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一自文二水,爱读书的80后“奶爸”,成长型“心理咨询师”,羊爸爸读书营“忠粉”,志愿者团队“常客”。
前言:
为期60天的读书修心营16期,志愿者一自文二水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发心将《不完美,才美》一书中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情绪”和“沟通”话题,开创性地用微课的形式进行了非常专业的分享,受到了群友们的一致好评。
感恩志愿者华将两次群分享的语音整理成图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于是有了这两次的志愿者微课系列的推文分享。
如果您也经常在人际交往中不知道如何表达和倾听,不妨打开这篇长文读一读。
我们的微课即将开始了,各位朋友们可以找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够逐渐的放松下来,尝试着做几个深呼吸,无论今天白天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让我们在此刻喊一个暂停,让我们将自己的关注力都放在今天晚上的微课上。
我是读书修心营二组的志愿者一自文二水,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共情式倾听,也是我们心理咨询工作比较核心的一个概念。
今天所介绍的是这个技术背后的一些脑科学常识,以及我们对于这些技术的认识,我们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进行使用,而不是说将这个技术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这样会比较辛苦。所以,我们先把握一个原则,先大概了解。当我们特别需要进行一些沟通的过程或者场景的时候,可以想到这个概念,就已经达到我们今天微课的目的了。
我们今天微课的内容是共情式倾听在人际沟通中的一种应用。
既然是要讲沟通,心理学对沟通做了一个怎样的模型呢?我们在这个图里面就可以看到,沟通一般都是两个人以上。有的时候,比如说两个人是一对一的沟通。还有一种沟通就类似于现在这种状态,就是以一对多,就是以发布信息为主。
我们今天所讲到或是强调到,主要以两个人的这种状态下,就会有一个发送信息者和一个接收信息者。那么我会看到发送者在说话之前,头脑中已经先有了一个信息,然后我们会用我们已有的语言的结构和说话的方式,以及一些固定的模式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当我们编码完了以后,就会采用相应的通道,比如说,可以面对面的对话进行交流,也可以写信,也可以打电话,也可以视频,多种通道向对方发送信息。
同时,我们在第一堂微课里面也提到了我们身体有很多的微表情,我们的肢体语言也是一种通道,我们也都是用这种方式来给我们的接收者发送信息,在传递我们想让对方能够感知到的这个信息点。
那么接收者接收到了以后,它就像是一个翻译密码的一个过程,它接触到的是一串密码,要把这个密码转换成他能够理解的信息。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外界如果有噪音或者有其他的东西的干扰,整个信息发送的过程中,我们的信息是在一个逐渐递减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我们信息一开始是100%的状态,在进行第一步编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折损,通过通道,对方译码到信息二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折损得很厉害了。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在跟对方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说的信息量是在逐渐减弱的,对方不一定能够完全接收到我们的信息,这样子的一个过程会使我们的沟通容易受阻。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完整的沟通是要形成闭环,就是接收者接收到信息以后,是要给对方有一个反馈。
在这里,我们用一个小视频给大家做一个比较形象化的展现,这个视频节选自头脑特工队的一个片段,讲的是莱莉一家从他们之前居住的城市搬到了新的地方。搬来之后,大家整体的状态都不在线,而作为莱莉最核心的情绪——快乐和忧伤,同时从大脑的指控台上被抽离走了。这个时候,女儿是魂不守舍的过了学校第一天,回到家状态非常的不安。而这个时候,妈妈在一旁碎碎念,在不停的说今天发生的一些事情,但她这个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信息点是想要调动女儿的积极性。结果呢,女儿并没有完全的去get到妈妈的这个好意,因为她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三口是如何进行沟通的。
大家看完视频有什么感觉?或者有想法?
刚才给大家了一点时间去观看这个视频,接下来带着我们对这个视频的感受,我们做继续的探讨。
其实我们在这个视频中可以看到,当妈妈在说消息的时候,她把信息传递给了女儿。女儿大脑里的主控是几个情绪,也在不停地去分析妈妈在传递他们的信息是什么。信息在逐渐递减的过程,也是体现在当女儿反馈给妈妈的时候。
妈妈头脑中也在去想,女儿此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她今天在学校里面遭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妈妈是希望能够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的。但是妈妈不希望自己带着女儿向她深入,爸爸被排除在外,于是她向爸爸发地发送了一个邀请。遗憾的是,爸爸这个时候正在走神,他没有及时地接收到妈妈给他发出的信息。
妈妈一直在试探,孩子一直心不在焉,不在状态,因为白天的事情让她很不开心。爸爸一开始是完全沉浸在比赛中,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询问了一句,发现女儿不好好回应,就恼火了,后面一直是带着火气在沟通,结果就是一拍两散。爸爸这种沟通方式,我们在平时辅导作业时候最常见。
妈妈想在孩子感兴趣的比赛上调动女儿的积极性,女儿不在状态。妈妈想让爸爸帮忙,但是爸爸也不在线,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帮了倒忙,导致父女起了冲突。
这个妈妈想安慰女儿,但是没接住女儿的情绪,沟通不对,爸爸更是火上浇油。
特别经典的状态就是,爸爸头脑里面的情绪在不停地讨论:我们今天错过了什么?对方告诉我这个信息到底是什么?
他一直在努力地想要去get到对方的点,这个时候妈妈已经意识到爸爸走神了。她用眼神给了爸爸一个暗示,这也是在向对方传递信息。妈妈其实在明确的告诉爸爸,我们需要关注你的女儿,女儿状态不太对。但是这个时候爸爸就来了一个神助攻,直接一句话把女儿给问毛了。
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一个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我们互动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情况,内容不是作为主导,主导的大概是一种情绪的流动,其实我们都能够看到他整个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情绪其实也是在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大家反馈的都非常的对,大家看的也很仔细,感受也很清晰。
我们可以看到妈妈有需求,妈妈有担心,不直接说自己的担心,她想要去试探女儿,她还想要说我们试探的不要那么明显。但是他一句话问出来,女儿马上就能够觉察到妈妈是在试探我。
而女儿呢,她想要表现的就是我要假装很开心,让父母不用那么担心自己。但是这种假装的快乐,其实妈妈也是很敏锐的,就发现了,女儿也不直接的告诉妈妈她内在的需求是什么。
这个时候爸爸就更是猪队友了,整个一个完全不在线,他甚至把原本应该可以逐步深入去了解到女儿的机会,也彻底的断送了。就是用爸爸的暴脾气,把女儿直接拒之门外了,彻底结束了这场沟通。
我们想借助这样一个视频,比较具象化的为大家展示沟通的模型是什么。
既然有沟通,就有我们沟通的对象。
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个人物,他叫马克.郭士顿博士,他是一名医学博士,是全美年度最优秀的精神科医生之一。
他在早期的从业经历中,经常会处理一些暴力和自杀案件,因为这些经验,美国的FBI就会邀请他去做顾问,结果就发现他几乎可以和任何人进行沟通。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比如他处在一种极端的暴力事件或者自杀事件中,可能和其他人都没有办法进行沟通的情况下,马克郭士顿博士,他依然能和对方进行沟通。
郭士顿博士根据他自己的实战经验,他逐渐的发现,其实沟通的本质,我们就是跟对方的大脑在进行沟通,也就是说,我们与人沟通的实际就是去与对方的大脑在进行交流和沟通。于是他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也叫做“与人沟通的关键是倾听”这样一个独特的见解。
那为什么说和对方沟通的关键不是去表达呢?
我们之前很容易陷入的一个谜题就是我们既然要跟对方沟通,就要清晰的表达出我们想要说的意思,让对方能够听我们的话,让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最好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然后做出一些改变。
为什么在这里马克郭士顿要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与人沟通的关键在于倾听呢?
想要解答郭士顿博士这样子的一个观点,那么我们也要先看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沟通的本质是与大脑进行沟通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子的经历,就是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突然发现好像和对方说话不在一个频道上,也就是说我们说的对方可能不是特别能听得懂,或者对方的状态和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沟通下去。你说东,他说西,你说的这个事情,他却说另外一个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
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很有可能双方都在一种自言自语的状态里面。
那么两个人的沟通,如果说不在一个频道上,大概是个什么感受呢?
在脑科学看来,两个人不在同一个脑层上进行沟通,也就是说,与人沟通的实际就是与大脑的脑层进行沟通,错位了。
沿着这个线索,我们继续向下深入,我们怎么能够和对方达到一个同频沟通,前提就是在于我们怎么能够和对方的大脑处在同一个脑层进行沟通。
要想知道这个概念,我们又得需要了解三个知识点:
一个就是我们分为三部分的大脑,既然我们的沟通对象是大脑,我们首先得要了解我们的沟通对象它到底是什么。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一个叫做杏仁核劫持,另外一个叫做镜像神经元,由这三个概念来解答我们前面提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沟通对象。就是这个大脑,它是什么样子的。
保罗·麦克林是美国耶鲁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工作者的一个神经科学家,他是率先提出“三脑一体论”这个概念。
他是这样把人类的大脑大概分成了三重部分:
第一个,是我们的脑干部分,也是属于我们比较原始的一个脑区。
第二部分,我们称之为边缘系统。
第三个,称之为大脑皮层。
通过进化的角度来看,就可以把我们大脑分为就是爬虫脑,哺乳类动物脑以及灵感类动物脑,它的整个分布的状态是从下向上的一个分布区域。
我们来一层一层地看。既然分成了三个部分,那就表明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我们先看最底下的,这个最基本的层次被称之为“爬虫层”,也可以被称之为“冷血动物层”,或者说是“蛇形”。因为这一类属于同一类,都是属于冷血动物类,像蜥蜴、蛇之类的,我们把它称之为这样子的概念。因为几乎所有的脊椎的动物,它都会有这样子的特性,它有这样子的共性。它是属于我们进化过程中最原始的一部分的脑,那它会触发我们的本能反应和我们的行动。也就是说,我们一旦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表现出来,要么就去战斗,要么就是立即逃跑。这些,都是我们的爬虫层大脑,它触发出来的结果。
在爬虫层的上一层,也就是我们的边缘系统,就进化出了较为先进的哺乳动物层。这里就主要会产生我们的情绪,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反应是高兴的,是开心的,是伤心的,是难过的,是愤怒的,还是悲伤的等等,这一系列的情绪都是从哺乳层大脑产生的。
也就是说,当看到哺乳类动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看到它会有一些情绪的表达。
有养过猫、养过狗这些小动物的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家里面的猫猫狗狗,它也会有开心的时候,它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它遇到特别难过的时候,它也会表现出来。那种难过、伤心的表情,这些我们都能够去体会得到。这个就是我们哺乳动物类都会普遍存在的,我们称之为“情绪脑”,也叫做“哺乳动物脑”。
而最上面,也就是最高层的,就称之为“灵长类动物层”,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理性的都是从这里出发的,也称之为是我们的“理性脑”。
但是这部分的大脑呢,它是从爬虫层和哺乳层那里获取信息和数据的,它要进行筛选和分析,最后才会形成一种理性的行动。
你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神经传递的路径,是由下向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当我们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出现本能反应,比如说我们突然会感受到周围环境不安全,也许我们不会去用大脑分析是什么,首先就会感觉到很紧张或者是焦虑。我们立马就会觉得全身的肌肉都在紧绷,这个时候我们出现的状态就是说,打得过我们就打,打不过我们赶紧跑,这是属于本能的部分,它是不会经过你的理性大脑去分析的。
而在我们的爬虫类脑里面,住着我们最原始的,也就是最早期的一种情绪的模型,就是对于恐惧和愤怒的感知,因为这两种情绪我们要是感知的很清晰,它是能够保命的。所以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把我们的爬虫类脑和哺乳类脑,合称为情绪脑,它占了我们中枢神经的大部分的区域,约占了我们大脑体积的70%。那情绪脑的细胞组织、生化特点,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所以它只能会根据一些情景的相似性,做出一些大体的判断,然后就会去激发出我们的情绪反应。
当我们面对一些比较大的压力事件的时候,我们会出现至少三种状态——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要么被僵住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的我们没有办法去开启我们的理性的头脑进行去思考。
而和我们的情绪脑相对应的,就是我们的理性脑,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就是灵长类动物脑,它包括了我们整个的大脑的皮质,然后最主要集中在我们的额叶、枕叶、顶叶这几个部分。大家知道这个概念就行,毕竟大家不是学医学的,只是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在这些地方,我们大脑皮层它就具有了人类一些独一无二的功能,比如说我们会去理性的判断,我们会做出一些决策,我们会做出一些规划,会做出一些预测,我们会控制我们的冲动。这些能力,我们称之为是人类所独有的。我们也会发现,这个是需要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的皮质才会逐渐的完善的。那么对于特别小的孩子而言,你会发现跟他讲道理他听不进去,这是因为孩子的理性脑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
有的时候孩子会直接发脾气,那我们就明白了,当对方是处在情绪脑工作状态中的时候,如果你再跟他讲道理,你是在理性脑这个层面上,然后你就会发现两个人就像是一条并行的公路一样,只能渐行渐远,你在说你的,他在感受他的,这个时候我们会说,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那个情绪上来的时候,如果我们还在保持着我们非常理性的部分,去跟对方去谈什么,往往是谈不进去的,也交流不进去的,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就处在一个不同频率里了。
所以,我们在这里先解答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沟通的过程中,尤其是那种比较大的冲突情况下,就是处于两个人都在不同的频道里,我们突然发现对方也不理解我,我也听不进去对方所说的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能会有朋友说,那简单,那就把它越迁到理性上来就可以了。但是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在我们的大脑的空间里面,有一个特别神奇的结构,叫做杏仁核。
杏仁核是我们大脑深层的一个小小的区域,当我们一旦觉察到危险的时候,我们的杏仁核就会立刻采取行动,它所采取的行动,就是将我们从情绪脑向理性脑的这个通道的门给你死死的关住,让他不继续往上走,而会逼着我们的情绪出现一些自发性的本能反应,会导致我们按照我们原始的直觉采取行动,而这种现象呢,就被科学家称之为杏仁核劫持。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从远古时代进化至今的过程中,我们一旦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一定是本能性开始出现反应。当我们走在草丛中的时候,我们隐约觉得草丛中似乎有东西在动,可能是蛇,可能是其他猛兽,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直接转身就跑了。或者是当我们遇到什么特别危险,让我们觉得特别紧张、恐惧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不会太安住在那个时刻去分析到底是什么,我们不会去寻找一个理性的结果,我们第一反应是一定要赶快远离现场。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逼着我们做出一些非常原始和本能的行动。所以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的理性就会被杏仁核劫持。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遇到一些特别紧急的状况下,我们顾不上去思考太多,第一反应就赶快就是采取了一些直接的行动。
可能就会有朋友疑问了,你说的这种危险情况下,我们直接采取本能行动,我能理解,那为什么俩人坐那儿好好地聊个天儿,或者是去说话,那怎么还会让对方的理性的头脑被杏仁核劫持了呢,怎么沟通都没有办法进行了呢?
其实最简单的原因就在于,很多的时候,我们沟通的方式会给对方施加压力,会去给他讲道理,甚至有可能会去束缚对方,就会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害怕、恐惧、对抗或者是气愤的心理状态,而这一些都会被我们的杏仁核理解为影响到我们生存状态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大脑就容易被杏仁核劫持了。
我们有可能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里面,就不允许我们对于情绪有所感受,更不允许我们对于情绪有所表达,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一旦感知到对方有情绪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采取回避的状态,因为他认为这是不被接受,不被允许,甚至是不可以出现的一种情况或者是环境。
接下来我给大家发一个小小的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这个视频里面,他说的这种情况,你是否会引起共鸣呢?
不知道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引起一些共鸣呢?在我们生长的过程中,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多少的状态下,我们的情绪是不被接纳、不被认可、不允许被表达的呢?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就会觉得我们是不应该拥有这些情绪的,我们也不能够去和这些情绪共处的。
久而久之,我们就对这个情绪变得冷漠了,情绪也就离我们似乎就越来越远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可能也感知不到对方的情绪了。所以有的时候,很多的人对于别人的那种情绪状态,他感知不到,是他真的对这个情绪处在一个很疏离的状态。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这好像是一个无解的状态,如果对方处在情绪状态里的话,我怎么能够让他从这个状态里出来呢?
他的杏仁核已经把他的通道关闭了,那我们还怎么能够进一步,两个人像成年人一样稳定下来,然后彼此之间处在我们的理性脑的皮层中进行沟通呢?
把这个事情,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似乎变成了一个无解。但是不会的,我们经常会说,上帝帮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的。
上帝为我们留下的这扇窗,就被称之为镜像神经元,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共情的一个基础,也叫我们同理心的基础。
其实当我们在看刚才那个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就在调动了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我们去感受到了对方情绪的呼应,我们能够体会到他那种情绪的感受。于是,我们就能够产生对于对方的那种同理心,这个时候,我们就催生了我们打开对方心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钥匙。
我们来看一下,也是一个小小的视频,我们看一下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是如何发现的。
我们再简单的去概述一下刚才视频的内容。我们所支持的球队获胜,我们就如同是在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觉得非常的兴奋和激动。如果我们错失了一场比赛,那么我们也会觉得非常的沮丧。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身临其境的感受呢?是因为我们有一个镜像神经元,完全是照应出了对方的情绪感受,带入到了我们的感受里面来。
如果我们看到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我们的悲伤而感到悲伤,我们就会对对方产生足够的信任感,这个时候,就可以打开我们的心扉。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受到有人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对对方敞开我们的心门,能够全身心的去理解对方的渴望、感受和情绪,这种就要做倾听,也就是通过感同身受的方式去打开对方的心扉,就是一种非常深的一种倾听的方式。
在这里呢,我们再看一个视频的短片,来了解一下我们如何去倾听对方。
其实这部动画做得非常的细致,我们把这段短片稍微细致地跟大家讲一下:我们看到冰棒,这个莱莉从小想象出来陪她一起长大的朋友,在成长的过程是逐渐被她遗忘了,但是他这个形象依然在莱莉的记忆深处,他是一直存在的,这是第一点想跟大家讲的。
第二个就是当他看到他和莱莉曾经约定好要坐的音乐能量车要飞向月球,那个车被推到记忆深渊的时候,要被摧毁的时候,对他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那么他整个人,那么大一个个子,一下子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对他来说,他是已经承受不了了。
然后这个时候,乐乐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她一定要尽快地回到主控台,因为乐乐已经觉察到莱莉的状态已经越来越差了,她的几个核心的人格小岛已经在出现坍塌的边缘。所以乐乐觉得情况已经非常的紧急了,而知道如何回去的,此刻只有冰棒一个人。
所以她希望冰棒赶快好起来,赶快能够给我指一条明路,让我回去,只要我的目标达到了就可以。所以她这个时候所要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冰棒好起来,那她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他自己一如既往地保持积极、乐观、阳光的那种方法去鼓励对方,去逗对方开心这一类的方法,但突然发现这类的方法在此刻无效了。
为什么此刻无效了呢?大家也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讲的知识点来回顾一下,为什么这个时候乐乐的这些方法它起不到作用了呢?
对的,因为这个时候两人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对于冰棒而言,往更高一层理智层去思考的,其实对于冰棒而言,他也知道。让一切好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乐乐赶紧回到主控台,但是此刻他处在自己的情绪状态里,他没有办法去呼应到自己的理性的层面,所以这个时候不管乐乐使出浑身解数,都没有办法让冰棒好起来。
我们来看看忧忧的做法。
忧忧在那一刻,她体会了对方特别深层的一种悲伤,那种无助感,那种无力感,她说出了对方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那些东西对于你来说一定很重要,但他们却把它丢弃了,你将永远的失去他们,这对你来说实在是太糟糕了。
他把对方想要表达但是已经没有力气表达的话语重复地说了出来,让对方能够听到。这个时候冰棒会觉得此刻坐在我旁边的这个人,他如此深深的懂我,理解我,他是能够走进到我内心深处的。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忧忧,她不是只是看到了悲伤的一部分,她还有一个积极关注的点,你如此珍惜这些东西,那就表明曾经你和莱莉有过非常开心的时刻。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冰棒的表情是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他很悲伤,同时他又浮现出了一种愉悦和开心的状态出来。也就是说,忧忧不是单纯地让对方一直丧,一丧到底,而是在跟他把这个悲伤情绪疏导的过程中,又给了他一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忧忧的表情是一直跟着冰棒走的,当冰棒特别难过的时候,忧忧的两个眼睛是一直注视着对方,她的眼神也在告诉对方说,此刻我正在听你诉说,此刻我愿意在你的身边陪伴着你,他的身体的语言也在向对方传递同样的信息。
你会发现乐乐站在冰棒的旁边,是一直是站在那里,跑来跑去,忽上忽下。以一个站着的姿势,其实在传递的信息就是,我还有事情要赶时间,不好意思,你赶快好起来,好起来,我们马上就要走。
但是忧忧过去以后,是陪坐在他的旁边,坐下来,传递的一个身体信号是我愿意在此刻花时间陪着你坐一会儿,我愿意坐在你的身边,陪着你慢慢好起来,对对方来说也是一个身体语言的支持。
而当冰棒把眼泪流出来之后,他就说,我觉得我现在好多了,然后他就可以去进入到理性的层面,我们要前往火车站了,他就可以带着他们继续往前去赶路了。那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刚才我们也有朋友提到,情绪是需要流动的。也就是这个情绪一旦被阻塞在那里,我们就卡住动不了了,而情绪一旦流淌起来以后,我们就能够和这个情绪告别了。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离开一个情绪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先进入到这个情绪里面,我们先要去体验这个情绪,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从这个情绪里面走出来。否则的话,我们就只能永远地隔着那个情绪,没有办法进入,同时也没有办法离开了。
忧忧身上不是都是悲伤,而是还能看到曾经的美好。
经过这样的一个片段,对于乐乐来说,是对她的很多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的认识。她以前一直认为忧忧在大脑主控室就是个捣乱分子,她会给她画地为牢:你今天的任务去待到这个圈子里面,不要出来;你今天的任务就要把大脑手册全部读一遍;你今天最好不要出现在莱莉的世界里面……
她以前会觉得忧忧是一个很烦人的角色。但是通过这样子一个片段,彻底改变了乐乐对于悠悠的所有的认知。她甚至也觉得很迷茫,她会去问忧忧,你到底做了什么让他振作起来?
但是忧忧说,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只是感受到他内在很悲伤。
那经历过这个之后,当乐乐和忧忧再一次回到了大脑主控室,面对离家出走的莱莉,这一刻,乐乐放弃了对于这个大脑操纵盘的主控权,而把主控权交给了忧忧。我们之前说过,在情绪里面彼此都有功能,情绪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快乐是我们生活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同时,悲伤的情绪却是带领我们走向内心的一个非常真实的情绪,这个时候乐乐愿意主动的把这个操控权交还给忧忧,也可以看出来,当我们真的处在一个情绪非常难过,非常不好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去表达我们的悲伤,是我们无限贴近我们内心的一种方式,也是邀请别人能够来关照我们的一个方式。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一个片段就是忧忧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帮助莱莉度过自己的危机。
孩子虽然理性脑在和她说,爸爸妈妈都想让她高兴,但是她的情绪脑就是很难过。她那么难过,还考虑爸爸妈妈的情绪,不想让他们生气。
当爸爸说,你知道吗?我也非常想念明尼苏达州。孩子的眼神很惊讶,当她的情绪被理解,被看到,这就是疗愈的时刻。
其实在这个片段里面有很多我们可以去慢慢品味的。
首先第一就是跟大家说,我们要真实表达我们的内在感受,当我们觉得难过悲伤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去假装快乐。你假装快乐,其实你身边的人也会跟着你很别扭,只是彼此之间都没有说,或者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当我们把悲伤表达出来的时候,对方如果能够给我们同频率的回应,会给我们大的疗愈。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视频里面,当女儿鼓起勇气说,我想回明尼苏达州,我想念我的朋友们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没有指责她,没有说你多傻呀,你怎么还要回到那个小地方去,我们现在来到一个大城市……并没有这样回应,爸爸妈妈也如实的说了爸爸妈妈的感受,因为刚到一个新地方,做父母其实也不适应,这时候爸爸说,我也好想回去。
可以看到,就这个时候,可以看到莱莉的表情是一下子释然了,因为她会发现不是说,她还小,没有办法去体谅父母,或者说是以她的认知观念,认为父母可能不能够去理解她的内心。她在那一刻,觉得她的心是被父母关照到了,她和父母相拥而泣的那一瞬间,产生的核心记忆是黄色和蓝色混合的。
所以我们会说,其实我们对于很多过去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它不是那么的单一,不是说快乐就是只有快乐,悲伤就只有悲伤。
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是在眼泪中收获着喜悦,这样子的一种混合的情绪的这种核心记忆,其实也是我们逐渐成长的一个标志。
以上说了这么多,我们对于这一块儿大脑的知识做一个小结,要想实现有效的沟通,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打开对方大脑里的理性脑,而如果想要打开对方的理性脑的方法呢。就是通过镜像,去照映出对方的行为,对方的感受,对方的情绪,全身心的去理解他的渴望、他的感受与他的情绪,而这种全身心的去理解对方的过程呢,我们称之为倾听,所以说我们才会提到,真正实现有效沟通的方式只有倾听。
那关于倾听,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说在倾听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我们给了对方建议没有,而是我们有没有真的听懂对方的感受,并且做出了适当的反应。
这就是今天上午我们做那个练习的过程,我们去通过这个练习,我们也可以稍微的觉察一下我们平时的模式,我们对哪一类的问题会容易产生给对方忠告,哪一类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容易给对方批评,而哪一类的问题我们容易共情到对方,或者说是哪一类的问题容易让我们自说自话,没有真正的听懂对方在说什么?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当一个人越是觉得有人能够了解和接受他,能够和他深入的讨论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就会越有安全感。而当我的安全感充足的情况下,我才能够把我的内心打开。
所以结合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有没有什么时候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孩子,或者是我们的朋友,当他遇到一些情绪比较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尤其是考试失利导致了孩子情绪很低落,我们的初衷是想要让孩子能够振作起来,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此刻正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
我们告诉他们说,哎呀,没事儿啊,这不过就是一个小考试,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好的机会;或者是,我们想让他开心起来,会说,走,爸妈带你去旅游吧;带你看个你喜欢看的动画片嘛。
表面上似乎我们把他的注意力分散了,实际上这个悲伤却留在了孩子的身体里,没有得到表达。同时,我们也给孩子传递了个信息,在爸爸妈妈这里,悲伤的事情是不允许交谈的,悲伤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
同样,当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他出现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当他处在一种非常极度的悲伤的情绪里面,我们会试图要努力地把他从这个悲伤的状态里面把他拉出来,不停地去安慰他,去鼓励他,去给他加油打气,甚至是变着花样,像乐乐一样,让他寻找到生命的正能量,让他找到生活的积极积极面,而这种行为本身都是在否定他表达悲伤的这个行为,反而容易使对方会觉得此刻是不安全的:我没有办法把我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对方可能是接不住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可以稍微的反思一下,当我们遇到这种重大情况的时候,可能我们真正能够做到抚慰对方的,就只有倾听了。
在这里,再给大家做一个更深入的介绍。倾听是一方面,怎么去倾听,我们称之为叫做共情式的倾听,就是我们带着一份同理心去听对方。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这个共情式倾听,是著名的护理学家特瑞莎提出的。
他认为共情有四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就是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
第二就是与他人一起去感受,
第三就是识别对方的情绪,
第四就是对他人不进行评论。
在这里,也给大家发一个一个短短的一个视频,大家可以先看中文版的,这是翻译过来的。我会把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发过来,有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英文原版,英文原版它可能那个语境会更清晰一些,中文翻译过来可能还稍微有点出入。
这个视频也是想要告诉大家,很多人问你们心理咨询师到底是做了什么工作,把对方说通了,或者是让对方能够从这个情绪状态里面走出来。其实我们想说:一句话,两句话,可能对于对方来说,真的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真正让对方好起来的,是他能够感受到坐在我对面这个人,他有一颗希望我能好起来的心,这才是真正让对方能够好起来的原因。重要的不在于你有什么技术,而在于你最终是否有一颗慈悲的心。
其实我们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很多的时候他所说的那个情境,他给我们描述的场景,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对方。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甚至可以直接的告诉对方,我听完你的所有的故事之后,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你,但如果说你觉得在这里坐着能稍微舒服一点的话,我愿意陪着你坐一会儿。当我们这么去说,对对方来说都能达到一种安慰的效果。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时候是让我们能够强压住情绪,假装好起来的,有太多这样子的场景了,可能我们需要的一个场景就是:能有一个人能够接纳我,此时此刻所呈现的真实的我。
所以我们咨询师培训,尤其是第一年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让我们做的最多的一个训练,就是让我们抑制住自己想要给对方提建议的这个念头和想法,要抑制住我们自己想要去安慰对方的那一颗心,因为当我们抱着这样子的想法去看待对方的时候,就是对对方此刻状态的不接纳,我们要练的更多的就是能够真正的沉下心来,听对方把话说完。
当然这是一个特定的场景,那我们为什么今天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会介绍这样的一个方式呢?
我们很多进入到羊爸爸的,我们各个群里面的主体可能以妈妈会比较多,大部分可能都要面对孩子,那我们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就是情绪的话题。
所以我们可以带入到我们的亲子关系中来看今天我们所介绍的这个技术,共情式倾听,当我们的孩子有很大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很有可能在那一刻,当你觉得很急躁,或者是孩子的这个情绪状态让你觉得很烦的时候,我们可以去体察一下我们自己,是否对于孩子的这个情绪,我们从小到大是被放逐的,是没有去体会过的,没有被接纳的,那么此刻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不耐烦,希望孩子能够立即停止他此刻的这种情绪表达,所以我们就会急着把孩子要么就是安抚住,就是满足他的需求,只要你不哭就行了,要么就是去吼孩子冲着他发脾气,用暴力的方式阻止他的情绪表达。
我们今天可能会多了一重选择,就是我们在那一刻,我们可以蹲下来,让我们保持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状态下,然后我们去接住孩子的情绪,去听一听他这个情绪的背后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他可能要的不是一个东西,可能要的是跟父母的一种连接。
所以这个时候当我们跟孩子的心连接上了以后,孩子可能自然而然情绪就会得到安抚了。
那么我们今天的这堂微课可能就已经发挥到了一点点的作用,然后我们也通过了动画片这一些截取的片段,让大家看到了我们对于情绪接纳,采取一种开放式的,带有慈悲心的,带有同理心的,这样子的一种状态的倾听,对对方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今天的微课介绍到这里,感谢我们大家的收听,今天晚上没有及时跟上的伙伴们,在回听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有视频的情况下,也希望大家能够按一下暂停,我们先看一下视频,带着感受我们继续去听,我们获得的满足不单纯是我们头脑层面的理解,更多的是我们身体层面上的感受被唤醒,这样子我们对于今天所介绍的概念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读书营也在不断开拓新的方式,不断给大家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成长平台!
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阅读一下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第二部,就是介绍情绪的话题,我的两次微课很多内容都是借鉴了海蓝博士书里的内容。
分享嘉宾/一自文二水
整理/华
编辑/黄娣
优化/觉心
往期微课分享
成长感悟|《不完美才美》之《要做就做“不费力也讨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