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许多人面临着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s,CRSD)的困扰。昼夜节律是指生物体内的一种自然周期变化,主要受关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睡眠觉醒障碍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罹患焦虑、抑郁、糖尿病和心血管等一系列的躯体与心理疾病的风险。
我们在初中学习生物地理时了解过,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变化,而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体内进化出了名为昼夜节律(即生理节律)的机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生物钟”,早在19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们就确定了控制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的“生物钟”位于下丘脑两侧对称的视交叉上核(SCN),它影响着我们的睡眠—觉醒状态、核心体温、激素(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的节律和情绪状态,由此发出控制机体的行为和生理节律的信号主要包括运动、睡眠、体温和内分泌(胃酸的分泌等)。
人类昼夜节律平衡平均周期约为24.2小时,为了维持自身的昼夜节律与自然界明暗周期变化同步,人类需要通过外界刺激来引导每日节律轻度前移,这些外界刺激被称为“授时因子”,主要是“光”,清晨的阳光和夜晚减少的光线,会提醒我们昼夜节律的变化。环境的明暗会促使我们在白天保持活跃,在夜晚进入休息状态。其他还包括运动、进食、社会活动等。
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
如果昼夜节律稳定,各项生理功能的指标就能达到最佳;如果昼夜节律失调,就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出现。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便是一种由于个体内部的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要求的睡眠周期不一致所引起的睡眠问题,通常表现为失眠、过度嗜睡或两者兼有,常导致生理和社交功能的损害。
02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分类
睡眠障碍在国际上的分类第三版,将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大致分为六种:
第一种是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这类人主要表现为晚睡晚起,不能按照社会环境要求就寝和起床,其入睡和觉醒的时间与常规的作息相比习惯性地推迟,通常超过两小时,典型的患者在凌晨2点到6点入睡,如果没有上学和工作的要求,偏爱在中午10点至13点起床,即使尝试提前睡觉,也要到自己习惯的入睡时间才能睡着。该障碍在年轻人中较为多见。
第二种是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这类人的睡眠时间比常规的作息提前,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长期的早睡和早醒,典型的患者在晚上6点至8点入睡,在凌晨2点到5点醒来,即使努力将睡眠往后推迟,入睡和醒来的时间仍不能改变,常见于老年人。
无规律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这类人没有规则的昼夜节律和睡眠周期,24小时中的睡眠和觉醒周期呈现片段化的睡睡醒醒,每段睡眠通常小于4小时,一天至少有三个周期,夜间睡眠困难,白天经常打盹,但总睡眠时间正常。多见于脑退行病变,如痴呆、帕金森病、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患者,和自闭症谱系障碍也有关。
非24小时睡眠—觉醒节律障碍,通常表现为睡眠周期的逐渐延迟,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的昼夜节律并不完全和一天24小时同步,而是大约24.18小时为一个周期。比如小明的昼夜生物钟“一天”为25小时,此人每天入睡和醒来的时间就都会较前一天推迟1-2小时,表现出周期性失眠、过度困倦,白天嗜睡,这种“时空不同步”的现象较多出现在失明和严重视力损害者的身上。在正常情况下,光和其他刺激的输入通道可以使昼夜节律与每天的日照周期相同步,而视觉受损者接受的光刺激较少,这使得他们的昼夜节律遵循个体内部的周期长度,从而出现睡眠时相飘逸的情况。非24小时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开始于无症状期,即患者的睡眠时相与外部环境一致,随后个体会主诉睡眠起始的失眠,而当睡眠时间来到白天,个体则会主诉嗜睡。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睡眠时相改变,不代表个体存在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这些症状需要持续至少三个月,并导致个人的痛苦或社交、职业功能受损,同时需要与其他的睡眠障碍相区分。
除了上述四种内源性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即个体内部昼夜节律改变所引起的障碍,还存在两种外源性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也就是外部环境改变,导致觉醒时间与内在昼夜节律不匹配而引起的障碍。
03 外源性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
一种是倒班工作睡眠障碍,常常发生在需要在夜间上班或者工作时间不规律的人身上。他们本身可能节律正常,但因为工作要求的睡眠时相与其冲突,导致患者工作时过度疲倦,在家时睡眠紊乱。所以长期上夜班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倒班的耐受性会更差,所以,大家尽可能不要长期倒班,必要时可以考虑更换岗位或者更换老板……
另一种为时差变化睡眠障碍,这是一种与跨时区相关的暂时性昼夜节律紊乱,这主要由于新时区的光照条件与个体内部昼夜节律暂时不同步所致,跨越的时区数,个人的敏感性等都会影响时差变化睡眠障碍的发生。
04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治疗
可以综合使用睡眠卫生教育、行为治疗、调整睡眠时间、定时光照和运动等方法来快速调节昼夜节律,同时辅以可能的药物治疗,如褪黑素。
避免不良睡眠环境及不良卫生习惯对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影响。如睡眠环境过于嘈杂,明亮,熬夜、睡前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或服用咖啡、茶等。
时间疗法是一种行为疗法,它会帮助患者重新安排作息时间,将患者上床休息的时间每天提前或者推迟两三小时,例如,在第一天晚上6点入睡,第二天8点入睡,第三天10点入睡,直到达到理想的睡眠时间,在此之后要尽量每天都维持在该时间就寝。
定时光照疗法,早上强光刺激可引起睡眠觉醒相位提前,晚上睡前强光刺激引起睡眠相位延迟,改善早醒。如在睡前长时间接触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产品(蓝光),则有可能推迟睡眠觉醒时相,致入睡困难。
最后,祝你睡个好觉。
05 参考文献
Pavlova M 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ontinuum(Minneap Minn).2017;23(4,SleepNeurology):1051-1063.doi:10.1212/CON.000000000000004992.
胡思帆,刘媛,孙洪强.老年人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研究进展[J].世界睡眠杂志,2017,4(1):41-46.DOI:10.3969/j.issn.2095-7130.2017.01.008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