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性虐童:
呵护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等你很久啦
快来关注我们吧
隐性虐童的定义与类型
(一)隐性虐童的定义
隐性虐童是一种容易被忽视却危害极大的行为。一般认为,显性伤害包括暴力、殴打、攻击等行为上的伤害以及语言上的暴力批评;而隐性虐童则是对孩子需求的忽略,如食物、衣物、卫生及被照顾的需求。这种伤害看似不明显,但却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隐性虐童的类型
心理虐待:言语暴力是常见的心理虐待形式,比如父母对孩子说 “我不喜欢你了”、“谁会喜欢你”、“讨厌死了” 等话语,这些言语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阻碍他们的成长。
教师在面对幼儿不良行为时,也可能使用恐吓手段,如 “再哭,就不让你妈妈来接你了!”“再调皮,就把你送到别的班级去!” 这会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精神暴力方面,有的父母会恐吓孩子 “我不要你了”,甚至把孩子关在门外,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焦虑。
此外,情绪暴力也不容忽视,家长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 “出气筒”。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进行经济控制,限制孩子的经济独立性。
亲子关系过度亲密导致的隐性性虐待:亲子之间过度亲密会破坏孩子的身体界限感和性心理正常发展轨迹。
例如,一些父亲与女儿过度亲密,如要求女儿用亲亲换零花钱、强行搂抱女儿坐在自己大腿上,甚至在女儿长大后还一起洗澡。这种行为会让孩子在两性关系中处于麻木、迟钝的状态,无法正确分辨行为的好坏。
当孩子遇到真正的性侵时,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心理学上把这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因不当行为对孩子造成的性伤害称为家庭隐形性伤害,包括当着孩子的面谈论性、换衣服,孩子大了仍不分床睡等养育行为。
这些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破坏孩子的身体界限,二是破坏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轨迹。
隐性虐童“凶手”的行为表现
(一)父母可能的行为
自恋的父母亲把孩子当门面,要求孩子听话等,缺乏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有些家长过度关注自己的形象和他人的评价,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门面工程。她们要求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比如,在社交场合中,强迫孩子表演才艺,若孩子表现不佳,便会加以指责。这种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一种有条件的期望。孩子为了迎合母亲的要求,可能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感,长期下来,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父母采用体罚办法管教孩子,可能变成虐待式体罚。
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会采用体罚的方式进行管教。然而,这种方式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演变成虐待式体罚。部分父母在体罚孩子时会失去理智,下手过重。
比如,有些父母会用棍棒打孩子,导致孩子身体受伤。这种体罚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他们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进行严格的控制,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自主行为。而在另一些家庭中,父母则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忽视孩子的存在。这两种极端的行为都是家庭内虐童的表现。
(二)幼师可能的行为
幼师虐童事件往往发生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具有一定的密集性。而且,幼师虐童行为通常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其原因也多种多样,可能是幼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工作压力过大等。
手段更是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拎耳朵、打耳光、罚站等行为外,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变相体罚和性虐待等行为。
拎耳朵、打耳光等行为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恐惧。罚站虽然看似轻微,但如果时间过长,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而变相体罚则更加隐蔽,比如让孩子长时间重复做某一动作,或者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等。性虐待则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虐童行为,虽然这种行为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对孩子的伤害将是巨大的。
隐性虐童的危害
(一)对幼儿身体的危害
幼师的虐童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挽回的身体伤害。如新闻中提到的幼师因孩子不配合就将其凌空吊起并向后甩,导致孩子头部着地,重伤昏迷。
还有的孩子被幼师摔打骨折,甚至可能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这些伤害不仅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如此严重的伤害可能会阻碍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对幼儿学习的危害
虐童事件会对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极大的打击。当孩子在幼儿园遭受老师的虐待,如被拎耳朵、打耳光、罚站等,他们会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老师的批评和惩罚,使得孩子不想上学,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对幼儿心理的危害
虐童事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深远而持久的。孩子可能会像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样,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陷入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胆小怕事,不敢与人交流,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例如,有的孩子在遭受虐童后,出现睡眠障碍、做噩梦等情况,长期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这种心理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他们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
抵制隐性虐童怎么办
(一)如何觉察自己是否在隐性虐童
自我反思:家长和幼师可以时常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比如,是否经常对孩子使用威胁性的语言,是否在孩子犯错时过度批评而不是引导,是否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而对孩子发泄不满。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行为,可能就存在隐性虐童的风险。
观察孩子的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果孩子突然变得胆小、怕生、不爱说话,或者对上学、回家等日常活动表现出异常的恐惧和抵触,可能是受到了隐性虐待。此外,孩子身上出现不明原因的伤痕、频繁尿床等也可能是隐性虐童的迹象。
倾听他人的反馈: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的老师、朋友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场合的表现。如果听到他人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质疑或孩子对自己的负面反馈,要认真对待,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二)可采取的补救措施
家长方面:
改变教育方式:家长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避免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当孩子犯错时,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
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理解。可以通过一起做游戏、阅读、参加户外活动等方式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已经对孩子造成了隐性虐待,或者无法自行调整教育方式,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家长和孩子修复关系。
幼师方面:
提升职业素养:幼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与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让孩子在幼儿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加强自我监督:幼师要时刻保持警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可以通过与同事互相监督、定期进行自我反思等方式,确保自己的教育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幼儿园也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幼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性虐童行为。
隐性虐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深远而持久的。无论是什么身份,都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不要成为隐性虐童的凶手。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避免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对他们进行言语暴力或体罚。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作为幼师,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与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让孩子在幼儿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加强自我监督,确保自己的教育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不要让隐性虐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阴影,是各位父母亲和老师的必修课。
等你很久啦,快来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