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乡赶集

文摘   2024-08-26 20:27   江西  



这是朝影夕读的第237篇原创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瘠,长期发展落后,一度被视为“中国最穷”的地区之一。在距离美姑县城23公里的龙门乡,每逢阳历三(三、十三、二十三),为十天一次的赶集日,周围的彝族乡亲会汇集到这里赶集,小商小贩们,也会大包小包地带着各种百货来到这里兜售。一时间,人和车在集市里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龙门乡赶集

图文 | 朝影夕读

赶集,彝民称之为“赶场”,是除节日之外最热闹的日子。一大早,方圆几十里的彝族老乡骑着摩托、赶着马车、或步行背着满当当的背篓,顺着山路,赶着牛羊,抱着鸡鸭,通过美姑河索桥,陆陆续续涌向龙门集市。

龙门乡地处美姑县中部,美姑河、348国道自北向南贯穿其中。集市就位于集镇的348国道两旁,没有固定摊位,来赶集的都是先到先摆,后到的见缝插针,高峰时延伸到集镇外头。每当集市开始,琳琅满目的货物目不暇接,有各种新鲜时令蔬菜、瓜果、山野菜;有手工制作的酸菜、豆制品;有各种鲜肉、活禽、蛋类和腊肉;有现场加工销售的卤味、小吃;有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竹器、木器、铁器、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等......还有猪、牛、羊等牲畜交易

此外,也有不少各种手工修伞、修鞋、修表、酿酒的手艺人,和兜售彝族银器和民族服饰的小贩。

集市各色人等,熙熙攘攘,令人眼花缭乱,叫卖声、讨价声不绝于耳。

赶集是约定俗成的乡间聚会,彝族乡亲就像走亲戚一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喝酒,互通信息。

赶集也是娱乐消遣的好去处。

赶集是彝族人的习俗,更是文化,也是社交方式,远不止简单的商贸活动。在物资相对匮乏山区,彝族人走出村寨,相约在集市,美美地喝一顿,增进感情。最开心的要数小朋友,可以享受到盼望已久的零售。

每个人都面露喜色,到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最常见的恐怕是治病救人的江湖郎中、民间医生,每个集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治病不用排队挂号,方便还实惠,多少有点作用,最受农村欢迎。

毕摩、苏尼是凉山彝族集市最独特的存在。几个年长的毕摩摆着彝文经书,用鸡蛋给人算卦。毕摩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念经之人、有知识的长者。彝族人婚丧嫁娶、看病占卜、择日,都离不开毕摩。

苏尼摇着羊皮鼓、法铃给人驱病,乒乓作响吸引不少人围观,这玩意据说真有用。苏尼是彝族巫师,男女都有,彝族人认为苏尼是拥有法力,可以祛除一切牛鬼蛇神治病救人。

十天一次的赶场,除了牛马羊外,更是潜移默化的人际交往、身体休息、心情放松的日子,不管有没有买卖,只要有空,彝族人都愿意到集市走走,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场身心之旅。

龙门乡是国道348昭觉、美姑通往乐山、成都的必经之路,赶集时来往车辆经过,时常发生拥堵。

我家养的牛,你家养的马,他家喂的山羊、鸡鸭,在这个特定日子交易,成为凉山彝族生活的重要部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集市见证着彝族人的生活本色。凉山彝族人最地道的淳朴在这里生根发芽,他们特有的文化性格,在集市的热闹与喧嚣中,有着最生动的注解……

午后,彝族人卖掉了自家的牛、羊、鸡、竹编等土特产,最后换回油、盐、酱、醋、酒等家庭所需,陆续回家,集市逐渐恢复平静。

这是十年前我两次在龙门乡拍摄的照片,那时的龙门乡几乎都是简陋低矮的房屋,看上去和大凉山其它地区一样还很落后。从最新的资讯信息了解到,这些年国家精准扶贫让龙门乡旧貌换新颜,已不在国道上赶集,不再逢集必堵。彝族人全面脱贫,生活蒸蒸日上、不断在改善,龙门乡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摄影/整理:大刘

2013.02/2014.10摄于龙门乡

作|者|介|绍
刘贵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新余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刘贵星,网名“大刘”,江西新余人,摄影、音乐、文学爱好者。从影十五年,POCO摄影网、太平洋摄影部落资深博主,擅长拍摄人文纪实、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社会变迁。数百幅作品散见于《中国摄影报》《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山东画报》《澎湃周刊》等刊物;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摄影展中参展、获奖。

朝影夕读
影像随心,摄影,旅行,与你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