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把修行方法和传统智慧纳入自己的固定思维,让它们符合我们的欲望。我们从每一位高人那里收集故事和智慧,以光耀自己。我们根据自己的判断,断定哪些人是值得尊敬的贤者,我们想去见他们,我们总是在收集故事,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改编这些故事。
一旦开始这样做,我们就发展出一种“自由”,“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我要变成灵性上提升了的我……我可能会在社会上获得特殊的地位,人们会认为我是有智慧的大人物,人们会来向我请教。”我们心中有这些欲望,却不是真的对灵性成长感兴趣,借着灵性的名义,其实我们更热衷于政治。
这就是“修道上的唯物”,实际上我写过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书名就是《突破修道上的唯物》。我们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化思维重估自己的成长,自然质朴的成长变成了浮夸的戏码,实修传承教导我们必须要摆脱这种心理。如果真正投入修行,我们就会愿意放弃想要见证自己证悟的心,放弃想要庆贺证悟的心。换句话说,人无法目睹自己的葬礼。我们必须学习甘愿死去,甘愿沉沦。这个想要抵达证悟的“我”必须离去。到了那时,你就证悟了。
一旦我们走上许诺救赎、奇迹与解脱的精神之路,我们就被“灵性的金锁链”所系缚。这条镶嵌宝石、雕镂精致的锁链,佩戴起来或许光采亮丽,但是我们却被它牢牢栓住;如果有人以为佩戴锁链只是装饰而不必受其拘束,那是自欺之说。
一个人若以充实自我为修行的出发点,那是修行上的唯物主义——这绝对是一条自毁而非创造之路。我们听到的所有许诺都纯是诱惑——我们期望佛法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有妙计高招让我们用以解决自己的沮丧、瞋恚以及性的困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开始明白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我们失望地发现,没有救主或修行法术的神奇力量可以依靠,反而必须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对付自己与自身的痛苦;我们也不得放弃所有期望,了解了不能凭自己的先入之见,继续痴心妄想。
让自己感到失望是件好事。那代表着“我”与“我之成就”的降伏。我们但愿能看见自己得成正觉,看着弟子们为之庆祝、礼赞、向我们掷花,甚而天显异象、地动山摇、诸天欢唱等等——但这种事永不会发生。
若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开悟是死亡之极致——自我之死亡、“我”与“我所”之死亡、观看者之死亡,而且那是绝对的、终极的失望。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断地剥除面具,一层又一层地剥开,其中也包含着一而再地侮辱。如此一连串的失望使我们放弃了野心。我们跌得越来越低,直到跌落地面、直到我们像大地一般清醒实在,我们成为低中之最低、小中之最小,犹如一颗沙粒,极为简单,毫无期盼。
在我们落地之后,梦想与享乐的冲动无处容身了,此时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修行。我们学习如何泡一杯好茶、如何安步直行而不东倒西歪,我们的生活态度变得简单、直接,而任何我们听到的开示、读过的书籍,都变得可以应用,那成为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我们正该像一粒沙般地努力——不抱期望,全无梦想。
我们听过许多允诺,醉心于各种奇妙处所的描述,曾见过无数梦境,但是以一粒沙的观点看来,这些我们全不在乎了——我们只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而已!而在此同时,我们的境况却是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
事实上,那是既难得又充满启发的境界。如果你只是一粒沙,整个宇宙全部的空间都是你的,因为你既碍不着什么,也挤不着什么般地一无所有;你面对无垠的开阔,你是宇宙的君王——因为你是一粒沙。我们的启示来自于没有任何自我野心的失望,世界呈现出异常的单纯,同时也极为尊贵、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