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尼仁波切朝聖問答

文摘   2024-09-29 23:26   广东  



#當上師在遙遠的地方......


問題1:如果我們與上師距離很遙遠,像是我們住在台灣,但是上師是在尼泊爾或是其他國家,我們不能夠像以前一樣隨侍在上師的身邊,那我們還能期待上師將來能夠為我們直指心性嗎?當我們與上師距離如此遙遠,是否能請仁波切開示,提點我們要注意什麼?


仁波切回答:有不同形式的上師,人身的上師給予你們直接的教導,但真正的上師是教法本身。

透過外在的人身的上師,我們會接觸到法教,那就是「內在的上師」,修持之後就會生起感受;當我們生起感受進而生起了悟的時候,就會接觸到第三種上師,那是「究竟的上師」,我們心的本質。


這三種上師要一直結合在一起,它們也一直是相關聯的,但是在這三種上師當中,以第三種——你心的本質是最重要的。我們對心的本質的認識,是來自上師所教導的教法。教導就像樂器一樣,會讓師生兩顆心產生共鳴。當你聽聞上師教導的教法,認得心的本質就是佛性、如來藏,上師就會一直與你同在。但不是人身的那一位上師,人身的上師總是跑來跑去,有一天人身的上師是會離開的。當然外在的上師是很重要的,他是教導的來源、加持的來源,但要知道最重要的上師,是你心的本質。


怎麼連結上師的心呢?有點像使用wifi需要密碼,密碼是什麼呢?是虔敬心。輸入虔敬心的密碼,你就能把wifi打開,連結到上師的頻率,從心中自然地生起虔敬心,唱誦「啊喇嘛千諾(上師鑑知我)」,意思是:「上師,您都知道呀!」這就像是一首自然升起的美妙音樂。你像是樂器一樣,發出祈求、呼喚的聲音,上師的心會因為你的虔敬心而感應到,也會與你共鳴,同時響起同樣的音樂,這就是「上師相應」。


有一天你會到達一個境界,人身的上師在哪裡都不是太要緊,因為你的虔敬心一直都在、因為教法一直都在、因為你的了悟一直都在,所以是沒關係的。但是,作為我們凡夫,都想要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私人的上師,就好像要有一個專屬於你的爸爸,但這個爸爸有好多孩子,不只你一個。


要了解,你認為「這是我的上師」,事實上,上師是大家的。你覺得「這是我的上師」,這是你個人的感知。你感情上覺得「這是我的上師」,但上師是大家的,了解嗎?


所以,要知道你的連結、虔敬心、祈請是你個人的事情,不要覺得我的上師有這麼多學生,好像這樣我就會失去與上師的連結,不必這樣想。就像是觀世音菩薩,祈請他的人那麼多,他的大悲心會不夠用嗎?不會。上師也是這樣的。


不同的文化對師生關係的期待也不同,也許華人會更期待「一對一」的關係,當然上師與你的關係是一種「一對一」沒錯,因為對你的意義來講,就是一種「一對一」。時代不一樣了,沒辦法在外在也維持「一對一」,但對於你個人的意義可以是「一對一」的。舉例來說,像是媽媽可以有十二個孩子,但是每個孩子都只能有一個媽媽。師徒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子。上師、佛菩薩都有很多學生,但是從你的方向來看,每個人跟上師的關係都是「一對一」的。這不是說你只能有一位上師,而是說你對每位上師都是「一對一」。現在你們還可以從ZOOM上面聽到開示對吧,這也是一種「一對一」呀,感覺上師只對你一個人說法對吧。


重點是了悟。慈悲、心的本質、轉化,都是你和上師真實的連結,當你安住在心的本質,上師就與你同在。當你發現不能安住在心的本質,就觀想佛、菩薩、上師在你面前虛空中給你加持,化光融入你,然後放鬆安住。在覺知之中,你就可以發現心的本質。


#當家人「浪費生命」不想學佛法.....


問題2:這個問題是我姐妹問的:親愛的仁波切,我有時很難對家人生起悲心,因為我在意他們的幸福,一來是我體驗到佛法的好,希望家人也能夠蒙受佛法的利益;二來思維人身無常及死亡時,我會擔心來不及利益家人,看他們沈迷電視、社群媒體及網路,我油然生起無力的感受。我偶爾會為自己加油打氣,期許自己早日證得佛果位,就可以幫助他們遠離無明輪迴痛苦,但是我同時又會沮喪,覺得自己的力量還這麼小,請問我如何正確的檢視這個問題,保持耐心及悲心?


仁波切回答:這可以分成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你[向外]去幫助的行動,另一方面則是你要[向內]將這個情況視為修行的對境,拿它來做修持。


第一方面,要找到一種「寂靜」的傳達方式,等待對的時機、用聰明的方式,把佛法介紹給他們。每個人都有對的時機,重點是你要等待對的時機,不要教訓人、用強迫的方式把你認為對的倒給人家。有耐性地等待時機來臨,否則人家反而會產生抗拒。當對的時機來臨,你要很真誠地展開對話,不要指責人家只是在浪費生命。對他們來說這可不是浪費生命,可能這只是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別指責人家浪費生命,耐性的等待對的時機來臨,跟他聊一聊。


現在的人非常沈迷於社交媒體,為什麼呢?這應該是來自於內在有一種寂寞,所以他們到處去外在找那些社群媒體上的東西,應該是有一種內在的「美麗怪物」在吧。(譯者補充:美麗怪物是仁波切在微細身教法上常用的用語,是指一種印記)我們要理解這一點。


方法很多,首先你要有耐性,再來等待對的時機。當你的耐性等來了對的時機,你就和家人坐下來好好聊一聊,你要帶著愛和歡喜,和他好好聊一聊。但這個「歡喜」要有一種你「對自己的歡喜」,這個對自己的歡喜是什麼?就是本質愛。透過本質愛,佛法的大門就打開了。


[另一方面來說] 其實,人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力,你不要想輕易改變誰的生命,可以去試試看,這麼試著試著的過程中,他的心可能會改變,但是外在的業力可能看起來差不多。


這時候「平衡」就來了,什麼的平衡呢?在努力跟放下之間,你要有一種平衡,不要放棄你的努力跟嘗試,你努力的時候自然對結果會有一種期待,覺察它,然後放下。就像雙人舞蹈一樣,你進我退,我進你退,中間有一種平衡,有平衡才會形成一種美妙的互動。就像華人說的「陰跟陽」的關係,互相搭配,你的「努力、嘗試」跟「放下、放鬆」,也是要在這種微妙的平衡當中進行,要像是一種美麗的舞蹈一樣地互動,這樣就夠了。


#禪修的時候,眼睛要怎麼看?


問題3:當我們禪修時,目視的距離應該要放多遠?在小房間或是廣闊的地方,目視的距離有什麼不同?


仁波切回答:這要看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方法。如果你是在禪修心的本質,一開始最好眼睛是張開的,當然也不是說閉上眼睛就不能禪修心的本質,但是最好一開始眼睛是張開的。你如果是在室內,可以眼睛看著面前的虛空,但不是盯著牆,不要變成盯著牆,你就只是放鬆地看著前方,沒有特定去看什麼,就只是看著。最重要的重點是,放鬆你眼睛的肌肉,就只是看著,然後安住你的心,讓心休息。累的時候眼睛閉上是沒關係的。


#修心性,卻老是掉進「無所緣止」......


問題4:我們在修持自心本性的時候,有時候因為不太習慣,會有點累,心會落入無所緣的止,無所緣的止是沒有明光的。待在這樣的狀態中是很舒服的,不知不覺就待在這樣的狀態中,過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原來我是在無所緣的止當中」,才跳出來。


仁波切回答:我想這很正常,當你本來在做心性禪修,漸漸就滑到無所緣止裡面,在無所緣的狀態裡「睡著」了,無所緣裡面是沒有明光的。這時候你要更有覺知,覺知你的這個狀態,但這個覺知不要太強烈,太強烈會變成一種概念,會像鉤子一樣勾住特定的東西,這樣就有點不妙了。要讓覺知是非常輕盈的,輕盈地覺察自己的狀態,有時候你即使覺知了,並不會馬上改變你的狀態。不要以為「你已經進入無所緣止了,一覺知就會馬上回到心性禪修的狀態」,有時候不會,你還是會在無所緣止裡面待一陣子。這個狀態是結合覺知和無所緣止的平靜,有時候會有一種寬廣生起,有時候會有一種樂生起,有時候它們是混合在一起的,繼續在這種禪修裡面保持覺知。


(問:但如果常常在這樣的狀態裡,又滑進無所緣的止呢?)那就短座禪修,每次一兩分鐘、一兩分鐘,不要一次太長,避免你自己鈍掉。如果你覺得自己停留在「無所緣的止」時間太長了,就起來做一點念誦,再進入禪修,這樣也是很好的,保持鮮活。


#好希望能做長期閉關......


問題5:我希望可以進行三年三個月的閉關,該如何評估適合的時間?又該如何進行前行呢?


仁波切回答:我尊敬你的願望。有三個對的時機,也就是說需要三種條件:

一,是經濟條件;

二,是你的修行要有計畫,找到適合你的傳承跟老師;

三,是你要下定決心。


經濟條件就像你養了很多頭牛,你要確定去閉關之後,每天都還有牛奶可以擠。(譯者補充:意思是要存夠錢)就算前兩個條件你都具備了,但第三個條件不具備的話,也是白搭。但前兩個條件不具備,第三個條件非常堅強也沒用。這三個條件需要同時俱足,才閉得成關。


#如何讓聞思,成為生活中的修持?


問題6:請問仁波切,我們應該如何聞、思、修?應該聽聞什麼,如何把所聽聞的經由思考融入內心,如何將思維轉化為生活中的修持?


仁波切回答:那要看情況,看你是走在哪一條修持道路。我想你對修持是很感興趣的,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再來是自律、自我要求。有一種方法是參加團體,有時候團體會自然形成一種紀律,它會幫助你養成比較好的自我要求,更重要的是你的自我紀律,你內在的自律。


就像你去聽佛法開示,45分鐘聽一聽很快就過去了。不要呼嚕呼嚕就這麼過去,一定要停下來、想一下,這個「停下來、想一下」就是「思所成慧」,想一下重點精華在哪裡,內化一下,在生活裡要去把它用出來,[就是「修所成慧」]。


通常法教開示,有時候時間會比較長,譬如你聽了三十分鐘,事實上你去思維一下,真正的精華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段,甚至只有其中的幾句話或一個詞而已,這個詞譬如:本質愛。也許聽了30分鐘的開示,只記得「本質愛」這個詞,要把它放在心裡,一想起「本質愛」,就向內連結「本質愛」,然後把「本質愛」傳達出來成為「表達愛」——這樣,就是聞思修了。


#一直夢見和已逝家人的緊張關係.....


問題7:我曾經與一位家人因為沮喪、失望而關係緊張,這位家人已經過世許多年。但我會一直夢見與這位家人以往的緊張關係,即使已經學習微細身教法許多次,這樣的夢境還是不斷的出現,我該怎麼辦呢?


仁波切回答:睡前觀想觀世音菩薩在你面前的虛空中、在你的頂上、在你的心間、你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你的這位親人也是觀世音菩薩,所有的眾生都是觀世音菩薩,睡前念誦108次的六字大明咒。



開示:措尼仁波切
時間:2023年2月25日
地點:尼泊爾措尼給恰寺
翻譯:黃靖雅
聽打:陳儀欣








猫小姐的糖果屋
長樂安寧,無憂無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