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敌人”反对是好事,不是坏事

文化   2025-01-05 22:14   北京  
毛主席的著作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藏,无论是否认同这条道路都强烈建议反复阅读,不需要读太多,只需要把选集、文集前两卷熟读就足够了。遇到问题之后,不妨在主席的著作中寻找答案,足以应对人生中的很多困惑。

比如在文集第二卷有一篇短文,是毛主席1939年5月26日在抗大三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核心就一句话“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但注意要准确理解这篇短文,需要结合毛主席其他文章,比如分清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篇章,在毛主席著作中,凡是被定义为“敌人”的,都是一小撮。

但这一小撮可能发出来的反对声大大超越实际比例,必须搞清楚真实的力量对比,这就需要调查研究;而对反对的声音,也要搞清楚到底有没有道理,只要有道理,就算是敌人指出的也要改正,这就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以上思维在毛选第二卷体现的尤为强烈,这一卷对应抗战最艰难的上半场,尤其是1939年4月汪精卫叛国投敌,再到1940年3月正式成立傀儡政权,引起了抗战力量对国民党强烈的不信任,甚至以为抗日没有希望了,面临复杂的敌我识别、团结与斗争、合作与自主、主次矛盾等等问题。
从1940年初《新民主主义论》开始,整整一年都在讨论这些核心问题,一边说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另一边说坚决反对顽固派和投降派。

上面谈到的,对思考当下非常有帮助。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小镇从留言中明显感觉到出现了变化,乐观与悲观的分化越来越重,就好像看到了两个世界。
而在大众舆论上,冲突就更剧烈了,表现为对中国未来的悲观情绪占比上升。
中国明明越来越强,美西方的制裁越来越乏力,甚至因为久攻不下,美西方内部已经出现越来越尖锐的矛盾,美欧正在互相指责对方跟中国的摩擦是演戏;明明中国的科技、产业突破一个接一个,2024年几乎每周都有重大突破公开,反观美西方,科技和产业突破已经明显放慢;明明是在全球更加变乱交织的情况下,中国周边维持了难得的稳定。

这一切都显示,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已经熬过了从2018年以来最艰难的时刻。但偏偏在即将胜利的时候,网络上却出现了更多的迷茫,甚至觉得中国即将走向失败,国外一切利好利空都能解读为对中国的利空和唱衰。

也可以理解,从2018年到2024年,实在太累了。
贸易战、科技战、疫情、大病初愈、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摩擦加剧、就业难失业潮等等叠加在短短的6年,前几年还能撑住,但到了近两年,实在太累了。这几年出台了很多重大政策,放在2018年以前甚至2022年以前,这些政策都能极大影响信心,但这两年也开始疲乏了。

回想抗日战争,1944年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蒋介石在1944年10月10日发表演说,反复强调“革命形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坚固”“不要丧失我们的自信”,这就说明当时国民党内部对于能否战胜日本出现了严重的动摇,而蒋介石没有拿出任何坚定信心的实际举措,只说后方还有广阔的土地,意思是可以继续以空间换时间,这又如何能激励信心?

但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此时距离彻底战胜日本,已经不到一年了。我们当下就处于类似于1944年的这个阶段,但我们现在比1944年的境况要好千倍、万倍。

只是这段时间,小镇留言区悲观负面的留言占比多了不少。比如小镇经常说科技和产业突破是未来中美竞争的关键,这从美国极力遏制中国可以看到,但不少留言认为产业突破并没有造福多数中国人,获利的只是一小撮,认为大多数老百姓和民营企业没能参与到产业升级,而且认为未来也参与不到产业升级的红利。

首先要承认客观现实,每一次科技和产业爆发,有受益者也会有受损者,而且规模都很大,这是结构性的问题,也就是“分化”“温差”等。
可以举出很多受损的例子,但同样可以列举大量获利者的例子。比如工信系统扶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目前已经培育超过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46万家,仅这些企业就雇佣了多少员工?惠及多少家庭?

而从这些中小企业开始成长为巨头的,以及以这些巨头和专精特新企业为核心打造的300多个特色产业集群,又带动了多少企业和就业?

而上述仅仅是工信系统一家。而且就算是广东等传统依靠劳动力密集的纺织业,也在进行高端转型升级,佛山就是典型,最近几年探索出了新的生产模式,也在进行适应纺织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说一件可能有悖一般认知的事实,实际上工业4.0代表的灯塔工厂,当前并不太适应技术含量更高的汽车制造、半导体等行业,反而是相对更简单、更标准化的纺织、乳业、食品、采矿、家用电器等传统行业,更容易进行智能改造,这可以从灯塔工厂目录里看出。

这就导致制造升级对纺织等传统行业就业带来的冲击更大,效率提升也就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减少,反而是光伏、汽车制造等更难以智能化的新兴产业,就业岗位在大幅增加。
效率的提升确实会对就业人口带来冲击,就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但是能为了多容纳就业就不提高效率吗?

当然不能,因为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上世纪已经有答案了,当时的国企就是为了公平亦或者更多就业牺牲了效率,大量国企成了僵尸企业,救无可救,最终船沉了。
正因此,越是在科技和产业快速突破的时候,越要注意不要被负面、悲观情绪裹挟,如果觉得自己周围看到的全是受损者、觉得十之八九没有获得收益,那反而需要警惕自己是不是陷入了茧房。

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整体上真的如此悲观、真的十之八九利益受损,那美国何必如此紧张?网络上的某些唱空舆论又何必如此猖狂?

网络不代表真实,自己周围的个人观察也不代表真实。就像1944年国民党内部对赢得抗战胜利普遍没有信心的时候,但在共产党人看来,胜利就在眼前。
道理是类似的。当下产业和科技突破的时候,也是旧体系被冲击最严重的时候,悲观、失望是难免的,但不能因为自己的境遇就认为未来没有希望了,而应该去主动看看变得更好的人是怎么回事,努力让自己能够参与变革。
退而求其次,如果判断自己当下确实参与不进去,那反而应该采取保守措施,退而结网、想办法度过痛苦的转型期,等到产业升级实现阶段性胜利,整个社会生产力提升了、国家更强了,也就到了反哺失落人群的时候。

2025年已经开始转变,今年人社、民政系统的担子加重。人社年度会议首次将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从过去的民生部分转入提振消费部分,而且更加重视就业;而民政则将重点放在低收入人口保障上,去年4月已经扩大了低收入人口认定范围,从过去丧失劳动力的低保、特困人群,拓展到有劳动力但没有就业机会的两大新人群上。

2025年会加大投入,但不可能大幅提升,目前在如何落实上还存在分歧,资源调配也需要斟酌,但加强民生保障的大方向已经确定。

国家为什么能够加强保障,归根到底是因为掌握的资源更多了,哪怕正面临中美关键的五年竞争期,也可以拿出更多资源进行兜底。

不多说了,显得说教味太浓。如果不想过兜底的生活,终究得靠自己。

正因为上述谈到的种种冲击和矛盾,也因为到了中美竞争的关键期,一些因为中国崛起而利益受损或者心态不适应的,必然会有更猛烈的抨击。

也就会发现,每一个中国正在取得优势的关键领域,一定会遭到围攻。比如最近比亚迪巴西工厂,就在国内引起颇为猛烈的抨击,不少人嘲笑比亚迪在国内欺压劳动者、去了国外人家不惯着等等。

比亚迪确实有不足,小镇之前也谈过,比亚迪在劳动收入、保障以及供应商待遇等方面,基本是行业内平均水平略靠上,这几年有所提升,但比较有限。
几年前比亚迪作为国内二三线品牌,这个水平已经可以了,但比亚迪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的龙头,作为龙头就不能再只是平均水平,必须提高要求,否则其他品牌为了竞争肯定会导致恶性内卷,这不利于全行业共同利益的提升。

这一点,华为做的其实挺好,表现在华为产品定价偏高,不打价格战,这是一种很有担当的做法,正因为华为不搞价格战,这才给了技术、质量水平较差同行的生存空间,也有足够的利润去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收入待遇。
比亚迪发展速度太快,短短三五年从国内二线品牌跃升为全球领军者,各方面还没有完成从跟随者到领军者的转变,需要给比亚迪更多时间。

但是比亚迪巴西工厂的事情,有什么必要在国内传播?这应该是巴西人去讨论的事情,更何况就目前说的无非是工人收入、生活条件等等待遇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只要事前没有隐瞒,事后工人不满意想走不阻挠,那就是很正常的双向选择,有什么必要炒成全网热点?甚至还要以此试图否定什么?
说到底,如果是特斯拉等外资这么干,必然毫无风波。千万别说特斯拉不会这么做,实际上特斯拉干的还不如比亚迪,大可以去翻一翻与特斯拉有关的劳动诉讼记录。

说到这可以总结了:面对负面、悲观、不同观点,该如何做?

华为任正菲曾说,要允许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同时存在,“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只要正面评价有60%-70%就行了。

大多数大企业的PR部门,进行舆论管控,也从不是片面压负面,而是保持正面为主就行了,如果一段时间负面声音特别大,那就增加正面声音的比例。

这个道理就是活用毛主席的“被敌人反对不是坏事”。只要做事,就一定会有反对者和利益受损者,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不可能获得一致的认可,只需要抓住目标群体就足够了。

比如对比亚迪而言,那些就是看比亚迪不顺眼、就是坚决不买国产车、就是认为电动是骗局的,他们无论怎么抨击都无所谓,甚至比亚迪越是坚定搞国产电动,越要跟上述群体关系足够差,这样才能得到目标群体的拥护与支持。

销量才是真理。
类似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最不合群的就是蔚来,别家都搞快充、长续航、增程等,就蔚来一股脑的搞换电,而且汽车本身性价比很低。

那么蔚来有必要按照批评者说的改变自己去合群、去讲性价比吗?完全没必要啊,反而会损失真正的基本盘。
蔚来主打的就不是性价比,而是一种感觉和价值观认同。无论是品牌定位、经营风格还是服务定价等,都刻意保持与其他品牌的差异这也是支持蔚来投资者更愿意投资蔚来的原因,毕竟投资人如果不保住蔚来,自己也没了喜欢的品牌,本质上蔚来就有点像没能搞成的苹果“icar

类似的例子还能讲出来很多。

信息时代,各种声音观点都有,作为个人要尽可能少受这些声音的影响,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争吵、热点事件、观点上,不如回归自我,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哪怕多睡10分钟都好。

不要总幻想所有人要跟自己有一样的观点和选择,也不要因为其他人跟自己不一致就怀疑自己。

就拿小镇来说吧,每天反对小镇的很多,动辄威胁取关的也很多,难道小镇要为了这些人就要改变自己?
数据摆在这里,每天愿意花时间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多,也有很多读者哪怕对某件事观点不一致、提出了严厉批评,但也不会以取关为威胁。这就说明小镇走的这条路至少到现在没有方向错误。

小镇应该对那些花时间、心思、金钱的读者们负责,不但要跟一路同行的朋友们关系更好,还要跟那些反对者关系变得更差,让那些反对者看一眼就想跑,这也是大好事。

假如“敌人”突然开始夸奖了,那才是大问题。


其他文章推荐

■  在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中,决策思路重新调整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心存侥幸,让国家失望,是要付出代价的

■  中国走的捷径,为何发达国家走不通?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