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砸4000万,朱华荣反击雷军

汽车   汽车   2024-07-10 10:17   上海  

全文共5918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雷军太可怕了!他刺激了我!”朱华荣难以想象,引发车圈地震的雷军,竟然在小米汽车发布会结束后虚心地请教自己:“您看看今晚的发布还有啥要改进的?”

“雷军有能力,帅气,还虚心,真是太可怕了!”朱华荣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场真正的“不对称竞争”与“降维打击”。

面对雷军与小米汽车等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朱华荣唯有坚定地重仓研发,以1天超4000万元,即1年约150亿元的研发投入,为长安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实现就地反击,以期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本文首发于亿欧汽车


作者丨郝秋慧


“雷军太可怕了!”7月4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年中媒体沟通会上说道。
一切要从小米汽车发布会说起。
2024年3月28日晚7点,雷军笑意盈盈地走上台,用米粉们熟悉的方式,揭开了小米SU7的神秘面纱。
当晚,李斌、何小鹏、李想和魏建军等车圈的新贵旧胄们悉数到场。小米速度震惊了车圈,1分钟内创始版售磬,4分钟大定破1w,18分钟大定破4w。
朱华荣虽然未到场,却收到了雷军的虚心问候:“朱总,您看看今晚的发布会有啥问题,还有啥要改进的?”
朱华荣瞬间就刺激到了。
“那天晚上,雷军真的把我给刺激到了。小米汽车发布会办得这么成功,雷军这么有能力、这么帅,还这么谦虚,真的太可怕了!”朱华荣说道。
更让朱华荣感受到冲击的是,他亲眼目睹了一场真正的“不对称竞争”与“降维打击”。
第二天早上,朱华荣把所有会议都停了,深入思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围而出。
朱华荣深知,长安决定投身这一变革,并非易事,因为其肩负着国有企业的特殊使命与责任。这意味着在决策与表达上,长安需要更加审慎与严谨,有时甚至要面对比私营企业更为复杂的挑战。
长安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4月25日,在北京车展期间,朱华荣手持自拍杆开始了第一场直播,亲自下场为长安品牌代言,开始积极拥抱流量时代。
随后,长安汽车的高管都注册了平台账号,开启了人均IP的营销模式。
在流量时代的这张牌桌上,朱华荣认清了流量与IP的加持对品牌的助益,所以毅然跟进,坚决不下牌桌。同时,面对雷军们的“不对称竞争”与“降维打击”,朱华荣掌舵的长安汽车也自有策略。
其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即迅速行动,灵活调整方向。其二,适度冗余投入,即在多个潜在的技术路径上并行探索。
然而,快速迭代也伴随着风险,长安汽车也曾经历的某项目因技术方向变更而中止的教训。
但是长安每年约150亿的研发投入,即每天超过4000万元的投入,为长安就地反击雷军们的横空突袭提供了坚实支撑,以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此外,长安汽车与华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亦是长安应对智能化时代诸多不确定的重要砝码。“在合作过程中,长安与华为虽不乏意见碰撞与分歧,但正是这种相互挑战与促进,让双方更加投缘且价值倍增。”朱华荣说道。
谈及未来的汽车竞争格局,朱华荣理性地判断道,至明年年底或更早,这一过程将加速,强者恒强,弱者愈弱,丛林法则显现。预计到2030年,市场上将仅剩约30个主要品牌。

这也为长安等车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快速定位与调整,力求在转型中占据先机。


长安汽车年中媒体沟通会上,朱华荣及长安汽车副总裁王孝飞接受亿欧汽车采访时分享了对流量IP的思考,及长安改革转型的战略思考,并对未来汽车竞争格局作出了相应预判。


 “雷军太可怕了,他刺激到了我”
为什么长安汽车的高管纷纷下场做IP,如此积极地拥抱流量时代?
朱华荣:主要是小米汽车发布会那天晚上雷军把我刺激到了。
那天晚上发布会成功完美落幕之后,雷军还发一个信息问我:“朱总,你看看还有啥问题,有啥改进的”,我说这种人这么有能力、这么帅、还这么谦虚,真的太可怕了。
发布会的关注度大家都清楚,和我们传统车企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我仿佛目睹了一场真正的“不对称竞争”与“降维打击”。
我们长安胆子算大的,第二天早上我把所有会议都停了,深入思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围而出。
长安决定投身这一变革,并非易事,因为我们肩负着国有企业的特殊使命与责任。这意味着在决策与表达上,我们需要更加审慎与严谨,有时甚至要面对比私营企业更为复杂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不断创新的决心与勇气。
关于阿维塔品牌的塑造,我很高兴看到其标签已日益清晰:高颜值、智能化、高科技,这些特质正逐步深入人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还有一些亮点如“快速补能”技术,虽已率先由长安与华为推出,但其在市场中的独特体验与价值尚未被充分传播与感知。
这提醒我们,在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中,还需进一步挖掘并强化这些差异化优势。
长安汽车如何看待产品和营销方式的变革?
朱华荣:今天我们在探讨产品革新与营销模式转型时,其实都离不开三个词: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我一直在公司内部强调,无论是我们称之为“长安新营销”还是“智慧营销”,其核心都需紧密围绕这三点展开。
目前,阿维塔与深蓝已全面拥抱这一理念,启源也正逐步转型,尽管初期仍依托传统渠道,但正加速向三中心新营销模式过渡。

任何未能在这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改革,都将是无效的。


 “长安与华为互相投缘,且价值倍增”


长安汽车与华为的合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与华为合作过程中会有冲突吗?
朱华荣:我前不久追溯了下长安与华为的合作渊源,大概是在2014年,双方的合作便已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悄然启航。从云技术的应用到通信领域的探索,再到IPD管理、研发人才的共同培养,直至近年来数字化工厂的共建,每一步都见证了双方合作的深化与拓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数字化工厂,不仅代表了业界顶尖水平,更是汇聚了包括华为、联通等在内的十多家全球顶尖合作伙伴的智慧结晶,共同构建了以数字化为基石的数智制造体系。
“数智”二字,蕴含了深刻的内涵:“数”即数学之严谨与精确,“智”则代表智能之灵活与高效。未来,无论是数智产品、数智制造还是数智管理,都将成为我们创新发展的关键词,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方向——以数字为基石,以智能化为手段,推动产品、管理、制造等领域的全面革新,正如中央所倡导的新质生产力那样,引领行业前行。
在合作过程中,长安与华为虽不乏意见碰撞与分歧,但正是这种相互挑战与促进,让双方更加投缘且价值倍增。
华为方面曾高度评价长安,称其敢于直言不讳,提出建设性意见,无论是管理层面、技术层面还是合作方案上,都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与前瞻性。
尤为重要的是,双方的文化价值观高度契合,许多想法往往能一拍即合,这是合作得以深入发展的坚实基础。
长安汽车与华为车BU的合作进展如何?
朱华荣:关于车BU的合作,目前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推进阶段,由于涉及工作量大且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敏感性,我们不便透露过多细节。没有落到最后签字那一天,我都不能说是“已经决定了”。
但可以确认的是,公告里说的“长安及其关联方”包含阿维塔,具体还需等待审批流程的完成。
随着合作的深入,未来双方不仅在车BU领域,还将在消费电子、数智能源等多个板块展开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长安汽车作为华为在汽车领域的众多合作伙伴之一,两者合作有何特殊之处?阿维塔和深蓝都与华为进行了技术合作,两者合作模式有何不同?
王孝飞:首先,长安与华为的战略合作,这是一场深度且全面的合作,覆盖了长安的各个业务领域,包括技术层面的融合,如华为云的运用,工厂建设的智能化赋能,乃至产品策划、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都在定期跟华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合作不仅是技术上的叠加,更是战略层面的深度融合,确保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创共赢。
我们与华为合作有着独特之处。华为在ADS智驾系统领域拥有多样化的技术方案,从主视觉到单激光、三激光等,每种方案都代表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和市场定位。
长安在深蓝与阿维塔两个品牌上,根据各自的品牌定位和市场需求,做出了差异化的技术选择。阿维塔作为高端豪华品牌,将搭载华为最为精华、成本较高的技术方案,以提供极致的技术体验;而深蓝则更注重性价比与用户需求,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灵活选用华为的技术成果。
此外,阿维塔与华为的HI模式合作更为深入,华为不仅参与产品定位,更在底层软件架构、硬件零部件及系统耦合上发挥关键作用,使得阿维塔在技术上拥有浓厚的“华为底色”。相比之下,深蓝则更多依赖自主研发,同时适时引入华为技术,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体系。

在战术层面,深蓝与阿维塔也各有侧重。以增程技术为例,阿维塔更加注重智能豪华的展现,通过数字化、软件智能化等手段,强化其作为新豪华品牌的独特魅力。而深蓝则可能根据市场反馈和用户需求,灵活调整策略,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最佳匹配。
总之,长安与华为的合作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双方在技术、市场、品牌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紧密合作。而深蓝与阿维塔作为长安旗下的两大品牌,也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探索、创新,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150亿研发投入,应对不确定性”
当前各家车企均在积极探索自动驾驶不同的发展路线。关于自动驾驶的路线选择,长安思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朱华荣:当前自动驾驶的竞争中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自动驾驶方案的多样性将如何呈现?是每家厂商独树一帜,还是形成少数几家共享技术平台的格局?

回顾历史,发动机领域曾是一家一方案,而电喷系统则出现过多家共用的现象。自动驾驶的未来,是复刻发动机的独立发展,还是更趋向于电喷系统的协同共享?这一问题的答案,需待市场竞争的洗礼方能揭晓。
针对此不确定性,长安有两个法则:其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即迅速行动,灵活调整方向。然而,快速迭代也伴随着风险,如我们曾经历的某项目因技术方向变更而中止的教训。其二,适度冗余投入,即在多个潜在的技术路径上并行探索,如固态电池研发中的多方案并行。
长安每年约150亿的研发投入,为这一策略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逻辑与战略的深思熟虑,我们选择了冗余与多路线的策略,以期在未来占据有利位置。
此外,长安还面临着特殊的挑战与机遇。在极限打压风险下,我们需确保供应链的安全与自主可控,以应对外部不确定因素。
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出口业务与跨国合作中,我们需灵活调整技术方案,避免潜在的政治与法律障碍。如华为方案在某些情境下的不适用,便是我们需仔细权衡的因素。
在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长安致力于满足从基础到高端的多样化需求。阿维塔作为豪华智能品牌,其追求的是超越人类驾驶能力的极致体验。我们期望在极端环境下,如黑夜、暴雨、大雾等,阿维塔仍能展现出超越人类驾驶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即使是传统燃油车,智能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以满足更广泛用户群体的需求。
未来,虽然路径尚不明晰,但我们坚信,走到那个时候一定有解决的路径,也许两三年之后,我们怎么来融合发展、怎么来分工发展,一定有解决方案。
长安汽车前段时间发布了金钟罩电池技术,关于固态电池这一技术是否有所进展?
朱华荣:对于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长安采取了多元化探索策略,与宁德时代等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同时加大自主研发投入,设立先进电池研究院,通过“赛马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优胜劣汰。

这种多线并进的方式,既分散了风险,又增加了成功的机会。


“遵循市场化原则,兼顾量与质双目标”

在品牌布局和市场选择上,长安汽车的目标策略是什么?
朱华荣:在品牌布局上,长安启源承载着大众市场的重任,目标定位于大批量乃至极大批量的生产规模。深蓝则主打年轻、个性化市场,强调数智化体验。阿维塔作为高端品牌,其独特定位已获市场认可,阿维塔和华为、宁德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一个战略伙伴关系,是有战略性的协议和合作方式。
同时,我们仍然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包括HEV车型,因其在全球范围内仍有广阔需求。
我们的战略是既要稳固存量市场,又要积极争夺增量市场,以应对油车市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存在。
长安在坚持向新能源转型的同时,又不放弃燃油车市场,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朱华荣:在战略规划与市场竞争中,平衡往往是一门艺术。正如长安、吉利、长城等企业在坚守燃油车领域的同时,比亚迪则果断转型新能源,这背后是各家企业依据自身基础与竞争态势所制定的差异化战略。
长安现在不丢掉油车,恰恰可以用油车的盈利来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因为长安必须要履行好国资的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动力选择方面,长安坚持“多动力”并行策略,增程、纯电、插混、油车各有千秋,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长安认为,技术的先进性不应仅由动力形式决定,而是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升整体性能与用户体验。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市场将更加注重产品的综合表现,而非单一动力形式的优劣。

在经营策略上,长安始终遵循市场化原则,兼顾量与质的双重目标。


作为上市公司,长安在国资委的考核指导下,既追求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与市场份额,也不忘提升盈利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这种“既要…又要…”的平衡术,体现了长安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战略智慧与执行力。


“明年,丛林法则显现”


在30万以上价格区间的汽车市场已经在不理性竞争了,对此您怎么看?
朱华荣:本质上还是理性的。这实际上是基于一种深层次的战略理性。尽管表面上可能展现出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如以亏损为代价进行销售,但背后往往蕴含着长远的规划。
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企业愿意在当前阶段承受一定的损失,以此作为跳板,旨在未来能够跃升至一个全新的、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从而实现盈利的飞跃。
可以理解为,短期的亏损是为了换取长期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是一种有策略、有目的的布局。
关于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您有何预判?
朱华荣:谈及竞争,中国市场的激烈程度无出其右,今日所见140余个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半壁江山,达84个,产品迭代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这背后,是每一家企业都在快速定位与调整,力求在换道超车或新领域转型中占据先机。
长安亦不例外,我们持续调整策略,幸运的是,阿维塔的品牌定位已相对稳固,其独特的DNA——无论是造型、智能化还是新豪华理念,均清晰明确,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知。这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蓝品牌同样定位清晰,展现出年轻、个性、活力与数智化的独特魅力。
当前,市场已步入初步淘汰阶段,品牌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我预测,至明年年底或更早,这一过程将加速,强者恒强,弱者愈弱,丛林法则显现。
通过对中国及全球品牌的分析,我们预计到2030年,市场上将仅剩约30个主要品牌。
基于此,长安的战略定位清晰且坚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北斗天枢智能计划及海纳百川全球化计划。
细节上,新能源领域已深入固态电池研发,并与宁德时代等领先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最先进技术,确保我们在新一轮竞争中保持领先。





阅读




- END -

本文由亿欧汽车出品
 欢迎添加小编,沟通转载事宜

亿欧汽车
专注汽车出行领域科创报道与投资价值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