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中堡
图文 | 朝影夕读
2012年9月9日,我在南丹县里湖白裤瑶乡摄影采风,同行的摄友告诉我南丹中堡苗族乡非常有民族特色,就是有点远,问我愿不愿意去?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回到南丹,立马订了第二天去中堡的汽车票。
南丹到中堡苗族乡每天只有早上一趟班车,道路凹凸不平,沿山蜿蜒曲折,登高望远,只见山峦逶迤起伏,错落有致,望不到边界。正值秋天,金灿灿的梯田千层万叠,经山不绝,沿途风光旖旎 ,一派收获的景象。汽车慢悠悠穿行在山间,卷起一路风尘,时不时停下来上下客,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居然行驶了三个多小时。
中堡苗族乡不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山环绕。集镇在山顶,街道狭窄没什么人,幸好有一家小旅馆,条件不算太差,安顿下来后感觉还早,决定去附近的拉纳苗寨看看。
拉纳村离中堡七八公里,狭窄弯曲的山路,村子好小,坐落在山窝,周围一个个小山包,土地较少,从遗留下来的老房子来看,以前居住的都是苗族传统木建筑吊脚楼,很多已倒塌,逐渐被砖瓦房所取代,路也是新铺的水泥,看得出正发生巨大变化。村民养猪、养鸡养鸭,养牛羊,种核桃、玉米,保留着传统的农耕习俗,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苗族人淳朴,看到外来客都会热情招呼,面对镜头也不拒绝。转了几圏,发现村里年轻人很少,老人小孩居多,都是留守一族。有些老人身着苗族服装,听不懂汉话,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拍了些零散的照片就返回中堡。
第二天中堡赶集,我没有去逛集市,一早先去了附近的九立村。苗岭的早晨,鸡鸣狗吠,原始古朴,九立村比拉纳村更大,村里有一所小学,状况和拉纳村差不多,也是苗族村。从房子的陈设来看,很多家庭并不富裕,村里也看不到什么年轻人,有个妇女在做蜡染,她说这里的年轻苗族基本上都汉化了,平时没什么人穿苗族服装,很多人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还不到一半,要到过年的时候回来才热闹。
回到中堡,集市人头攒动,乡民背着土特产从四面八方走来。以当地的山货、果蔬、手工烟、家禽、牲畜等农产品及日用百货交易为主。我很好奇中堡这个山顶集市,街道不平整,逛一圏下来要过几个坡坎,乡民赶集都要爬山,交通不便用水也困难。旅店老板告诉我,在清末民国时,这里归天峨县管,当地盛行赌博,村民多在山上制高点聚众赌博,以防官府围捕时四处逃散,常常有村民到赌场兜售食物等商品,久而久之人越来越多成了集市,就是现在的中堡。原来中堡集镇的历史并不长,是个因赌而兴的集镇。
乡民都是背着竹制背篓,几乎人手一个,小到油盐酱醋、瓶瓶罐罐,大到猪羊、铁锅,只要背得动,放得下,什么都可以背,什么都往里装,无所不能。
别看中堡偏远,这里的瑶山鸡,黄牛,梅花山猪,纸皮核桃可有名,到县城就是抢手货。
我在南丹见到“卖打药”的草药郎中,又来中堡“救死扶伤”了,其手法老辣,一会功夫几个病号就药到病除。
由于长年居住在偏远闭塞的山地,苗族同胞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而,该民族的民俗民风以及生活习俗保存完好。他们的服饰奇特华丽,女子上穿贯首衣,下着百褶裙,全身以蜡染、刺绣饰之,色彩鲜明、做工精致,衣裙全是自种的棉花,而后再自纺、自织、自缝、自染,费工大。男人身着黑衣黑裤,头缠黑布雕花头饰,披着长袍。每逢节日和红白喜事,苗族男女都要佩戴银饰,身着盛装参加。
我还注意到,这里的苗族妇女都是盘着头发,一问才知大有讲究,原来这里的苗族姑娘从小头发剃光3次后,就不再剃,而是把头发留着,到了18岁必须盘起来,这是苗家世代沿袭下来的规矩;还有就是苗族姑娘从小掉落的头发,母亲都要一根一根收集好,等姑娘长大一同盘起来,目的是要记住母亲的养育之恩。每逢重大节日或是婚丧喜事,苗族妇女非要盘发不可。
苗族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互相分享食物,聊天拉家常,好不欢乐。与其说是来赶集,倒像是来参加一场乡间聚会。
中堡逢一、四、七赶集,可能是秋收农忙的原因,集市不是特别热闹,很多人卖完东西或买到想要的商品,匆匆离开,午后的集市显得冷清。当地人讲,农闲时,这里赶集可热闹,特别是逢年过节,青年男女返乡都在集市相亲,寻找意中人,挤都挤不进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苗族人最地道的淳朴和特有的文化性格,在集市的热闹与喧嚣中呈现。
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一阵暴雨突然袭来,让人猝不及防,孩子们在雨中欢快地奔跑。
出门总遇稀罕事,坐个班车,后备箱居然塞进一头活蹦乱跳的大黄牛。
(大刘2012.09摄于广西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