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怀毅
编辑 | 郝秋慧
在今年的暑期档,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着实火了一把。在电影中,沈腾和马丽扮演的父母不惜重金为孩子安排了一场鸡娃版的“楚门的世界”。
在硝烟弥漫的中国车市中,一场属于大众的抓娃娃也在上演。
在中国最强风投之城,合肥承载了太多企业的涅槃与重生。从早年的京东方和长鑫存储,再到蔚来汽车的起死回生,太多的企业在合肥书写了自己的神话。如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下称:大众中国)也在合肥押下重注,希望能够在合肥抓到自己的——金娃娃。
7月17日,大众安徽的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V——ID.与众正式宣布上市,新车共推出了Pro长续航、Ultra长续航、Max高性能3个版本,售价20.99万元至24.99万元。
作为大众纯电MEB平台下的新款车型,ID.与众和以往ID.系列电动汽车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首款使用金色大众汽车品牌徽标的新车。
在发布会现场,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CEO杨放这样阐述金标大众的寓意,其“代表着我们为用户创造超凡且难忘的金色时刻的承诺。通过动感美学、场景智能、灵动驾控、金标品质等创新,ID.与众在中国开创了新的‘黄金标准’。”
作为一款新车,悬挂金标的ID.与众明显突破了ID.家族的传统设计语言,在车型缩减至3款并让大量配置实现全系标配以后,大众安徽的诚意也都写在了ID.与众上。
但是,ID.与众终究还是一款来自于大众纯电MEB平台的车型。考虑到目前南北大众MEB平台车型的市场表现,外界对ID.与众的未来还是比较保守的。也正因如此,有一种声音认为,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大众中国真的有必要投放一个全新的大众品牌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在接受亿欧汽车等媒体的采访时,杨放表示金标大众还是个“婴儿”,但是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大,只要一个新品牌能够找到他的目标客户精准的定位,它就一定能在这个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所以我们认为,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有能力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我们就顺其自然地推出了这个新的品牌。”
作为大众中国控股75%的企业,大众安徽成立之初就被外界视为大众的“亲儿子”。
据亿欧汽车的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45.2亿元人民币投资江汽集团以来,大众中国对大众安徽的累计投资已经不下500亿元人民币。金标大众的问世,更是让大众安徽的产品调性高于南北大众。
大众安徽承载了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太多期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ID.与众的问世更像是一种“宣誓”,大众安徽真正的牌还在不远的2025年。
略带巧合的是,就在ID.与众上市五天后。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签署了新的联合研发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从2026年起,大众汽车品牌在华生产的纯电动车型,将搭载基于区域控制及准中央计算的电子电气架构——CEA,这包括基于全新CMP平台开发的车型以及未来计划在中国推出的MEB平台车型。
相比于目前MEB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与小鹏汽车合作打造的CEA架构将有效解决软件顽疾。
因为,CEA架构将由左、右车身和中央这三个高集成度的区域控制器取代大量的电子控制单元,使单车内控制单元的数量大幅减少30%。这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成本与操作系统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同时提升运算性能和安全性。
此外,得益于高效的中央计算平台和强大算力,高级自动驾驶辅助等复杂功能可以更迅速、便捷地集成到架构当中。目前,作为合作开发的关键一方,CARIAD中国与地平线、中科创达等中国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前沿的高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及智能座舱功能,这些技术将为搭载CEA架构的车辆赋能。
据亿欧汽车从多个渠道了解,首款采用CEA架构的大众品牌车型将会不出意外地落户大众安徽。
不论是产品级别,还是CEA平台的投放规划,金标大众都是被偏爱的那一个。
此外,大众和小鹏合作的车型明显提速,最大的受益方也将会是金标大众。
有媒体报道称,大众和小鹏合作的一款车型已经完成白车身下线。根据汽车产业的情况,从白车身下线到正式规模化量产,一般还需要1年时间。
如果按照目前的节奏,大众和小鹏合作的首款产品可能会在2025年就问世。但是根据最初的规划,大众和小鹏合作打造的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问世。现在来看,进度比预期的时间快了一年。
不论是车型还是CEA架构,大众与小鹏合作的速度都在加快,而切大众中国的高层似乎早有预料,所谓的2026规划,现在看来有点像是一个烟雾弹。
去年11月,在合肥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曾有媒体向大众高层发问:小鹏G9是一款已经上市的成熟产品了,为什么双方合作的产品还需36个月,要等到2026年?
“36个月只是大概,时间会更快。”就在大众安徽CTO吕尔曼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大众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再次强调:
“一定会更快。36个月是全新平台,但是如果有平台基础,一定会更快。”
大众与小鹏合作的进度越快,大众安徽的产品攻势也就会越早。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众安徽需要解决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产品,渠道建设的挑战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