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始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1700多年前,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火频仍、天灾肆虐,大批民众举族南迁,其中一部份汉人迁徙到闽西山区,成为当地的客家人,这里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为了防范野兽和盗匪,客家人选择聚族而居以作自保。他们就地取材,以石头为基座,建造出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对外极为封闭的夯土木结构群体聚落。这些聚落依山就势,通常有多层,可以容纳整个村庄几百甚至上千人,外形如城堡般壮观,这就是土楼。
福建土楼
图文 | 朝影夕读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瑰宝,以其壮观的外形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土楼多数由客家人所建,也叫客家土楼,少部份由福佬人所建,主要分布在闽西和闽南, 以山区为多,尤以龙岩市的永定区、新罗区和漳州市的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华安县最为集中。土楼分为方楼、圆楼、府弟式楼,还有少数八角楼和不规则楼,总数达3000多座,其中的46座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初溪土楼群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南部的下洋镇初溪村,自明代至现代,历经数百年而建,为徐氏家族聚居地,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列入“世遗”的土楼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土楼。▲初溪绳庆楼为正方形土楼,由内外2座正方形土楼组合而成。▲初溪集庆楼是永定现存最古老(建于1419年)、结构最特殊(72道楼梯)的圆土楼。 高北土楼群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东南部的高头乡高北村,距县城47公里。楼群内列入“世遗”的有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等4座土楼。
▲“土楼王”承启楼坐落在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为江姓族人住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后依次向内续建二环、三环和四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
万安土楼群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东村,高东村人口密度较大,在约0.3平方公里的峡谷中有各式大小土楼14座。高东江氏肇基祖江添澄的第六世孙江前溪及其派下裔众陆续夯造的。楼龄较长有的达460年以上。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岩太村。该村有40多座大小不等的土楼,其中较大的圆楼6座、方楼18座,均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圆楼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的,其中最早的是福龙楼,建于1952年;最年轻的是福盛楼,建成于1982年,直径84米,是永定县已发现的直径最大的圆土楼;其余4座均建于1957年。
南溪土楼群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东南,与平和县芦溪乡毗邻。悠长的南溪从南往北在青山间逶迤盘桓,两岸散落着数十个自然村。数百座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土楼或依山傍水,或彼此相依,分布在约8公里长的山谷河边,村庄相连,屋宇相接,方圆杂陈,错落有致,气势恢弘,成为一道“土楼长城”的壮丽景观,其中衍香楼、振福楼被列入“世遗”。
▲衍香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新南村,建于1880年,创建人苏谷香(谷香公)年少时家境清贫,中年后经营烟草发家建了这座楼。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有1个大门,2口水井,3个厅堂,4副楼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楼的内厅仿府第式建筑,有后堂、中堂、前堂,厅左右侧有厢房。
▲振福楼坐落于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西片村,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土楼,被称为振成楼的“姐妹楼”,1913年由苏振泰所建,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3个厅堂,96个房间。▲立本楼,方形土楼,苏氏民居,始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822年),坐东朝西,占地约2100平方米。高4层,内通廊式。全楼设一个大门、4道楼梯,内有2口井水,祖堂设于内院中间。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冬毁于战火,仅存主楼残墙。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东南的湖坑镇洪坑村,距县城45公里。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为林氏家族聚居地,现存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列入“世遗”的光裕楼、福裕楼、福兴楼、奎聚楼、如升楼、振成楼、庆成楼等7座土楼,均保存完好,其中的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振成楼,位于洪坑村,俗称“八卦楼”, 外形似一顶古代官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土楼王子”,由洪坑林氏二十一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1912年建造,耗资8万多光洋,历时五年建成。▲福裕楼为府第式土楼,位于洪坑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系洪坑林氏二十世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刀加工作坊发财后,由林仲山牵头合建。▲奎聚楼 位于洪坑村西北部,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中厅高、两厢低、依山就势,形成楼宇参差、错落有致的格局。
▲如升楼坐落在洪坑村北部,与福裕楼隔洪川溪相望。如升楼是永定众多土楼中小巧玲珑的土圆楼,俗称米升楼,因楼小,被称为"袖珍土楼"。
河坑土楼群
位于书洋镇曲江圩河坑村,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熏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
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境内,距离河坑土楼群三公里,村内有20多座不同形状的土楼,层次和造型丰富,别具一格。▲顺裕楼:位于石桥村,1927年开始筹建,历时20年完工。楼外围直径74.1米,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是南靖最大的圆形土楼,楼内拥有369间房间,被确认为中国房间数最多的圆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是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由一方四圆五座土楼组成。14世纪,黄贵希带着儿子百三郎从永定迁居此地。元末明初百三郎修建了田螺坑的第一座土楼,取名和昌楼。清康熙年间,黄氏十二世黄启麟在和昌楼的西侧兴建步云楼。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黄氏族人又先后围绕步云楼修建了振昌楼、瑞云楼和文昌楼。五座土楼坐落在五层高低不同的台地上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云水谣
原名长教村,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由璞山、官洋、坎山三个自然村组成。云水谣古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保存完好就有53座。其中和贵楼、怀远楼被列入“世遗”。▲怀远楼,位于坎下村(云水谣)东部,建于1905至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和贵楼,位于南璞山村,由简氏十三世简次屏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兴建。始建为四层,1864年土楼前半部遭太平军焚烧,后改建时又加高一层,成为如今的五层土楼。
塔下村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西部,为典型的客家聚居地,塔下村土楼沿河而建,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脚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景观,其中,裕德楼和顺昌楼位于溪流两侧,结合溪流形似太极图,塔下村因此被誉为“太极水乡”。 下版寮村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紧邻居田螺坑与塔下村,全村有数十座土楼,其中最著名的是上节社的裕昌楼。
▲裕昌楼,位于下版寮村上节社,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有700多年历史。共5层,高18.2米,每层54间,共有房270间,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木柱已东倒西歪,但依然挺立不倒,中间为祖堂,是已知最古老的圆楼。和成群的土楼不同的是,福建还有很多零散的土楼,遗世而独立,分布在山野田园间,孤零零遗世而独立。
▲环聚楼,位于在永定区湖坑镇实佳村中山组的山腰上,为圆形双环带楼包式土楼,高山梯田环抱,群山逶迤,与自然融为一体。▲永定区湖坑镇石菽村土楼▲永定区岐岭横甲村福裕楼。▲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永昌楼▲南靖县船场镇甘芳村大坪楼,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吴氏族人聚财兴建,历时四年建成,整个村所有村民至今仍生活在大坪楼中。有别于其他土楼的建筑样式,大坪楼的造型独特,内有三层主楼一座,外有两座双层副楼环绕,如星拱月。
▲南靖县船场镇下山村寨仔半月楼、竹林楼。
▲南靖县南坑镇新罗长林村翠林楼,楼高不足8米,内径仅9米多,共三层,每层11间,是福建最小的土楼。▲南靖县南坑镇新罗南坑镇大磜村石示龟楼▲半月楼又叫“石头贯土楼”,位于南靖县南坑镇村雅村,远望像一弯新月,居住在楼里的刘姓人是从附近一个叫作“石头贯”的小地方迁移过来的,土楼位于罗山脚下,为二进建筑,前进为平房25间,后进为二层楼75间,共100个房间。▲漳州市和平县芦溪镇绳武楼,历经嘉庆至光绪五朝,长达一百多年建成,楼中共有二十四个开间,处处可见石雕、木雕、泥塑、壁画等,富丽精工,精美绝伦,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中最精致的楼,被世人誉为“木雕博物馆”、“美女楼”。▲厥宁楼位于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芦丰村,地处东溪和西溪的汇合处,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为叶姓闽南人居住。厥宁楼是由圆楼和“楼包”组成的土楼。几经洪灾火患,大部分已坍塌。▲锦江楼位于福建省漳浦县锦东村,为内高外低三圈内通廊式圆形土楼,外观呈金字塔形,采用条石和三合土混合夯筑。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林升泽始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其妻李灿续建中圈,清中期后世再续建外圈,其子孙世代聚居于楼中。▲黄素石楼,又名“定楼”,位于侨乡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村,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系黄素父子历时三十多年建成。楼内有房三十六间,楼外有屋七十二间,石楼长宽各20米,高9.3米,是福建省唯一一座纯石筑土楼。
走进土楼世界,去触摸客家祖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凝视每一处细节,领略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国之瑰宝。▲承重夯土墙▲悬挑木楼斗▲环周内通廊▲卵石高墙脚▲坚固楼大门▲层叠木结构▲青砖窗下墙▲满铺内石坪▲通廊挑腰檐▲屋顶大出檐▲剪瓦巧工艺 土楼人家
除了壮观的外貌和坚固耐用的结构之外,土楼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土楼都是一座家族之城,他们在这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这些祖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安身之地,土楼里,不仅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息,还沉睡着浩瀚的历史传奇。
土楼现状
时至今日,土楼在太平盛世中失去其防御的必要性,因为不再适合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一个个家庭纷纷选择离开土楼。与其它传统建筑一样,很多土楼正面临着被废弃、被损毁的严峻现状,甚至倒塌,那些残破的夯土墙,见证着土楼的荣辱兴衰。福建土楼还有很多很多,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爱好者,我两次来到福建寻找土楼,短暂的旅行拍摄,只是管窥其一斑。不尽的岁月里,土楼屹立在山间,寻楼人与它的故事仍会继续……(土楼资料来自网络,图片摄影/编辑:大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