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读书修心营17期《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学员打卡分享

文摘   2024-09-30 12:06   湖北  
     

前言:

读书修心营17期,我们共读的书目是《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也是读书修心营有史以来,争论最大的一本书。


有小伙伴反馈,最初被书名吸引,抱着很大的期待来参加共读,第一周读着读着却越来越抵触,感觉这本基于弘一法师的修行心得与生活智慧的书,更像是打着法师旗号在说教。放下评判,跟着大家读完全书之后,才发现这本书跟现实人生的契合度蛮高的。


本次推文,我们从本期学员打卡中精选了以下几篇打卡心得,小伙伴们结合自己过往人生积累,为我们呈现了“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的真切感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祥聚新城~贾素萍1555

(17期08组)


看到书名就觉得让人心情放松,好似遁入空门,更加佛系。


对于弘一法师,我在之前是没听过的,看了前言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出家人。拥有了这么多,他有财又有才,在我够不到的高处,是什么让他下定决心去了佛门,我们都不清楚,但进入佛门应该是让他拥有了更多。


书中说,如果不放下,就腾不出来手接纳更喜欢的东西。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还不太能理解,因为我放不下现实中的这些,我还想得到更多。


弘一法师的前半生勇敢,果断,想做什么勇敢去做,算是不留遗憾。我没有,我不勇敢也不果断。活了半辈子了,还是会畏手畏脚,做事拖拉。


读书真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脑子开始思考,我好像很久没有思考过了。


书上说,放下也好,不放下也好,结局都没有什么改变。我觉得说的还是心态。


事实的结局无法扭转,但对于事件中的人,其实结局还是会变。当我放下,心态平和,避免矛盾,情绪稳定,家庭就会和谐很多。


深吸一口气,我还做不到放下太多,但至少负面的放一放,心态会平和一些吧。



要想把人劝好,

需要先把自己修炼好

——毫末(17期06组)


🌸劝人者自身必备的条件
读了今天劝人的内容,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悟,就是劝人不仅是个技术活,更对劝人者提了很高的要求。

弘一法师说“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

“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这两段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1🌸劝人的总体原则:
“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肯定、表扬、赞美的话要说在前头,然后用 “不过……如果……”来转折。


2🌸要把握劝人的时机:
“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在他高兴的时候说,不高兴的时候千万别开口。


3🌸劝人的目的:
是“尽长善救失之道”,也就是帮助他把好的美德发挥得更好,把失掉的美德挽救回来。要达到这个目标并非容易,考验的是劝人者的本事和修养。


4🌸劝人者要达到怎样的修养水平?
首先,劝人者要有明确的善恶区分标准,这个标准从何而来?自己学习修炼而来,古人早就在书里告诉我们了,只是不学习不知道而已。


其次,劝人者要能达到“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体其所不欲的境界,相当于把本书前面所讲的内容全都修炼一番,将包容、谅解、宽恕、体谅等集一身,才能做到态度温润、心平气和。


这标准是很高的呀,我自愧不如😁😁


5🌸劝人者要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这六个方面就不该说:“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


即:

①不要过度地指责别人所忌讳的缺点或者心病。

②不要把人家的失误全都一件件地说出来。

③不要专门针对哪一个人,故意同他过不去。

④不要太过于棱角分明,太过苛求。

⑤不要说得太多,长篇累牍、没完没了,也不要像好不容易得到一个说话的机会似地表现。

⑥不要总是说同一件事情。


“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就像证严法师说的:“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最后目标没达到还得罪了人,得不偿失。


6🌸劝人者还要知识渊博
不直接针对被劝者,那就要会讲故事、会举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例子中搜索一个刚好实用的例子难不难?对博览群书的人来说不难,对我来说难上加难😂😂😂


7🌸劝人者还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有的人写作能力强,有的人表达能力强,恰如其分的表达才能有比较顺畅的沟通,劝人效果才事半功倍。


8🌸劝人者最好能懂点心理学
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能说的时候多说,不能说的时候赶紧收口止言,效果会更好。

结论:劝人是需要实力的,要想把人劝好,首先把自己修炼好!

我是有经验教训的,之前劝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惭愧惭愧!所以,像我这种没实力的还是三缄其口比较好。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璐儿(17期01组)


1、懂得谦虚学习,便能不断成长
“谦虚是一种心态,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发自内心愿意向别人求教、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


都说无知者无畏啊,还记得刚入行工作的时候,对自己专业掌握的知识很有限,却又初出茅庐不怕虎,经常会很笃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从业十几年了,该考的考了,该学的学了之后,反而要闭嘴了,因为学无止境啊,只有啥也不知道的时候才特别敢说。所以真的要永远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因为人外永远有人。

2、所有面向苦难的修行,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再华美,也不过是给活着的人看罢了”


我老公的爷爷去年入冬的时候走了。老人活着的时候,奶奶嫌弃,两个女儿不在身边,除了过年过来看看,平时也是见不着的。虽然生活在儿子身边,但是他们两代人的矛盾攒了三十年了,爷爷晚年已经得了小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又不认识人,只认识他唯一的孙子。这么个背景之下,老人走了之后是大张旗鼓地办丧事,我跟我老公都觉得非常的心酸。应了这句话,再华美,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罢了,很讽刺。


因为他见过我妈妈如果照顾我姥,我姥晚年的时候,我们经常跟我姥姥闹着玩,躺在一个被窝里,也在我姥姥生病的时候摸着我姥姥的额头,像对小孩子一样。而这些,可能不是每个老人晚年都能享有的,但是确是他们想有的状态。(嗯,又想我姥了。)


我想人在的时候,多感恩,多见面,多交流,尽量不给以后留遗憾。人没有的时候,留几个物件想念,偶尔他们回来梦里聚一聚,心安。

3、多情至极是无情
这篇章看了好几遍,最开始其实不太能理解,因为我站在了李叔同妻子的角度。


后面当高度升起,就如书中所说,出家之后,李叔同便“死了”,如果再有纠缠,便是无情了。但是无情的十重境界,也是无法理解,不过没关系。

4、追求不圆满的人生
追求圆满也是一种不圆满,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会有两面性,如何说哪种是圆满?哪种又可以说是不圆满的?因为发生了,就是一定的机缘下应该发生的,顺接,接受即可。


事情怎么可能都像我们想的那样圆满顺利。我经常说做最充分的准备,然后做最坏的打算。


顺利,证明我的准备足够;不顺利,证明我做的还不够。犯错才是学习的机会呀,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利于我的。遭遇挫折就说明还需要再学习、再总结,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5、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这段应该是法师的大爱了,这是一种境界。

6、我的幸福与任何人无关,只与我自己的心有关
是本书的最后一节,没有抄书中的标题,而是用了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我觉很有力量,也很点题。为什么要放下?因为放下了才轻松,轻松了才幸福。而这放下需要我放下,幸福也是我幸福。


标准没有那么重要,我们要尊重个体性,尊重自己的感受,这也是随着孩子成长,我通过学习经常会跟孩子说的,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为自己完成全书的阅读感到骄傲和自豪。



心平气和,才能内心强大

——一自文二水

 (17期14组,最美发现官)


1.忍耐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摘记: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感悟:弘一法师认为,我们内在有很多“心性”,不可以随着它们“任性妄为”,怎么做呢?方法在于——忍。


忍,不仅仅是忍辱,而是,我们内在升起的不合时宜,甚至恣意妄为的“心性”,其中可能也包含各类情绪体验。


例如:全红婵的父亲在女儿一跳成名之后,拒绝上千万的广告代言费,是不是也在“忍欲”;


岳云鹏在国外演出时得知父亲去世,自己不能守孝,还要登台表演,是不是也在“忍悲”;


邱少云在烈火中要“忍痛”;面对孩子苦学本领时,父母们是不是也要“忍爱”!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对于忍住欲望对未来的影响,国外有一个特别出名的心理学实验:延迟满足实验。


延迟满足,源自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1960年代进行的著名“棉花糖实验”。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儿童面对即时满足和更大奖励之间等待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如何预测他们未来的成功。


简单地说,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让个体能够抵抗眼前的诱惑,以期待获得更大或更有价值的未来回报。


而对于最难忍的“侮辱”,有一个佛家故事。


有人骂佛,佛从不回应。骂停。


佛问骂的人:你送礼给人,人不收,礼物归谁。答:返回自己。


佛说:你骂我的话,我不收,同样也是返回给你自己了吧!佛陀说,向天吐痰,要落在自己身上的。


对于侮辱都能忍了,其他的还有什么是“忍”不下来的呢?


可是,要如何忍呢?


明旸大和尚在其《佛法概论》中提供了五种方法,它们是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第一、生忍:辱境当前,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强忍下去,此言生忍。


第二、力忍: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仗佛慈力,把它压下,安定下来,故称力忍。


第三、缘忍:辱境现前,以智慧来回光返照,修因缘观。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这里定有种种业因。作受报想,作还债想,逆来顺受,故称缘忍。


第四、观忍:辱境发生,用空的智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既然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都是空的,那么中间的辱相,自然也是不可得。故称观忍。


第五、慈忍: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瞋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作怜愍念,想此人,无理取闹,妄生枝节,实在愚痴可怜,因此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


由此,我深刻觉得,佛法中修炼的“忍”,也是从忍让别人(生忍、力忍)这一层级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看见其中的缘由,探究为何偏偏自己遭遇此类事情的业因(缘忍),从此开始向内修炼自己的心性,了悟世间万象,皆是虚妄,从而破除对“我”的执着(观忍),进而可以看到众生皆苦,那些伤害你的人,也被自己身上的恶念所伤,那些诱惑你的人,自己也走不出欲望的牢笼,由此生出大慈悲心(慈忍)。


到此,突然想到,都说“忍字头上一把刀”,看起来是对自己的残忍。


可是,随着不断修炼心性,我们或许就会感到,这把刀,不是扎在心头,而是帮助“君主之官(心)”,斩断纠缠不清的各种念力,保持其清净!


这把刀,是“君主之官(心)”的守护者!


2.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摘记:曼德拉说:“当我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的那一刻,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身在狱中。”


感悟:宽恕确实需要很大的决心,其中不仅仅包含了原谅对方的勇气,还要有足够的,对己对人的慈悲心。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这样的境界,对我来说确实太难。



学会思维导图,

把握书本的重点和精华

——刘(17期07组)


1、汇总了全书的思维导图,我发现整本书的重点和脉络更清晰了,对于什么该放下,什么该努力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全书不停地在强调身外之物的放下,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世无争的状态,为的就是能让我们过得更轻松自在、快乐幸福。


比如:不计较,帮助别人,做善事,学会感恩,珍惜当下拥有的,放下生死,放下虚名,放下金钱和欲望,凡事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修行,比如扫地,劳动。还要学会施舍,遵守时间,认真去做事等等。


结合书中的举例,会让这些更有说服力。

2、做思维导图的优势是更清楚整体逻辑,对书本的重点和精华部分更容易把握,相当于把书本浓缩在一张图里面,如果能认真做好,就可以把书读薄,再结合个人感悟,对着思维导图去扩展,又可以把书读厚。


但是前提还是要自己多看几次,把整体内容多进行总结参悟。


不做思维导图感觉比较凌乱,有时候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会看上去缺少条理和层次。而且凡事总有第一次,做习惯了发现其实也还好,并没有那么复杂,还可以学到不少软件应用的知识。



还有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作者:读书营第17期学员

编辑:黄娣

优化:觉心


往期学员分享

成长感悟|《不完美,才美》之【感恩所有的不完美】

成长感悟|《不完美才美》之《要做就做“不费力也讨好”的父母》

学员成长感悟|《不完美才美》之《少有人知道的亲密关系真相》

扫码关注
更多身心健康内容、活动
可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推

松果会铜风铃项目
中医松果会(注册NGO)公益项目,致力于传播身心健康知识,联合创始人 杨千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则能觉知、则能心定;心定则万事可解;心定之道在养生、修身、修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