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库地处湘、黔、渝,两省一市交界的大山之中,是湘西凤凰县西北部的一个苗族集镇,距县城59公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禾库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苗族文化。
禾库赶集
图文 | 朝影夕读
早就听闻禾库集市非常有民族特色,不仅农产品丰富,还是苗族女性争奇斗艳的场所,一直想去看看。9月22日,我和重庆万盛的廖哥驱车从凤凰古城前往禾库镇,59公里的山路,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午四时到禾库,入住当地宾馆,就为来感受独属于湘西的深山集市。
赶集,在湘西又为“赶边边场”。禾库集市是湘西苗族三大集市之一,农历逢一、六为赶集日。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十里八乡的人们,三三两两背着自家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收获的山货野物等,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禾库,狭窄的街道一会就熙熙攘攘,热闹起来。
禾库镇的主要街道不宽,象一条巷子,两旁是古朴的民居和商铺。早上七点刚过,集市已人声鼎沸,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不光附近的苗寨来此赶集,花垣、吉首、泸溪、麻阳、贵州松桃、铜仁、重庆秀山的商贩也常来此交易。街巷两边摆满了各种摊位,苗族同胞们身着传统服饰,用苗语交流,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到处欢声笑语,让人感受到温馨与亲切。
集市商品琳琅满目,从农副产品到苗族小吃,从家禽家畜到服饰银饰,应有尽有。衣帽鞋袜、竹木制品、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和鸡鸭鱼肉应接不暇。外面五元一斤辣椒,这里卖两元;二十五元一斤的土猪肉,这里仅十三元……物美价廉的商品深受农村人喜爱。集市一角,小猪撕裂般的叫唤声此起彼伏;鸡、鸭摊前人头攒动;乖巧的小狗好像在等待新的主人;集市中,人群往来不断。
苗族人背着背篓,装着农家土特产品聚集于市,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着喜色。背篓赶场是武陵山区的一大特色,几乎人手一个,小到油盐酱醋、瓶瓶罐罐,大到猪羊、铁锅,只要背得动,放得下,什么都可以背,什么都往里装,无所不能。背篓不仅能装物品,还释放出双手去做其他的事情,体现出山区人的智慧。禾库为纯苗族聚居地,中老年妇女大多爱着苗服,满街身穿苗服的女性,戴着头帕,佩戴银饰,走起路来叮当作响,穿梭在各摊点之间。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给小镇增添了一抹亮色。银饰是苗族服饰必不可少的元素。众多卖银饰摊位前,挤满了试项圈、套手镯、数银片、付钱的苗族妇女,好不热闹。苗族是一个被熠熠银光所包围的民族。这里赶场有传统的洗银手艺,手艺人大多来自附近德榜、柳薄两个银匠村,收费不贵,花几块钱,旧银饰经加热、抛光等工艺,一会功夫就焕发出新的光泽。还有不少卖苗族绣片的摊位,每个带绣片的襁褓、帽子都有不同的绣花,不同绣花的含义都不一样,每一针每一线的编织都是给孩子最好的祝愿。湘西苗族的头帕最为独特,你可别小瞧这头帕,用途可多了。戴起来再经银饰装饰美观又漂亮,冬天可保暖,里面可以放东西,可以修饰一个人的身高,还可以防身等意想不到的用途。一推子,一梳子,一个围脖,一把椅子,只剪不洗,这便是最纯粹的路边理发摊,主打一个便宜。老街另一角,几位老人正围在“苗族三棋”周围,杀得难解难分。赶集既是苗族人生活的需要,也是他们来集市消遣的一种方式。
不少民间医生、草药郎中、算命高人也来凑热闹,为赶集的百姓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小赚一笔。集市年轻人不多,大多外出打工,主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背着小孩来赶集的。苗族乡亲就像走亲戚一样,借着赶集的机会,在集市慢慢走,即使不买东西,遇上认识的姐妹,停下脚步寒暄一番,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与其说是来赶集,倒像是来参加一场约定俗成的乡间聚会。
在这大山深处热闹的苗族墟场中转转,穿梭在苗民的背篓间,品尝着摆于路边小摊上的各种美食,与银器老板周旋,讨价还价,未尝不是一种异样的乡村体验。我家养的鸡,你家喂的鸭,他家养的狗,在这个特定日子交易,成为湘西苗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赶集对于他们来说,除了买卖之外,更被潜移默化的定义为人际交往、信息获取、身体休息、心情放松的日子,犹如一场身心之旅。只是待了半天,心就被这热闹、传统又喜庆的场景填充得满满当当。午后,苗族人卖掉了自家的鸡、鸭、果蔬、竹编等土特产,最后换回苗族服饰,还有来自大山外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陆续回家,集市逐渐恢复平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赶集赶的就是一个热闹,是乡土气息,是湘西苗族接触外界,互通有无不可或缺的场所。人们趁着赶集与老友相聚,还可以在集市吃碗粉、理个发、算个命、甚至拨颗牙,最后背上背篓,满意而归。原始的纯真才是美丽的生命力,如果你来到凤凰古城,觉着太过热闹,如果你喜欢游客少一点的地方,那么就去禾库,务必赶一场集,赴一场烟火人间的约会。摄影/整理:大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