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讯,2025年2月1日,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杂志(影响因子6.9,中科院2区,JCR分区Q1)上线了青岛市立医院神外团队关于脑出血三个术式疗效的研究进展的报道。
论文/引用信息:Wu H, Lu B, Wang W, Wang X, Wang T, Bao Y, Li L.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ROSA Robot-Assisted Stereotac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 Removal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in Basal Ganglia Region: Comparison with Craniotomy and Neuroendoscopy. Transl Stroke Res. 2025 Feb 1. doi: 10.1007/s12975-025-01330-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891882.
图 1 利用影像图像对脑内血肿的位置及三维重建进行了定位
图 2 ROSA 机器人辅助脑血肿清除术操作流程
图 3 对比了 ROSA 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清除颅内血肿术后即刻的 CT 图像与术前的 CT 图像。(第一例患者:a、b;第二例患者:c、d;第三例患者:e、f)
据了解,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发病后 1 个月内死亡,且临床治疗后 6 个月内仅有约 20%的患者能完全康复。脑出血后形成的血肿会增加颅内压,可能导致脑疝和血流改变。此外,血肿周围的水肿会持续对脑组织施加压力,随着时间推移加重损伤。
因此,通过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以及微创血肿引流。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定位精度高、手术时间短等明显优势。机器人辅助脑出血手术后的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也显著低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更好。ROSA立体定向机器人是一种无框架手术机器人,集神经导航、立体定向定位和系统操作于一体;它还能使用仪器进行高精度定位、三维血肿重建,并通过机械臂进行微创钻孔和脑内血肿引流操作。
ROSA组手术情况:术前规划:每位患者均接受了从头顶至鼻尖的全脑薄层 CT 扫描(层厚 0.625 毫米)。原始 DICOM 数据被导入 ROSA 手术规划工作站,并进行三维(3D)图像重建(图 1)。计算血肿体积,并根据具体血肿部位和形状设计穿刺针道。基底节区出血选择经额穿刺,起始点位于冠状缝前 2 - 4 厘米,中线旁 2.5 - 3 厘米。目标穿刺点位于血肿中心纵轴稍下方。穿刺针道与血肿长轴平行,且针道设计避开血管、脑沟和侧脑室。
术中操作: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每位患者均仰卧于手术台上,头部用头架固定。随后固定 ROSA 机器人;进行面部激光配准(图 2A);采集鼻尖骨性部分、鼻根、内外眦、眉弓等标记点;单独对脸部进行 5000 至 8000 个点的扫描(图 2B)。手动调整误差以完成 CT 与患者面部的融合,系统精度控制在 1 毫米以内。根据穿刺点设计约 3 厘米长的头皮切口,放置无菌巾并铺好手术单后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切开头皮并用牵开器固定。在颅骨上钻孔,并用铣钻将其扩大至约 2 厘米直径。用骨蜡封堵骨窗处的渗血,双极电凝硬脑膜表面血管后做十字形切开硬脑膜。选择一根内径 1.5 毫米、外径 2 毫米的 10 号脑室外引流管作为穿刺管,引流管头部有四个侧孔,并在穿刺管内插入一根 1.5 毫米直径的克氏针以作支撑(图 2C)。然后将 ROSA 机械臂移动到预先规划好的穿刺路径的工作位置。在机械臂的引导下,将穿刺管尖端置于血肿目标点,然后拔出引导针。接着用 5 毫升注射器手动抽吸血肿,抽吸力度要控制好,遇到阻力时避免强行抽吸(图 2D、E)。根据术前血肿体积计算血肿清除程度。术中使用超声检查是否有残留血肿。根据残留血肿的位置调整穿刺管的深度和角度,并用温盐水反复冲洗和置换残留血肿。拔出穿刺管后,用封堵骨孔(图 2F),逐层缝合头皮,并用无菌辅料包扎。术后即刻复查头颅 CT,观察血肿有无新变化,并计算血肿清除率(图 3)。
神外前沿-中国神经外科新媒体,科技推动学科进步;联系邮箱:shenwaiqianyan@qq.com;任何媒体、网站等机构如需转载或引用,须获得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