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优化供体选择对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传统上,HLA全相合同胞供者(MSD)和非亲缘供者(MUD)在供体选择中优先考虑。尽管以“北京方案”为代表的半相合移植方案使“人人都有供者”成为可能,但仍然有许多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难以找到合适的供者,HLA不全相合的无关供者(MMUD)移植成为一个重要的替代选择。虽然传统观点认为MMUD移植可能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非复发死亡率(NRM)的风险,但近年来移植方案的改进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已显著改善了MMUD移植的结局。
鉴于国内缺乏大规模针对MMUD allo-HSCT的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黄河教授、罗依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一项覆盖全国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中国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接受MMUD allo-HSCT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已发表于《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罗依教授和黄河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姜尔烈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琳医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怡主任医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陈婷副主任医师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徐雅靖主任医师。
研究结果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2007年7月至2022年7月间在中国10家中心接受MMUD allo-HSCT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入组标准包括:年龄≥14岁,首次接受MMUD allo-HSCT,且供受者间至少存在1个HLA位点错配。所有患者接受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及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GVHD预防方案,ATG制剂包括ATG-Genzyme(ATG-G)和ATG-Fresenius(ATG-F),移植物均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
本研究纳入了211例接受MMUD allo-HSCT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患者中位随访为33.6个月,患者与供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4岁和32岁。移植前,152例患者处于首次完全缓解状态(CR1)。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28天累积植入率分别为96.2%和93.4%。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天和13天。除少数患者在移植后第1个月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在移植后1个月骨髓检查中显示完全嵌合状态。多变量分析显示,仅HLA II类匹配与较低的中性粒细胞植入率相关(HR=0.75;P=0.037),而低剂量ATG-G(≤6mg/kg)可显著提高中性粒细胞(HR=1.83;P<0.001)和血小板植入率(HR=1.97;P<0.001)。
在GVHD方面,180天内II-IV级急性GVHD和III-IV级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5%和12.3%。三年总慢性GVHD和中度至重度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7.0%和21.0%。多变量分析中,CR1患者III-IV度急性GVHD风险较低(HR=0.28;P=0.002)。与高剂量ATG-G(≥7.5mg/kg)相比,ATG-F(20mg/kg)显著增加了总慢性GVHD和中重度慢性GVHD的风险(HR=3.14;P=0.002;HR=2.92;P=0.015)。
180天内EBV再激活和CMV再激活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3.1%和48.7%。三年非复发死亡率和复发率分别为19.7%和25.8%。三年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和无GVHD无复发生存率(GRFS)分别为63.1%、54.5%和40.8%。CR1接受移植患者的DFS(HR=0.58;P=0.015)和GRFS(HR=0.56;P=0.004)显著优于非CR1患者,而对OS无显著影响(HR=0.69;P=0.15)。
研究结论
中国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MMUD allo-HSCT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HLA不匹配的数目与移植后的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关联。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低剂量的ATG-G(≤6mg/kg)效果令人满意,同时还可降低治疗成本和感染风险。
研究意义与展望
这项研究是中国首个大规模MMUD allo-HSCT的多中心分析,证实了该技术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含有ATG预处理方案的MMUD allo-HSCT是缺乏HLA全相合供者患者的可行选择,其疗效不受HLA错配程度的显著影响,低剂量ATG-G则提供了更优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这一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血液科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期待未来在更大规模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MMUD移植方案。
原文链接:
供稿:李琳
编辑:赵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