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西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的“闽赣粤”三省毗邻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客家聚居地。这一带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土楼、围屋、围龙屋等客家民居,还有不少风格各异的客家古桥。
客家古桥
图文 | 朝影夕读
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密布,古时交通极为不便,客家先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营造出各式古桥。
▲砥柱桥,位于广东省梅州桃尧镇显朝村,当地人称之为“老墟桥”。该桥为三柱四孔的半圆形石拱桥,桥长84米,宽3.45米,桥高11.8米,桥的两边为三合土墙护栏,没有任何装饰,两个桥墩建在河中的同一块巨石上,桥体高低起伏,左右扭曲,姿态妖娆,桥面S形酷似一头硕大的恐龙过河,造型奇葩,为广东十大古桥之一。▲永隆桥,位于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所建,桥墩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桥上有廊屋,桥头有阁楼,重檐歇山顶,名曰“仙宫”,桥中和桥尾也各有一阁楼,较矮,歇山顶。永隆桥结构科学,于青山绿水间显古朴雅致。▲云龙桥,位于龙岩市连城县罗坊乡下罗村的青岩河上,建于明崇祯七年,距今已经有370多年历史,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屋桥风格。云龙桥为罗坊罗氏第12世先祖哲甫主持修建。每年高考的学生,为了考上理想大学,都会在考前到桥上往返走一遍,祈盼“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的洪福降临。云龙桥还是当地民俗祭祀活动“走古事”最重要的场所。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客家人都要抬着三太祖师菩萨轿,扛着彩旗、宝伞,不顾天寒水深,列队从云龙桥走入河中,“古事”队伍互相泼水,争先恐后逆水狂奔,祈求菩萨护佑,体现出客家人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玉沙桥,原名溪头桥,位于连城县四堡乡马屋村水口,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连城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廊桥。桥长30米,宽5米,高10米,为石礅木梁廊桥,古为通达宁化、清流、长汀、连城四县的要津。
▲乌石下廊桥,位于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曾多次修缮,左侧桥头廊屋脊檩下“宣统二年重修”墨书字样清晰可见。廊桥以柳杉与杉木为材料,几乎不用铁钉,全为木榫结构。为当年宁化西乡南走汀州府的唯一官道线,廊桥为过往群众遮风挡雨,一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福建永定、漳州丘陵山区,在一些不深的溪流,为了节省修建桥梁的成本,客家人在浅水中按一定间距布设块石,搭建起跨越溪流的简易碇步,石块微露水面,行人便可通过这些石块碇步过河。这种酷似琴键的碇步桥被视为古老桥梁的一种原始形态。
▲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初溪村碇步
▲福建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下南溪碇步▲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云水谣碇步▲玉带桥,又名“凤岐桥”,位于江西赣州市信丰县虎山乡中心村。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座81米长、三拱三墩的砖石廊桥。该桥横跨虎山河拐弯处,依水势而筑,桥呈弧形,似一条跨河的玉带,设计独特罕见,造型非常漂亮,为信丰通往广东兴宁市、和平县的交通要道。从天空中看,整个桥身呈弧形,是江南目前现存最长的弧形廊桥,弧长88.15米。该桥的建造,有着一段辛酸历史。古时虎山河常常水势凶猛、行人涉水渡河多有不便,当地富户余凤歧便立志捐资建桥。没想到,工程极其浩大,很快就将家财耗尽。余凤歧没办法忍痛卖掉独生儿子,与发妻外出四处乞讨化缘,最终将玉带桥飞跨于崇山峻岭之间的滔滔激流之上。▲永镇桥,又名永镇廊桥,是一座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古桥,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城西的新龙乡江头村,由僧人欧阳融六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慕化建造,有360多年历史。桥三孔二墩,横跨于甲江小溪,长38.5米,经多次修缮,是一座石墩木梁悬臂式廊桥。相传,永镇桥及桥后的“古驿道”是寻乌与安远通往信丰、赣州的必经之路,没桥之前,商旅和居民来往只能涉溪通行,不便且危险。高僧欧阳融六后来发动当地的客家人,集资募捐架起木构廊桥,让南来北往的商旅们能有个避风躲雨的地方,便是永镇桥。▲赣州古浮桥,又名建春门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赣州贡江两端,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赣州这座宋代古城的兴衰历史见证者。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桥身设有撤板式通航孔,赣江水运繁忙时,可开启让船只通行。▲“水口岭隔岚岭嶂,太平桥跨太平江。”太平桥位于江西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塘尾村小组的太平江上,太平江为南北流向,路东是水口岭,路西是杨村镇最高峰北嶂山,太平桥正好置于两山夹峙的水口之间。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系南赣巡抚王守仁(阳明)为纪念平定“三浰”而建,以示天下太平。散落在山涧、村落的客家古桥还有很多,这些仅是我近年在拍摄客家传统民居中遇到的古桥。和客家其它建筑一样,古桥见证也客家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客家人的劳动与智慧、大义、团结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寄托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更是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者,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和感受。
(桥梁资料来自网络,摄影/编辑:大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