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1-mRNA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等实体瘤的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积极-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学术   2025-02-06 08:28   北京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第99期

原文链接:https://jhoonl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45-025-01661-x

文章标题: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胸膜间皮瘤、转移性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患者接种WT1-mRNA树突状细胞疫苗:1型T淋巴细胞反应与临床结局相关


神外前沿-协和神经肿瘤周刊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胸膜间皮瘤、转移性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患者接种WT1-mRNA树突状细胞疫苗:1型T淋巴细胞反应与临床结局相关》于2025年1月23日发表于Journal of Hematology&Oncology,评估了WT1mRNA电穿孔自体树突状细胞(WT1mRNA/DC)辅助疫苗接种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临床活性。


细胞疗法包括树突状细胞(DC)疫苗疗法、CAR-T细胞疗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等,为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其中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作为治疗性癌症疫苗备受关注。本研究评估了WT1-mRNA/DC(即自体树突状细胞,这些细胞经钥孔血蓝蛋白KLH处理,并用电穿孔法导入编码Wilms 肿瘤蛋白WT1这种肿瘤相关抗原的mRNA,让树突状细胞能够表达WT1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辅助疫苗接种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临床活性。


本研究是一项单臂 I/II 期临床研究(NCT01291420),研究结果表明,WT1-mRNA/DC疫苗接种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接种耐受性良好,无全身毒性。在总共 39 例可评估的患者中,疾病控制率和总缓解率分别为74.4%和12.8%。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转移性乳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43.7个月、41.9个月、48.8个月,优于历史对照数据


研究强调了免疫反应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抗原特异性1型CD4+、CD8+T淋巴细胞反应与疾病控制和总生存期相关,而抗原非特异性2型CD8+T细胞反应与临床结局无关。这一研究为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后续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确认其临床疗效,并进一步优化疫苗接种方案,研究如何增强免疫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可能的副作用。


研究方法

患者选择:纳入40例预后不良的晚期肿瘤患者(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3例,转移性乳腺癌:1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0例,其他肿瘤类型:4例)。所有患者均患有转移性或局部晚期疾病,且至少已经接受过一种符合现有金标准的治疗。


用药方案:将冻存的疫苗(每剂含10*106个DCs)解冻后,经皮内注射到上臂内侧,距离腋窝淋巴结约5-10cm处。按计划每两周接种一次,为期6个月,可根据临床情况和疫苗供应情况选择继续接种。


免疫反应评估:通过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皮肤试验评估体内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首次接种疫苗(V1)8 周后的T1时间点进行。免疫监测则在基线(PRE时间点,通常在V1)、V1后8周(POST时间点,通常与DTH试验同一天)和计划治疗阶段结束(FIN时间点)进行。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计数WT1特异性 CD8T淋巴细胞;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检测表达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或2型细胞因子IL-5的抗原特异性CD4和CD8T淋巴细胞;使用ELISA检测血浆中WT1 IgG浓度,以特定WT1肽作为捕获抗原,设定吸光度值0.15为抗体阳性截断值。


临床疗效评估:在 WT1-mRNA/DC 疫苗接种前或开始时(V1)、T1(V1后8周)和T2(V1后6个月),通过MRI、CT或18F-FDG PET-CT评估疾病状态。根据RECIST 1.1标准确定临床反应,计算总缓解率(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患者的百分比)、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病情稳定患者的百分比)、中位总生存期(OS),并与文献中预期的OS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可行性与安全性:40例患者全部完成疫苗制备,39例成功完成疫苗接种,仅1例未成功。疫苗接种耐受性良好,副作用主要为注射部位局部反应,无全身毒性。


临床疗效:39例可评估患者在T1和T2时间点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4.1%和48.7%,总反应率分别为5.1%和12.8%。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43.7个月,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41.9个月,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为48.8个月,均优于历史对照。


免疫反应:除1/38接受检测的患者外,其余所有患者都出现了迟发型超敏反应。多数患者在T1和/或T2出现1型T淋巴细胞反应,包括针对WT1的IFN-γ和/或TNF-α CD4 T淋巴细胞反应、IFN-γ CD8 T淋巴细胞反应等。疾病控制与IFN-γ和/或TNF-α CD4和/或CD8 WT1或KLH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关联。IFN-γ CD4 WT1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与OS直接相关。接种前常见抗原非特异性2型CD8 T细胞反应,但与临床结局无关。研究还发现WT1-mRNA/DC疫苗诱导的整体免疫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


图中显示临床反应与免疫反应参数之间或免疫反应参数之间的关联。图下标明P值: 

a=13名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12名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10名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患者和 4 名其他肿瘤患者 

b=12名 GBM 患者、11 名 MBC 患者、9 名 MPM 患者和 4 名其他肿瘤患者 

c=13名GBM患者、5名HR+/HER2- MBC患者和10名MPM患者 

*GBM OS from diagnosis>16.0 months vs.≤16.0 months

HR+/HER2− MBC OS from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disease>42.1 months vs.≤42.1 months MPM OS from diagnosis>23.4 months vs.≤23.4 months


研究结论

此早期临床研究证明了WT1-mRNA/DC辅助疫苗在各种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可行性、1型免疫原性和临床活性,并表明它可能对OS产生有益影响,并且发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与临床结果(疾病控制率和生存期)相关。由于这项研究是在预选的一组患者中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证实WT1-mRNA/DC的临床疗效。


本期译者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3级神经外科专业型硕士生 刘家惠

本期编审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裕 副教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

联系我们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恶性肿瘤专家出诊时间:
马文斌主任医师 周四上午特需门诊。
王裕主任医师 周二下午特需门诊。(建议想进行治疗方案咨询或参加临床试验咨询的患者选择上述门诊时间进行面诊。)
患者加入微信群,扫描二维码加好友。

栏目往期

原发性错配修复缺陷胶质瘤的多队列研究结果  如何提高患者生存率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可手术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新辅助抗PD-1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脑胶质瘤术后结局风险模型:RANO切除组的报告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血清中的Tau蛋白和IV型胶原降解产物用于预测复发胶质母细胞瘤PD-1联合贝伐单抗的治疗响应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TPI 287和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 I 期临床试验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替莫唑胺联合维利帕尼治疗 MGMT 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PCV联合放疗方案显著延长IDH突变 1p/19q共缺失的3级少突胶质瘤生存期  或优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方案-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文献编译 | RANO切除组综述手术切除在新诊断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肿瘤微环境调节剂 VT1021的I期临床试验中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一种放射性药物联合放疗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I期研究结果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突破性II期临床试验 树突状细胞疫苗与TLR激动剂联合增强胶质瘤免疫治疗效果-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文献编译 | 砷剂联合放疗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  且无需使用替莫唑胺

文献编译 |  基于L-RNA适体的CXCL12抑制联合放疗治疗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I/II期GLORIA试验的剂量递增

文献编译 | 伊匹单抗与纳武单抗联合治疗脑胶质瘤I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文献编译 | 索拉非尼、丙戊酸和西地那非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的2期研究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文献编译| 抗PD-1治疗失败的复制修复缺陷型胶质瘤患者  接受免疫联合治疗仍可能改善预后 -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汇总(总82期)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

 

《协和神经肿瘤专栏》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共同采写制作,报道本领域最新前沿进展,学术主编马文斌教授,欢迎业界专家供稿与支持;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障文章的完整性。

神外前沿
科技推动学科进步,神外前沿是中国神经外科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