建,是许氏家族的标志性建筑。

环秀桥座落在呈坎八卦村众川河上,连接呈坎村与溪东街。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是旧时呈坎通往灵山与歙北许村的主要通道。桥为二墩三洞,桥面架平石梁,花岗石砌筑。全长15米,宽4.5米,高约3.5米。桥梁面西端建敞廊,木构架上覆小青瓦,两侧置飞来椅,供人歇息。元呈坎村民罗环秀别妻离乡,踏入商途并成为富商,却因心力交瘁客死他乡,其妻程氏为纪念丈夫,捐资建造了这座便民石桥,并以丈夫名字命名。

永兴桥 位于呈坎八卦村永兴湖。

拱北廊桥 位于休宁县田镇屯黄公路旁的岭下村,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重建,为4墩5孔廊桥,长70.7米,宽5米,高7.6米,桥上建有遮风避雨的木长廊,廊屋内设靠背长条凳,供行人休息,是安徽省内最长的古廊桥。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湘军曾在此拼搏厮杀;1934年冬,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先遣队北上,曾在桥上夜宿。

三棵树廊桥  位于休宁县蓝田镇隆光村,与屯黄公路相邻,建于明代,条石建造,桥上有砖木结构风雨廊,单面敞轩,造型独特。因廊桥邻被誉为“皖南一绝”的三棵年龄均在250多年的苦槠树而得名三棵树廊桥。

灵阳桥,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为南宋里人方进卿始建,有八百多年历史。桥身由粗麻花岗岩所建,桥长不足10米,为单孔廊桥古朴端方,小巧灵秀,横跨山间小河灵金溪,为灵山村的水口廊桥。

▲唐模高阳桥 座落在歙县潜口镇唐模村中水街上,建于雍正年间,雍正癸丑(1733),里人许锡龄题“飞虹”二字。为双孔红条石拱廊桥,南北向跨檀干溪而立,长12.6米,宽7.4米,高约3米。桥面建五开间小殿。两孔间桥墩上嵌匾额“高阳桥”三字,因唐模许氏出自河北高阳郡,故名“高阳”以示郡望。桥上殿为仿明式木构架,昔日供有观音菩萨,因此有百姓又称为“观音桥”。小殿上游一面,装饰栏板和隔扇窗,游人可眺望水街风情。

▲北岸廊桥 位于歙县北岸镇棉溪河上,建于清代中叶,为3孔石廊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高约5米,南北两端廊墙开有对称大门,南端门额书“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四字,北端门额书谦庵旧址。长廊内分11间,沿墙均置坐凳,北端第二间的西侧凭窗外置“美人靠”,是徽州廊桥中造型最为别致也最为壮观的一座。

▲水竹坑廊桥 位于歙县杞梓里镇的水竹坑,古徽州为数不多的单拱古廊桥,始建于明隆万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年间,如半轮明月横跨于华源河上,故当地人称之为“得月廊桥”。桥头石碑记载着“此桥相传建于前明隆万间,……为歙绩津要”, “戊寅年(1878年,即光绪四年)三月十六日告成”,碑文由时任江苏候补道的柯铭所撰,落款日期为“光绪四年三月中浣”。

下桥亭 位于黟县屏山村村口,桥上刻有“古桥物色”四个字,落款是曾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的阮元,于道光1822年书。桥上敞开廊亭为三间八柱硬山式两坡屋顶,两侧美人靠供人歇脚;廊亭内侧板壁画有观音与童子、风伯雨师收雷公电母、二郎神战双怪等神灵故事图像,为村头镇水辟邪之用,是整个屏山村的风水桥亭。

万年桥 位于歙县县城北门外扬之河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是过去通往太平,抵达省治安庆的要道,如今则是老城连接新区和通往北郊村镇的重要交通线。长150余米,高10米,宽6.7米,为九孔石拱桥。原桥东端有一石碑坊,上有“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等题,毁于清乾隆年间。

察关水口祭酒 位于婺源浙源乡察关村水口,是一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石桥。它静卧在溪流之上,桥头有古树,环境清幽。由宋绍兴年间,时任金华太守,因生病辞官归故里,在村口建桥与亭,分别取名“祭酒桥”与“祭酒厅”。后人念募捐人的功德,将桥栏杆拆除,取无栏(男)之意。桥长42米,宽6米,跨径14米,这座桥被称为“中国第一寡妇桥”,当地村民婚嫁喜事,宁愿绕远道,也不走此桥。

题柱桥 位于婺源镇头镇游山村,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99年),建桥人微光公董允升,桥名取自司马相如的一个典故。相传司马相如家里很穷,可他读书却很用功,却屡试不中,有一天过一府桥时,司马相如曾发誓“非高车驷马而不过此桥”,后来司马相如高中了,复过此桥时,给此桥取名“题柱桥”。董允升将桥以此命名,其意是激发后人奋发努力,桥面桥亭为建国后所重建。

通济桥思溪村的一个标志景观,建于明景泰年间(约公元1450-1456年),是思溪村俞宗享公为造福社会集资而建。桥长22米,宽3.8米,桥身和桥廊为全木结构,桥栏为槛。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平时喜欢在廊桥靠着看风景,闲聊歇息,是人、自然、建筑的完美结合。

彩虹桥 位于婺源县清华镇,因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名。全长140米(桥身105米),为长廊式人行桥,桥有条石垒成的四座巨大桥墩,宛如碉堡,厚实笃定。桥墩上建亭,桥墩与桥墩间以廊相连,形成六亭五廊的格局。东部第二个桥墩上设有神橱,祀奉大禹。该桥初建于南宋(1127-1279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

石蹬桥 紧邻婺源清华彩虹桥,为方便行人的步行便道,同时抬高清华水,减缓水流对彩虹桥的冲击。

永济桥 位于婺源段莘乡王村,是一座三拱石桥,俗称三眼桥。桥左侧的石拱阳面有“挹秀”石匾,阴面有“荡云”石匾,中间的石拱阳面“永济桥”字迹清晰可见。古桥下水流潺潺,桥的三拱倒映水中,似三只明眸。三眼桥建于清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多少婺源人曾踩着青石板路经此桥,翻山越岭至新安江畔,再乘船以徽商之名去往更远的山海。因段莘修建水库,段莘村全部搬迁移民,只剩下三眼桥还在见证历史。每年水库水位下降草地露出时,游客便纷至沓来,一睹古桥沧桑的容颜。

▲板凳桥 婺源思溪漳村、延村、浙源沱口等地,自古还有一种“人”字形脚架的独特木桥。这种桥宽约一米,长七八十米不等,用杉木搭建,没有护栏,也不上漆,脚架用铁链拴着,铁链的另一端固定在岸边的木桩上,防止洪水冲走。这种桥形式似板凳,造价低廉,简约、实用,易于搭建,人们称之为板凳桥,广泛分布于赣北婺源、浮梁、九江等地。

千百年来,徽商及达官热衷回乡修路建桥,行善积德。据文献记载,徽州六县一府共有古桥上千座,而如今,所剩无几,其中还不少已属危桥。古桥一直服务于徽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徽州人的足迹,也沿着这些桥,走向了广袤的大地。因此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与故事更是灿若繁星、深沉而厚重。

(摄影/编辑:大刘)

朝影夕读
影像随心,摄影,旅行,与你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